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观察了55例原发性肝癌,40例慢性肝病,25例肝良性占位血清蛋白结合岩藻糖的变化。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测定了14例手术切除人肝癌组织、癌旁和远隔肝组织中蛋白结合岩藻糖的含量。结果发现:原发性肝癌血清蛋白结合岩藻糠明显地高于慢性肝病、肝良性占位和健康人(P均<0.01)。肝癌组织中蛋白结合岩藻糖高于癌旁和远隔肝组织(P<0.01)。提示血清蛋白结合岩藻糖可作为原发性肝癌辅助的诊断指标;有助于区别肝脏恶性占位。同时,还对其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联合检测GPDA同工酶和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倪润洲  李梅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9,19(4):378-379,385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同工酶和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改良垂直平板阶段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GPDA同工酶,以放免法检测AFP,对102例原发性肝癌(PHC),24例慢性肝炎,45例肝炎后肝硬化,20例转移性肝癌,35例良性肝占位性病变以及80全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血清脯氨酸肽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脯氨酸肽酶(PLD)与肝细胞损伤及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比色法检测26例急性病毒性肝炎,1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和2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PLD活性,并与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PLD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三组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PLD活性检测可作为肝病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一个诊断指标,对肝纤维化的存在及活动程度诊断无价值。  相似文献   

4.
RIA法检测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616例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其中102例作肝活检,病理变化用记分法判定。结果显示:与健康人比较,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PCⅢ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0.001),其升高的血清PCⅢ与肝细胞坏死范围及门管区炎症程度无相关性(r=0.494;P>0.05),而与肝纤维化程度呈密切正相关(r=0.668;P<0.01)。提示血清PCⅢ含量变化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酶速率法测定了79例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和非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与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结合的r-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力。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血清LDL-VLDL-GGT以及LDL-VLDL-GGT占血清总GGT的百分比显著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及非肝脏疾病组(P<0.01)。血清LDLVLDL-GGT测定对肝癌与肝脏非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正常对照组尿液假尿苷含量。结果表明,肝癌组尿液假尿苷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1),比肝硬化组也有升高(P<0.05),肝癌尿液假苷与血清AFP联合检测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清AFT(P<0.01)。提示:尿液假尿苷对肝癌诊断是有用的指标,与血清AFP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诊断阳性率,尤其是AFP阴性或低浓度升高的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速率法测定20例健康人血清以及94例不同肝病患者的血清中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的活力,并与常规肝功能指标相比较,以评价其临床意义。其测定结果显示,肝病组GPDA活力高于正常组(P〈0.001),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其活力均有升高。所以,测定血清中GPDA活力对肝病早期诊断、了解病情、判定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整合蛋白α5亚基在肝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整合蛋白α5与肝癌某些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检测整合蛋白α5亚基在79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其相应癌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癌组织及其相应癌周组织中α5阳性率分别为32.9%和81.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直径≤5cm的小肝癌α5阳性率高于直径>10cm的大肝癌(分别为55.6%,10.0%,P<0.01);分化较好的肝癌,α5阳性率高于分化不良者(分别为40.6%、16.0%,P<0.05);已发生包膜侵犯和肝内转移的侵袭性肝癌,其α5阳性率低于包膜未受侵犯和无发生肝内转移的肝癌(分别为16.0%、68.7%,20.4%、42.2%)。α5亚基表达与患者年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HBV感染、肝硬化等因素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整合蛋白α5低表达与肝癌生长、低分化、包膜侵犯、肝内侵袭转移发生及病情进展相关,可能是肝癌的一种负性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9.
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7例手术切除并有随访资料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及其相应癌旁肝组织的雄激素受体(AR),旨在了解AR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肝癌组织的AR阳性率(78.38%)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37.84%,P<0.01)。支持HCC属雄激素依赖性肿瘤的观点。随访结果提示,肝癌组织的AR表达率与患者术后预后有关,术后半年复发组癌组织AR阳性率(89.47%)显著高于未复发组(53.85%,P<0.05)。检测AR可作为评价HCC患者手术后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测定各种肝病患者血清AFU的活性,结果肝细胞肝癌(HCC)组血清AFU活性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1)、肝炎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提示血清AFU活性的测定有助于HCC,尤其是AFP阴性的HCC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血清GGT、GGT/ALT及AFP检测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GGT、GGT/ALT以及AFP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114例肝脏良、恶性疾病患者GGT、ALT活性,采用酶标仪检测AFP活性。结果:原发性肝癌组GGT活性高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5);胆道梗阻组GGT活性显著高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P<0·01)、肝硬化组(P<0.01)及肝癌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GGT/ALT比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5)、急性黄疸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P<0.01)。原发性肝癌病例进行AFP和GGT联检可提高阳性率。结论:血清GGT、GGT/ALT比值以及AFP联合检测可有效辅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对158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活力变化及其可能的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AFU活力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AFU活力增高最为明显,其平均值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1.6~2.1倍,因此对PHC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AFU与AST、ALT和SB呈正相关(P<0.05),似乎提示AFU升高与肝细胞坏死和胆管阻塞有关,但在PHC和肝硬化组无此相关关系。结合以前的一些实验结果,如转移性肝癌血清AFU仅轻微升高,而孕妇和婴儿脐带血中AFU活力明显增高,作者认为,AFU增高可能与肝细胞受损后再生及原发性肝癌细胞的增殖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3.
肝癌特异性AFP亚型测定方法及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AFP)亚型(Hs—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建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分离检测血清HS—AFP的方法,对82例PHC和95例良性肝病患者HS~AFP进行分离检测,分析HS—AF甲与血清AFP浓度、肿瘤大小及门静脉转移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HS—AFP阳性者为74.4%,明显高于良性肝病(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急性肝炎的阳性率分别为9.1%、7.3%和10.0%)。HS—AFP与血清AFP浓度和肿瘤大小有一定相关性,而与有无门静脉转移关系不大。结论:HS—AFP可提高AFP阴性PHC和早期PHC的诊断敏感性.尤其对良恶性肝病所致的AFP升高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病血清透明质酸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94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的3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透明质酸(HA)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发现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的TNFα含量及H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HA与TNFα含量呈正相关,提示HA的和蔼同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程度,TNFα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血清脯氨酸肽酶的活性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脯氨酸肽酶 (PLD)活性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比色法对 3 2例慢性肝炎 ,2 7例肝炎肝硬变 ,14例重症肝炎的血清PLD、丙氨酸转氨酶 (ALT)进行检测 ,并与 3 0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肝脏疾病组中的慢性肝炎、慢重肝、肝硬变患者的PLD测定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PLD与ALT的异常率比较 ,肝慢性肝炎、肝硬变的PLD显著升高 (P <0 .0 5或 0 .0 1) ,且以肝硬变升高幅度最为显著。结论 PLD活性测定是一项反映慢肝病患者肝脏纤维化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肝癌组织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糖链异质体的变化和对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265例HPHC,良性肝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GPDA总活性(TGPDA),利用刀豆素A(ConA)与等量血清孵育法将GPDA分为刀豆素A结合型与非结合型两种异质体。测定非结合型活性,计算结合型活性(总活性减去非结合型活性);同方法PHC患者肝组织中GPDA总活性和非结合型活性,根据测定的蛋白浓度分别计算两者的比活性。结果:PHC患者血清非结合型活性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及急性肝炎组(P<0.05);各受检组血清结合型活性均显著高于与该组非结合型的活性(P均<0.01);PHC患者血清结合型活性与正常人比无 显著差异(P>0.01)。结论:分别以TGPDA及非结合型作为PHC诊断的指标,两者特异性相近,而敏感性,准确率均高于TGPDA。推测非结合型异常增高可能源于肿瘤组织的膜结合部分的过量合成,并从膜结合部分释放入可溶性部分而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检测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对60例PHC,60例转移性肝癌,50例肝硬化,5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20例肝囊肿,20例脂肪肝,20例肝血管瘤,20例药物性肝炎及40例健康人血清中GPC3进行定量检测.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HC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水平,并对治疗前后PHC患者血清中GPC3及甲胎蛋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HC组血清GPC3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肝癌、肝硬化及病毒性肝炎组血清GPC3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血清GPC3水平与甲胎蛋白水平及肝功能状况无关.GPC3与甲胎蛋白诊断PHC的阳性率分别为65%和56.7%,两者联合检测可将PHC的诊断率提高至85%.在23例治疗有效的PHC患者中,15例患者血清中GPC3水平较治疗前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而仅有10例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呈现与疗效相似的下降趋势.结论 GPC3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有望提高PHC的早期诊断率,同时血清GPC3的不同阈值或可在PHC及其他各类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发挥作用.GPC3具有较甲胎蛋白更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或可成为判断PHC治疗疗效的一种特异性血清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260例血清透明质酸,标本取自正常人,各种良、恶性肝病与其他疾病的病人.结果提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病人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较正常组与其他疾病均有显著升高.我们认为血清透明质酸测定诊断肝硬化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血浆脯氨酸肽酶活性测定方法及对各类肝病患者的检测结果。肝硬化(45例)及慢性活动性肝炎(31例)患者脯氨酸肽酶活性显著升高,其变化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而与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血浆脯氨酸肽酶活性测定对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慢性肝病的随访指标,协同其它检查将进一步提高慢性肝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