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永超 《河南中医》2012,32(4):510-512
中医药标准体系是以中医药技术体系标准和管理体系标准为主体轮廓的标准体系,是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基础标准属于中医药技术标准领域的范畴.中医药基础标准包涵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中药理论及应用基础标准、中医药名词术语分类和代码等.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中医药标准化的建设与实际工作需要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构建中医心系疾病临床症状术语知识体系,不仅为中医症状术语规范化及标准化奠定基础,还为中医辨证论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提供规范化诊疗思路。方法 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书为基础,全面检索近现代中医临床名家医案专著,共检索符合要求医案150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医案80例,应用Excel 2019对医案数据以及高频症状术语(出现频率≥15%的症状)频数及频次、四诊类别、五脏归属、功能分类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确立内涵最小的独立症状术语194个,限定出现频率≥15%为高频症状术语,为胸闷、乏力、气短等27个,累计使用频次709次。结论 通过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分别从“主症-次症-兼症”;“五脏系统之心-肝-脾-肺-肾”以及“神志-情绪-饮食-呼吸”3条主线构建了中医临床心系疾病症状术语知识结构体系,初步规范了中医心系疾病症状术语。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性的医疗信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工作在快速推进。古代中医药文献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是中医药语言系统构建的基础之一,其研究将促进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坚持古代中医药学分类框架与现代中医药学和西医分类框架的接轨,在前期“中医临床术语分类与代码标准”的工作基础和借鉴SNOMED CT的框架结构,构建“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的研究成果上,基于《千金方》研究古代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已在国家中医临床基地为主的医疗机构得到应用,为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的实践提供了技术平台。该范式中的临床研究需要结合具体临床问题,进行基于临床实际数据的实施方案设计。实施方案设计的核心是确定研究相关的特征数据及提取方法。结合国内外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学要求及中医临床研究的需求,结合基地建设中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实施经验,提出了基于共享系统的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实施方案设计及管理细则。  相似文献   

5.
规范、准确的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是建立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本研究结合目前的临床、科研实际需求,确定术语覆盖范围,完善术语分类框架,通过多渠道收集肝衰竭黄疸症的相关术语,遵循科技术语的命名原则规范各术语名词;依据逻辑学中关于概念的定义要求和科技术语的内涵界定规则,结合专家咨询论证,明确术语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术语间的概念体系,形成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集。  相似文献   

6.
中医临床标准术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临床信息采集与数据挖掘的速度与效率,更有助于临床信息经过采集、存储、传输直至利用的多个工作环节仍保持其完整性与真实性,使基于数据进行的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具有更高的科学性,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更强。我们依托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对现有标准以及实际工作对术语的需求进行了系统研究,目标足基于现有标准的规范化应用,建立起能够理想地支持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的《中医临床术语集》。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世界性的医疗信息标准化发展潮流中,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是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的基础,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传统医学领域中均无先例和具体的方法指导.本研究通过调研一体化语言系统、SNOMED、ICD等国外分类代码标准,以及我国的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的相关工作,通过研究分析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特点和临床诊疗思路的异同点,借鉴SNOMED CT的构建模式,以中医药学自身独特理论及学科特点为核心,探索构建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框架.  相似文献   

8.
基于临床实际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医几千年的学术发展均基于临床实践,是一门临床医学,真实世界研究是目前最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以下简称"共享系统")专门为中医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设计开发,用于解决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方法及技术问题,共享系统已在20余家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及全国近百家中医医疗机构得到应用。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项目组探索形成基于共享系统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要点,以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作为理论指导,科学地设计研究方案,以规范的研究流程作为实施保障,注重质量控制,形成科学数据并进行科学地分析利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症状是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也是临床个体诊疗的重要数据。但是,中医临床数据应用中仍缺乏规范准确的症状术语本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现代医学中与症状相关的临床表型本体研究及其数据现状,对现有临床表型本体进行了分类整理和介绍,并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围绕“症状”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形成以症状为主涵盖疾病、基因、药物、化学成分、副作用等不同节点的数据网络,构建以症状为核心的中医临床表型集成本体的重要性及其思路。我们认为构建以症状为核心的中医临床表型集成本体,有助于进行中医个体诊疗和精准医疗研究,是进行个体化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基础工作之一,亟待推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阐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以下合而简称“新版国标”)内寓的“病证理法相贯”法则及其逻辑关系,以促使当代中医临床再铸神魂,重新回归中医学术本体及其临床路径。方法 采用中医学、术语学、标准学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及计算机本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对标准的源起,标准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溯源,“病”“证”“理”“法”等概念的梳理,以及“治病求本”“辨病本、守病机”等相关学术理念的剖析,并借助于“中医国家标准应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标准平台”),呈现新版国标“病证理法相贯”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 新版国标界定了中医“病”“证”“理”“法”等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治病求本,病证相贯,理法相契,方药以贯”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将之作为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规范的“根”与“魂”,贯穿于中医国家标准修订的全过程,并将“病证理法相贯”理念与法则纳入了新版国标的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结论 新版国标内寓“病证理法相贯”的诊疗法则,可通过标准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及应用,并能够引领中医临床按照自身的学术与临床轨迹开展医疗活动,规范其医疗行为。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14-1415
中医术语学是中医学之下的一门新兴的与文、理、医相交叉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医术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李德新教授在国内首创中医术语学学科,为中医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填补了国内术语学发展史上的空白。文章从中医术语学的学科属性、科学意义及中医术语的概述三方面进行探讨,为建立起具有国家视野与中国特色的中医话语体系的新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历程,指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现状,提出对中医基础术语英译标准进行分层构建的设想,认为可通过对当前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标准中医基础术语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分类整理并找出已达成共识的术语英译、核心词素相同但细节不同的术语英译、一致性较低的术语英译、错误的术语英译,作为四个层级对中医基础术语的英译标准进行构建,以加快中医基础术语英译的标准化进程,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真实世界下中风病术语进行研究,从标准化术语收集与分类整理、编码规则制定、真实世界下术语的引入和完善机制的建立等角度,制定以真实世界下中风病术语编码的方案,以期为大数据时代的真实世界中风病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工作提供一座沟通真实世界下丰富术语与计算机储存的标准化术语的桥梁,从而为有效地分析、利用数据提供帮助,促进真实世界下中医临床科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围绕中医基础理论所涉及的名词术语,以《中医药学名词》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中的术语为例,探讨中医学核心术语的定义和范围,从术语的结构形式出发,揭示与核心术语相关的概念和内涵,并阐释其派生出的其他术语,从而为中医学核心术语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临床数据是开展临床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中医临床常用术语是临床数据的载体,其完整性与规范性是获得高质量临床数据的重要前提。分析中医临床常用术语质量的基本要求及中医临床常用术语在完整性、规范性、概念关系等方面的常见问题,提出利用本体技术建立中医临床常用术语本体,并总结中医临床常用术语本体构建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构建临床常用术语应用技术体系、建立中医临床术语标准规范、获取中医临床常用术语、建立中医临床常用术语本体关系、进行本体验证与可视化。从本体的角度对中医临床常用术语进行概念识别与描述,建立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可消除中医概念及其关联关系的不明确性。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现代化研究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前,临床对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证由于定性成分较多而缺乏定量规范化标准,理论分型与临床事实存有出入,症状隐匿对辨证增加了难度,传统辨证的主观随意性对学术交流和经验推广造成了困难等等。因此,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哮喘病证的中医术语、辨证诊断标准进行定量规范化,如何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哮喘病的现代辨证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对此,笔者结合临床体会和研究成果作一探讨。 1 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证型标准是中医辨证现代化的基础 1.1 确立基本证型 临床辨证是中医应用基础研究的关键,也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并不断验证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数据既是中医学发展的源泉,也是临床疗效的证据基础。采集临床实际数据、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不断完善临床疗效“证据链”,是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也是中医学继承创新的关键。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发展,通过严格控制研究条件,临床研究已建立起较完善的技术平台及方法学体系,但如何基于临床诊疗实际,开展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2]。  相似文献   

18.
中医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对于科学、客观、系统地开展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并探讨了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所需达到的目标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建立该系统的重点任务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术语分类框架的研究在中医术语标准化研究工作中属于一个崭新的课题,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关于如何进行中医临床术语分类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学体系。纵观现有中医术语标准,大多以中医知识体系局部分支(如中医诊断术语、中医治法术语、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等)为中心进行了范围较窄的分类设计,其采用的术语分类原则与方法各不相同,致使术语分类框架的兼容性弱,术语分类存在不同程度重叠与缺失;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证候调控规律研究是中医证候信息学的核心。中医体质辨识作为最具临床操作性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被认为是绘制证候状态标准曲线的基础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中医体质状态标准曲线,将证候调控规律研究确立的状态演变曲线与之拟合并综合分析,明确体质对中医证候的干预方法与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中医临床疗效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