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生长在加拿大的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学成分,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生长在加拿大的东北红豆杉的针叶中分离得到了10个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9α-二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10β-羟基-紫杉烷-4(20),11-二烯-13-酮(10-去乙酰基紫杉宁,Ⅰ)、2α,10β-二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9α-羟基-紫杉烷-4(20),11-二烯-13-酮(9-去乙酰基紫杉宁,Ⅱ)、2α,9α,10β-三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13α-羟基-紫杉烷-4(20),11-二烯(13-二氢紫杉宁,13-去乙酰基紫杉宁E,紫杉佐匹定,Ⅲ)、2α,9α,10β-三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13α-羟基-13,16-环氧-紫杉烷-4(20),11-二烯(taxezopidine J,Ⅳ)、2α,7β,9α,10β,13-五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11α-羟基-紫杉烷-4(20),12-二烯(紫杉平,taxuspine D,Ⅴ)、2α,7α,9α,10β-四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11β-羟基-12,16-环氧-紫杉烷-4(20)-烯-13-酮(紫杉吉酚,taxagifine,Ⅵ)、2α,7β,9α,10β,19-五乙酰氧基-5α,11α-二羟基-12,16-环氧-紫杉烷-4(20)-烯-13-酮(19-去苯甲酰基-19-乙酰基紫杉宁M,Ⅶ)、2α,5β,13α-三乙酰氧基-1β,7β,9α,10β-四羟基-4,20-环氧-紫杉烷-11-烯(7β,9α,10β-三去乙酰基-1β-羟基-巴卡亭Ⅰ,南方红豆杉醇,taxumairol C,Ⅷ)、4α,10β,13α-三乙酰氧基-2α-苯甲酰氧基-1β,7β,9α-三羟基-5,20-环氧-紫杉烷-11-烯(9-二氢-13-乙酰基-巴卡亭Ⅲ,Ⅸ)、4α,13α-二乙酰氧基-2α-苯甲酰氧基-7β,9α,10β,15-四羟基-5,20-环氧-11(15→1)重排紫杉烷-11-烯(7,9,10-三去乙酰基重排巴卡亭Ⅵ,Ⅹ)。结论 化合物Ⅷ、Ⅹ为首次从东北红豆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为首次从东北红豆杉针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生长在中国东南部的美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树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学成分,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生长在中国东南部的美国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了11个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7β,9α,10β,19-五乙酰氧基-5α,11α-二羟基-12,16-环氧-紫杉烷-4(20)-烯-13-酮(19-去苯甲酰基-19-乙酰基紫杉宁M)(1)、2α,7α,9α,10β-四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11β-羟基-12,16-环氧-紫杉烷-4(20)-烯-13-酮(紫杉吉酚,2)、4α,10β,13α-三乙酰氧基-2α-苯甲酰氧基-1β,7β,9α-三羟基-5,20-环氧-紫杉烷-11-烯(9-二氢-13-乙酰基-巴卡亭Ⅲ,3)、2α,9α,10β-三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13α-羟基-紫杉烷-4(20),11-二烯(13-二氢紫杉宁,4)、5α,9α,10β-三乙酰氧基-5α-羟基-13α-(Z)-桂皮酰氧基-紫杉烷-4(20),11(12)-二烯(5)、2α,5α,13α-三乙酰氧基-1β,7β,9α,10β-四羟基-4,20-环氧-紫杉烷-11-烯(南方红豆杉醇C,6)、2α,5α,10β,13α-四乙酰氧基-1β,7β,9α-三羟基-4,20-环氧-紫杉烷-11(12)-烯(10-乙酰基南方红豆杉醇C,7)、2α,9α,10β-三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13α-羟基-13,16-环氧-紫杉烷-4(20),11-二烯(紫杉佐匹定J,8)、9α,10β-二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3,11-环氧-紫杉烷-4(20)-烯-13-酮(9)、2α-羟基-9α,10β-二乙酰氧基-5α-桂皮酰氧基-3(11)-环氧-紫杉烷-4(20)-烯-13-酮(10)、7β-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11)。结论 化合物1~5、8~10为首次从美丽红豆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从美丽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藏木香Inula racemosa根中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藏木香根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活性测试。结果 从藏木香根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氢木香内酯(1)、1α, 5αH-13-羟基愈创木-4(15), 10(14), 7(11)-三烯-6α, 12-内酯(2)、1α, 5α, 7α, 11αH-愈创木-4(15), 10(14)-二烯-6α, 12-内酯(3)、1α, 5α, 7αH-3β-羟基愈创木-4(15), 10(14), 11(13)-三烯-6α, 12-内酯(4)、1α, 5α, 7α, 11βH-3β-羟基愈创木- 4(15), 10(14)-二烯-6α, 12-内酯(5)、吉马烷-1(10), 4(5), 11(13)-三烯-6α, 12-内酯(6)、(E)-3-(4-羟基苯基) 丙烯酸(7)、7-羟基香豆素(8)、香草醛(9)、3β-羟基-5α, 8α-二氧环麦角甾-6, 22-二烯(10)、β-谷甾醇(11)、1α, 5αH-2α, 6α-二-(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基)-3, 7-二氧双环 [3.3.0]-辛烷(12)。结论 化合物25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得的12个化合物进行抗菌实验,其中化合物146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脱皮马勃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脱皮马勃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5, 7, 22-三烯-3β-醇(1)、麦角甾-7, 22-二烯-3β-酮(2)、麦角甾-5α, 8α-环二氧-6, 22-二烯-3β-醇(3)、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4)、反式-桂皮醇(5)、反式-桂皮酸(6)、对羟基苯甲酸(7)、4-羟基苯基乙酸酯(8)、苯丙氨酸(9)、正二十八烷(10)、对苯二酚(11)、棕榈酸(12)。结论 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银背风毛菊Saussurea nive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银背风毛菊丙酮提取物中分离了11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30)-烯-3β-羟基蒲公英烷(1)、20-烯-3β-羟基蒲公英烷(2)、1β-hydroxy-ursa-9(11), 12(13)-dien-3β-yl palmitate(3)、1β-hydroxy- oleana-9(11), 12-dien-3β-yl palmitate(4)、21α-hydroxy-taraxasterol(5)、20(30)-烯-21α, 22α-环氧-3β-蒲公英醇(6)、12-ursene-3β, 11α-diol 3-O-palmitate(7)、9(11), 12-ursadien-3β-ol 3-O-palmitate(8)、bauereny lacetate(9)、3β-hydroxy-11-oxo-olean-12-enyl palmitate(10)、3β-hydroxy-11α,12α-epoxy-friedoolean-14-enyl palmitate(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银背风毛菊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11为首次从风毛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产自河南的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狭苞橐吾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1)、6β, 8α-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2)、6β, 8α-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β-内酯(3)、eremoligularin(4)、8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5)、10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6)、艾里莫芬-1(10)-7(11)-8(9)-三烯-12, 8-内酯(7)、咖啡酸(8)、棕榈酸(9)、齐墩果酸(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15、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经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数据测定、1H-NMR和13C-NMR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蛇含委陵菜活性有效部位中分离出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齐墩果酸(3)、熊果醇(4)、3α, 19, 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委陵菜酸(6)、2α-羟基乌苏酸(7)、2α, 3α, 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8)、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鼠李糖苷(11)、2α, 3β, 19α, 23-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2)、2α, 3β, 19α, 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13)、熊果酸(14)。结论 化合物4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暗花金挖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天名精属植物暗花金挖耳Carpesium triste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和Sephadex LH-20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NMR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暗花金挖耳全草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α-羟基-9β, 10β-环氧-1βH, 5αH-愈创木-11(13)-烯-8α, 12-内酯(1)、天名精内酯酮(2);6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3)、豆甾醇(4)、5α, 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5)、5α, 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6, 9(11), 22-三烯-3β-醇(6)、β-谷甾醇(7)和β-胡萝卜苷(8)。结论 以上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暗花金挖耳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3C-NMR数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理肺散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理肺散原植物攀援耳草Hedyotis scanden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及RP-HPLC等色谱技术对理肺散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理肺散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2α, 3α, 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2α, 3β, 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3)、2α, 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4)、2α, 3β, 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白桦酸(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8)、芹菜素(9)、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和胡萝卜苷(13)。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牡荆属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精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黄荆子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ζ-甲基-5α-羊毛甾烷-25-酮(1)、豆甾烷-4-烯-6β-醇-3-酮(2)、麦角甾醇过氧化物(3)、花椒毒素(4)、5, 8-二甲氧基补骨脂素(5)、5, 7-二羟基色原酮(6)、2, 6-二甲氧基-1, 4-苯醌(7)、7-氧代谷甾醇(8)、2-甲氧基-4-(3-甲氧基-1-丙烯基)-苯酚(9)、反-3, 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10)、松柏醛(11)、紫花牡荆素(12)、木犀草素(13)、4′, 5-二羟基-3, 6, 7-三甲氧基黄酮(14)。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黄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