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Vi多糖菌苗人体接种反应与血清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3~10月在江苏省宜兴市对我国研制成功的伤寒Vi多糖菌苗以不同浓度不同注射途径进行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并以伤寒菌苗及Vi多糖菌苗的稀释液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0μg皮下组最优,其体温中反应率为2.59%,局部红肿的中和反应率24小时仅2.59%,48小时全部消退。接种前GMT为5.43,接种后1个月上升到50.18,四倍增长率达91.6%,接种后6个月仍保持在38.18。30μg肌肉组接种反应与30μg皮下组相似,但抗体水平的下降幅度较后者快。20μg皮下组的接种反应不比30μg皮下组轻,接种后1个月的GMT较后者低。伤寒菌苗组局部中强反应率显著高于Vi菌苗组。笔者认为Vi多糖菌苗全身和局部反应是轻微的,免疫原性是好的,初次接种只需注射一次,该苗在伤寒预防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国产伤寒Vi菌苗和法国菌苗的免疫持久性,于1995年在江苏省某中学12~16岁学生中进行血清学观察.结果表明,免后1个月血清Vi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国产菌苗和法国菌苗抗体的GMT分别为36.94和35.49,四倍增长率分别为91.80%和89.66%;免后6个月Vi抗体的GMT分别为15.38和15.80,四倍增长率分别为61.22%和59.09%;免后12个月Vi抗体的GMT分别为15.38和12.07,四倍增长率分别为55.10%和51.06%.二菌苗Vi抗体的GMT和四倍增长率非常相近.表明国产伤寒Vi多糖菌苗的质量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伤寒Vi多糖菌苗免疫后长期效果。方法现场实验流行病学。结果接种后伤寒Vi多糖菌苗1~3年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在这3年中保护效果无差别。结论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是今后预防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必要每年均接种。  相似文献   

4.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估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以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观察组,伤寒Vi多糖疫苗为对照组,按整群随机分层配对的原则,将研究现场分为108个组群,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分配54个组。对两组同时建立接种反应监测系统,按统一表格和方法对两组的接种反应进行监测、记录,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两组共接种34543人,其中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18167人,伤寒Vi疫苗接种16376人。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速发接种反应率为0.44‰,一般接种反应率为0.38%o;伤寒Vi疫苗速发接种反应率为0.79%,一般接种反应率为0.73%o;跟踪随访接种反应对象共1239人,其中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771人,接种伤寒Vi疫苗的468人。接种后第1天,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组的局部反应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伤寒Vi疫苗(X^2。=13.98,P=0.0002);接种后第2—3天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自接种人群和未接种人群发热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已接种人群的发热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反应。结论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与伤寒Vi疫苗均可在不同年龄组人群开展大规模接种,局部及全身接种反应轻微,接种反应率低,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为积极有效地预防伤寒,我们于1996年4月在本校北院组织了大学生伤寒Vi多糖菌苗的接种及接种前后血清学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我校九三。九四、九五级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的本科大学生中,于接种前和接种后一个月,分别抽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后置-20℃冻存备查。12菌苗来源及接种方法伤寒Vi多糖菌苗由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批号950652,30pg肌肉注射,有效期内使用。1.3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采用间接血凝法测定血清Vi抗体。致敏与非致敏血球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国产伤寒Vi 多糖菌苗的质量,作者对国产伤寒菌苗和法国菌苗进行了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抗体的免疫持久性观察。结果表明接种伤寒Vi 多糖菌苗的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都很轻,是相当安全的;免后1 个月、6 个月和12 个月Vi抗体的阳转率和GMT,国产菌苗与法国菌苗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国产伤寒Vi 多糖菌苗的质量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用随机、双盲和安慰对照的流脑A群多糖菌苗的现场观察结果。总共观察1~15岁儿童274,725人,A4菌苗组发病率2.20/10万,安慰剂组发病率43.16/10万,菌苗保护率为94.91%,对1,091人观察了注射后的反应。注射后6小时的发热率为6.25%, 24小时降至正常儿童的发热水平,局部反应,24小时仅有红晕,其发生率5.14%, 48小时为0.55%,未见异常反应。菌苗免疫人体后的抗体应答,免后三周GMT达69.97,比免前增长14.14倍,四倍增长率87.71%与安慰剂组的自然增长率24.93%比较,P<0.001。其GMT:四倍增长率和保护率均比菌体、提纯菌苗高,而副反应更低。  相似文献   

8.
伤寒Vi多糖菌苗流行病学效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研制的伤寒Vi多糖菌苗进行接种反应及流行病学效果观察,并以其稀释液作为对照,对777名接种者的反应观察结果表明,菌苗组发热弱、中反应率分别为16.93%和0.05%,对照组分别为15.01%和0.03%.两者发热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菌苗组仅出现2例局部轻反应。对81506名接种者观察,以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作为病人诊断标准,菌苗的保护指数为3.49,保护率为71.35%。临床资料显示,接种组发病者的发热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病者。作者认为该苗全身、局部反应轻微,安全性好,保护率较高,发病者可降低发热强度,且初免只需注射一针,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新一代菌苗。  相似文献   

9.
伤寒Vi多糖菌苗流行病学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我国伤寒Vi多糖菌苗研制协作组制备的伤寒Vi多糖菌苗进行接种反应及流行病学效果观察,并以其稀释液作为对照,对777名接种者的反应观察结果表明,菌苗组发热轻、中反应率分别为16.93%和0.05%,对照组分别为15.01%和0.03%,两者发热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菌苗组仅出现两例局部轻反应。对81506名接种者的流行病学观察,以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作为病人诊断标准,菌苗的保护指数为3.49,保护率为71.35%,总的保护指数为4.58,保护率为78.17%。临床资料显示,接种组发病者的发热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病者。笔者认为伤寒Vi多糖菌苗全身、局部反应轻微,安全性好,保护率较高,发病者可降低发热强度,且初免只需注射一针,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新一代菌苗  相似文献   

10.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以分组对照法观察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6~24月龄幼儿和5~13岁儿童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观察组共428名儿童,分为2个年龄段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剂量为每人100μg;阳性对照组103人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剂量为每人50μg;阴性对照组94人接种伤寒Vi多糖疫苗,接种剂最为每人30μg;各组于接种后6、24、48和72 h测量体温并观察全身和局部反应,并于免疫前、后1个月分别收集血清标本,观察组2个年龄段儿童各不少于50名于免疫后6个月和1年再次收集血清标本,免疫前后收集到的血清采用体外杀菌力试验方法进行杀菌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 疫苗接种后人体反应轻微,428名儿童仅有3名(0.7%)出现中、强发热反应,有4名(0.9%)出现局部红晕,48h后反应全部消失。5~13岁儿童组免疫后1个月抗A和C群脑膜炎球菌杀菌抗体4倍增长率分别为96.59%和92.15%,免后1年的4倍增长率仍保持在90.91%和90.08%。结论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1.
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的长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我国研制出伤寒Vi多糖菌苗,短期效果观察结果表明,稳定性和安全性均比较好。为了解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的长期效果,由国际疫苗研究所(International Vaccine lnstitute)DOMI项目组资助,我们在国内第一个伤寒Vi多糖菌苗大规模试验现场江苏宝应县进行了本项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分组对照法观察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6~24月龄幼儿和5~13岁儿童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观察组共428名儿童,分为2个年龄段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剂量为每人100μg;阳性对照组103人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剂量为每人50μg;阴性对照组94人接种伤寒V i多糖疫苗,接种剂量为每人30μg。各组于接种后6、24、48和72h测量体温并观察全身和局部反应,并于免疫前、后1个月分别收集血清标本,观察组2个年龄段儿童各不少于50名于免疫后6个月和1年再次收集血清标本,免疫前后收集到的血清采用体外杀菌力试验方法进行杀菌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疫苗接种后人体反应轻微,428名儿童仅有3名(0.7%)出现中、强发热反应,有4名(0.9%)出现局部红晕,48h后反应全部消失。5~13岁儿童组免疫后1个月抗A和C群脑膜炎球菌杀菌抗体4倍增长率分别为96.59%、92.15%,免疫后1年的4倍增长率仍保持在90.91%和90.08%。结论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国产A C脑膜炎多糖疫苗(A C疫苗)的接种反应和免疫原性。方法以A C疫苗为观察苗、伤寒Vi多糖疫苗(Vi疫苗)为对照苗,采样用整群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确定观察人群和对照人群。在已接种的两组人群中,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接种反应观察对象,并进行连续3天随访以观察接种反应。采集部分A C疫苗接种对象免前、免后血标本,检测血清抗体IgG4倍增长情况。结果共随访接种反应观察对象1239人,其中接种流脑A C疫苗的771人、接种伤寒Vi疫苗的468人。A C疫苗接种后第1天局部反应发生率为15.06%,第2天的为0.13%,第3天的为0;接种后第1天全身反应的发生率为1.16%,第2天为0.39%和第3天为0.13%。除接种后第1天A C疫苗的局部反应发生率要明显高于Vi疫苗的外,接种后2天、3天的局部反应和第1、2、3天全身反应的发生率,A C疫苗和Vi疫苗无显著性差异。共采集A C疫苗接种对象免前、免后血标本各100份,抗C群脑膜炎球菌抗体4倍增长率达到94%,抗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仅达到62%。结论A C疫苗和伤寒Vi多糖疫苗一样,接种反应轻微,安全性好;抗C群脑膜炎球菌抗体免疫应答良好。接种前人群血清抗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平均浓度比抗C群的高2.6倍,抗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4倍增长率低可能与本底抗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水平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对人群接种不同剂量的“浙江丁型”钩体菌苗后,两剂量组(1ml、2ml)均未出现全身反应。局部反应,2ml组的中、重反应高于1ml组。免疫后一个月,2ml组抗体高于1ml组;免疫后三个月,七日热型1ml组抗体高于2ml组。1ml组黄疸出血型免后一、三个月抗体GMT≥4价普通菌苗和4价纯化外膜菌苗。阳转率免疫后一个月,黄疸出血型1ml组为73.08%,2ml组为86.10%,七日热型分别为58.55%和67.46%。免后三个月两组均有一定数量的人体抗体阴转,但无显著性差异。菌苗接种与否与发病关系:无接种史的发病率为226.70/10万(9/3970),2ml组为160.00/10万(1/625),1ml组免疫人群无病例发生,认为用1ml免疫人群可获得相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湖南师范大学学生接种伤寒菌毛抗原 (Vi)多糖菌苗效果 ,积极有效地预防伤寒病 ,笔者从 1996年 4月起 ,对本校大学生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的效果进行了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 ,在湖南师范大学 1995级学生中抽取 96人 ,其中男生 5 7人 ,女生 39人。1.2 菌苗来源及接种方法 :伤寒Vi多糖菌苗由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批号 95 0 6 5 2 ,30 μg ,上臂外侧三角肌处肌内注射 ,有效期内使用。1.3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分别于接种前后 1个月 ,抽取静脉血 3ml,分离血清后置 -2 0℃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流脑A群多糖菌苗对10万名6个月~15岁儿童进行了应急接种及持续4年的免疫效果观察。接种后人体反应较轻,未见异常反应。应急接种后发病率迅速明显下降,免后一周保护率为81.23%、二周后87.17%,免后1~3年每年保护率80%以上。103名儿童的血清抗体免后一周上升4.77倍,二周后上升6.23倍,抗体4倍增长率为57.28%,连续三年两组儿童血清抗体GMT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流行病学结果一致。因而本菌苗应急接种是成功的。接种后抗体上升快,可于1~2周内减少发病控制流行,人群免疫力可持续三年。  相似文献   

17.
流感疫苗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 评价流行性感冒疫苗 (防感灵TM)接种后的安全性和抗体阳转情况。 [方法 ] 采用随机和双盲法选择接种组和对照组 ,分别接种流感疫苗和伤寒Vi疫苗。接种后 3天内进行安全性观察。同时 ,免后 4个月时采集静脉血检测流感血凝抑制抗体的产生情况。 [结果 ] 接种组一般副反应率为 1.70 % ,全身副反应率为0 .6 4%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A1、A3、B型的血凝抑制抗体阳转率分别为 97.7%、99.2 %和 82 .9% ,接种组G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 流感疫苗 (防感灵TM)安全性良好 ,并且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8.
伤寒Vi多糖菌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 (TAB)因需免疫三次 ,且接种反应重 ,往往不能完成全程免疫而影响其效果。 90年代初期研制的伤寒Vi多糖菌苗只需注射一针 ,接种反应少 ,保护率达到71 3 5 %[1] ,是目前公认的理想疫苗。关于该疫苗免疫学效果 ,国内报道不多。 1998年 9月 ,本地区下陈镇伤寒暴发 ,我们对疫区易感人群应急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 ,并对免疫效果进行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伤寒接触者、饮食服务人员、水厂工作人员、幼儿和中小学生及企业职工 ,接种 65 2 5人。随机选择其中部分中学生和企业职工 194人 …  相似文献   

19.
伤寒Vi多糖菌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50名学生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后3年追踪观察表明: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后体内可快速产生Vi抗体,免后1月抗体阳性率为97.3%,GMT为38.34,且Vi抗体在体内至少可维持2年以上的较高水平;免后3年加强1针,Vi体内至少可维持2年以上的较高水平;阳性率为83.3%,GMT为25,20,但没有达到初免后1月水平。结合伤寒Vi多糖菌苗流行病学观察资料,说明伤寒Vi多糖菌苗接种后人体至少有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成人按不同程序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制定成人乙肝免疫策略提供支持。方法按照自愿原则选择桐乡市HBs Ag和抗-HBs均阴性16~49岁人群,分别按0-1-3、0-1-6免疫程序接种国产和进口两种10μg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个月和1年定量检测抗-HBs,对釆用10μg国产乙肝疫苗A组(0-1-3程序)、B组(0-1-6程序),10μg进口乙肝疫苗C组(0-1-3程序)、D组(0-1-6程序)接种后的抗-HBs阳转率、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完成全程免疫并采集双份免后血样共848人,免疫1个月后抗-HBs阳转率为99.76%,A组与C组、B组与D组、A组与B组、C组与D组免后抗-HBs阳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抗-HBs GMT低于C组和B组(P0.05),B组与D组抗-HBs 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组抗-HBs GMT比高年龄组高。免疫1年后抗-HBs阳转率为70.28%,抗-HBs阳性率和抗-HBs GMT均较免后1个月降低。结论成人采用国产10μg乙肝疫苗按0-1-6免疫程序接种的免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