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再谈脑梗塞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的《脑梗塞证治心得》一文 ,曾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2 0 0 1年第 6期 ,今对脑梗塞的证治再谈一点体会。1 关于脑梗塞病因病机再讨论脑梗塞急性期与慢性期及后遗症期的病因病机有所不同 ,其治疗有异。脑梗塞急性期的有效治疗 ,直接影响到预后及康复。风 (肝阳化风 )、痰、火、瘀 (包括气郁、血瘀 )、虚(主要为阴虚 )是脑梗塞的发病基础。急性期多系风阳 (肝阳化风 )上扰、痰热内蕴、瘀血阻络所致 ,其舌质紫暗或暗红有瘀斑、舌苔薄黄而干或黄厚腻即为是证。血瘀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对急性期治疗 ,宜以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证候与白细胞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12例发病3天内的脑梗塞患者,测定患者白细胞,并同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及NIHSS评分,对化验指标与量表评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白细胞数与NIHSS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1),风证、火证、痰证、气虚证与NIHSS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1);风证、火证、痰证与白细胞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风证、火证、痰证、气虚证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病情轻重,风证、火证、痰证评分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脑梗死后的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20-2122
通过分析脑梗塞的风险因素,以血脉改变作为切入点。用血脉理论探索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为早期临床干预血脉危险因素来防止脑梗塞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早期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是血脉病变,血脉不和引发风、火、痰、瘀诸邪,进而痰瘀阻塞脑窍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所以治疗上应和血通脉论治早期缺血性中风。文章提出"血脉病"是早期脑梗塞危险因素。痰瘀互结、脑脉闭塞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和利血脉是预防与治疗脑梗塞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祛痰化瘀通腑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通腑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类诊断标准中的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证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运用祛痰化瘀通腑法配合低分子右旋醣酐加川芎嗪注射液静滴,对照组单低分子右旋醣酐加川芎嗪注射静滴,治疗2周后采用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祛痰化瘀通腑法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阻络型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风痰阻络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在治疗中实施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联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与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痰阻络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周承志  张道亮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45-1246
中医心脑系病证有着共同的病机,即气、火、风、痰、瘀、虚。外感、内伤、饮食、劳逸等多种病因均可致气、火、风、痰、瘀、虚,进而导致多种心脑系病证发病,针对这些共同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可治疗多种心脑系病证。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等不断增多,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脑梗塞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中医认为: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造成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病机为精血亏损,肝肾不足,风、火、痰、瘀侵袭为患,瘀血贯穿始终。 本文将我院中医科1997—4~7月收治的38例脑梗塞病人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探讨眩晕的证治。因风致眩,有肝阳化风、阴虚生风之别;因火致眩,有肝郁化火、痰火上扰之分;因痰致眩,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之异;因瘀致眩,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差;因虚致眩,有气虚清阳不升、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之不同。治疗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分清标本,权衡缓急;动态观察,圆机活法: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痰邪是眩晕致病主要因素,痰邪致病易与风、火、湿、瘀病邪相兼为患,治疗痰症眩晕要详辨痰火、风痰、痰湿、痰瘀.依痘不同分而治之,方可彰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电针配合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塞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98例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1岁,平均55.4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48天;其中脑血栓形成42例,脑栓塞21例,胜隙性脑梗塞35例;中医辨证分型属风痰阻络27例,气虚血瘀23例,阳虚风动15例,肝阳上亢20例,痰热腑实10例,痰火闭窍3例。病例选择: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根据临床诊断并由CT证实的脑梗塞住院病人列为观察对象。2治疗方法主穴:肩、曲池、合谷、髀关、足三里、…  相似文献   

11.
脑梗塞属祖国医学“中风”的范畴。祖国医学对此认识较早。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预防都有比较详尽的论述。此病早期可见头晕,头痛,病变较轻的由于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仅现肌肤麻木不仁,病变较重的,因经脉阻滞,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以致肢体重滞,不能随意运动。如,病势更重,影响脏腑,就会出现神志昏迷,言语不清,口中吐涎等脏腑功能紊乱的现象,就其病因,祖国医学认为与风、痰、火密切相关。风、火、痰诸邪,当窜其经络闭塞其脉道,窍络失灵则舌强语蹇肢体失于气血营养,则不知痛痒,甚废而不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苍附导痰汤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苍附导痰汤。2组均以14 d为1疗程,2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有效率为69.8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均按时完成了研究,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中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显示了良好的依从性。结论:苍附导痰汤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小,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阻络型脑梗塞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0月-2017年10月作为研究时段,抽取120例以上时段内本院收治的风痰阻络型脑梗塞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样本病例均为60例,常规治疗用于对照组中,常规治疗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用于治疗组中;分析两组血液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指标治疗组较优(P0.05);与对照组相比。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阻络型·脑梗塞,治疗效果显著,对改善血液指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王秋生 《四川中医》2007,25(7):46-47
目的:观察自拟痰风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6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痰风汤,两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结论:痰风汤对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加味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后遗症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病的后遗症.临床多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等为见症.本病机系于风、痰、火、瘀,以痰者为最.多年来,临床运用温胆汤加减取得明显效果,现就其体会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讧、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从痰浊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中风从痰浊论治体会晁卫红(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医药疗法治疗体会缺血性中风,是指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变狭窄或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脑局部组织坏死。包括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等,临床以...  相似文献   

18.
浅谈从痰论治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人经急性期抢救神志清醒后,多留有或轻或重的后遗症。此时若治疗及时得当,可使相当一部分病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尚可继续参加工作、劳动。若延误或治疗不当就可能留有终身残废。所以在中风病的防治中,后遗症的治疗亦是较关键的环节。笔者临证工作10余年,对本病从痰论治,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入化痰药获效较佳,现浅谈体会如下。中风的成因,虽有虚、火、风、痰、瘀等之分别,但以痰湿为多见。中风病人以肥胖者居多,胖人多痰湿,而胖人常喜食酒腻肥甘,聚湿生痰,壅塞中焦,脾失健运,痰郁化热,痰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主要病因为老年体弱、积损正衰、劳倦内伤、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五志所伤、情志过极等。病机为风、火、痰、气、虚、瘀,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根据其有无神志障碍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又根据正气盛衰、邪气深浅分为闭证和脱证。笔者从中医辨证维护的角度对卒中的护理进行探讨,并根据临证中的具体情况分期论述,以期通过医护的密切配合提高本病的治疗水平,现将中风患者临床辨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浅谈脾虚与眩晕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第三人民医院(317400)梁开荣关键词眩晕,病机,脾虚历代医家关于眩晕病有“因风”、“因痰”、“因虚”、“因火”等多种看法。笔者认为:尽管眩晕证有偏风、偏痰、偏虚、偏火之不同表现,但其病机总属脾虚,治疗时也应不离健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