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腑实证为中风病常见证候,腑气通畅与否对中风病的发展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王永炎教授带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团队,在总结历代名家思想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临床观察。创新性地提出了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王教授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腑实证并不拘泥于化痰通腑法,而是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灵活应用各种通腑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腑病证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腑病证动物模型主要有胃实寒证,胃实热证,大肠湿热证,肠热腑0实证和膀胱湿热证等动物模型的研究。这类研究为腑病学 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后在模型方法的设计上应尽可能靠近中医传统病因,在症状诊断上要制定符合动物特性的统一的腑病证诊断标准,在客观指标的确定上应根据中医理论选择与腑病学说相关笥更高,特异笥更强的实验指标,在反证方药的选择上应力求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对"补肾通腑"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探讨,对其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肾精亏虚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机,腑实证是其症候要素,补肾通腑"法运用于血管性痴呆具有明确的思路,但"补肾通腑"法在临床上的灵活应用尚待挖掘。  相似文献   

4.
轻微型肝性脑病由痰、瘀、毒互结于肝、大肠、脑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发病,主要病机为腑气不通、脑窍蒙闭。治疗宜通腑开窍,以通腑之力清上泄下、调畅气机,使机体恢复清气在上、浊气在下的安和状态,达到神明即安的目的。临床上,大黄煎剂(大黄30 g、乌梅30 g)保留灌肠为通腑开窍法主要代表方。  相似文献   

5.
肝与胆生理上相为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在肝病发病过程中,毒邪贯穿疾病始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肝脏发生病变时,其解毒功能和清除内毒素的能力下降,容易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通过泻下,能增强肠道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清除肠道内的细菌,排出毒素,控制感染,从而减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等并发症。若肝病患者出现顽固性腹水。腹大坚满撑急者,又当急则治其标。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能使邪有出路。临床上,治肝病用通腑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通肠腑以泻浊,通水腑以逐湿,通胆腑以清热,或单用或合用或辨证加减使用。  相似文献   

6.
从经络理论重新认识脏腑在“解剖”上的表里属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说中强调具有表里关系的脏与腑,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但经络理论则更多地说明脏与腑的表里关系其实存在"解剖"上的属络关系,其中经别、络脉理论起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脏与腑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可是长久以来,脏和腑的原型、发展和内涵并不尽清楚.本文说明脏和腑的原型,在上古时都是指特定意义上的仓库.中医理论借其各自的仓储特征,比类取象,说明了脏和腑的慨念内涵.同时也说明了借助社会事物及人事机构来类比阐释理论,是脏象学说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胆者,清净之腑也"见于<难经·三十五难>.原文曰:"诸腑者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精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  相似文献   

9.
何晃养 《微创医学》2004,23(1):71-72
目的评价涤痰通腑汤治疗肺心病的有效性.方法 44例肺心病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口服涤痰通腑汤,1剂/d.疗程均为7~10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涤痰通腑汤治疗肺心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胃腑形体及与胃腑理论的关系,以作为形体医理学创建内容之一.方法:采取文献整理、理论探讨与中西医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医胃腑形体及胃腑理论与形体的关系.结果:中医胃腑有形态结构,包括具体位置、长度、重量、容积,并存有形体图谱.中医胃腑理论是建立在胃腑形体基础之上的.结论:中医胃腑有具体的形体,胃腑理论与形体有关;总结归纳中医理论与形体之间关系的内容,可创建形体医理学.  相似文献   

11.
对脏象学说中“脏”`“腑”含义的亲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与腑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可是长久以来,脏和腑的原型、发展和内涵并不尽清楚。本文说明脏和腑的原型,在上古时都是指特定意义上的仓库。中医理论借其各自的仓储特征,比类取象,说明了脏和腑的概念内涵。同时也 说明了借助社会事物及人事机构来类比阐释理论,是脏象学说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医反治     
中医治疗法则丰富而多变,除正面攻补的各种方法外,还常以一些特殊的疗法出奇制胜,这些特殊治则中很多是利用反向思维创制的。 一、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病在上取之下”是“上壅者疏其下”的方法,多属“脏病治腑”;“病在下取之上”是“上滞者宣其上”的原则,是“腑病治脏”。 “上病取下”主要是用泻火通腑或通利小便之药引火上行,“釜底抽薪”,以治上部诸疾,尤其是实火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要地提出了用《金匮》大黄牡丹汤加川椒、肉桂通过临床治验,观察到大肠痈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发病因素,即蛔虫所犯而发病,其中包括蛔虫所致肠痈及蛔虫诱发肠痈。这是因为虫积肠内,气机升降失常,或虫因虚而动,扰乱腑气而致气血凝滞。肠痈早期是以胃肠传导功能失常,气滞不通为病理改变,病位在肠腑。而蛔虫所致肠腑气滞或腑气紊乱正合其病理,故其理论基础是成立的,这在临床上也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4.
六腑在功能上主要以运化饮食、水液和排泄糟粕为主,具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六腑病症的治疗,以通腑泄下为主.以承气类方为代表方药.根据这一理论,通腑泻下之治在临床上运用广泛.运用通腑泻下的治疗方法,对于肠梗阻、急性胆囊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的治疗,疗效明显;对于胸腔积液、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肺炎,甚至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有内、外因之分,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内伏,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饮食、情志失调等,外因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于气道,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出现喘息。主要病位在肺,治疗上以治肺为主。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上下相应,肺气郁滞不降,则大肠腑气不通,肠腑气机壅滞又会进一步影响肺的肃降,因而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通腑法可较快缓解喘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辅助使用通腑法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六腑在功能上主要以运化饮食、水液和排泄糟粕为主,具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六腑病症的治疗。以通腑泄下为主。以承气类方为代表方药。根据这一理论,通腑泻下之治在临床上运用广泛。运用通腑泻下的治疗方法,对于肠梗阻、急性胆囊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的治疗,疗效明显;对于胸腔积液、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肺炎,甚至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铁军教授首次提出"脏毒腑秽学说"以指导临床实践,认为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迁延不愈、预后再发等病因病机是"脏毒腑秽"所致.该学说认为,糟粕聚于体内,腑气不通,影响"六腑中轴"的正常运转,生成腑秽,聚而成浊化毒,变生百病,临床分为"腑气,腑浊,腑毒,脏毒"四个阶段.通过将腑秽排出体外,以"通腑除秽"作为治疗原则,并兼顾其它各系统疾病.这一独特"脏毒腑秽学说",结合现代医学"肠肝循环"和"肠道菌群"等理论,传承《内经》与《伤寒论》等精华,守正创新,体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承气汤方始见于<伤寒论>,以治疗阳明腑实为专攻,本方为峻攻泻下的代表方剂,原来主治伤寒邪入阳明从阳化热、热邪积滞之阳明腑实证,我们在临床上常用此方急下泻热治疗内科急症,取得良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腑法是运用泻下或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的一种治法,为阳明腑实证而设.阳明腑实证既是一个囊括多种病证的中医证候群,又是一个特定的病理概念.由于这些病证的病理基础均有腑实内结,这就给通腑法提供了用武之地.笔者将通腑法用于临床一些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涤痰通腑汤治疗慢性肺心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晃养 《医学文选》2004,23(1):71-72
目的:评价涤痰通腑汤治疗肺心病的有效性。方法44例肺心病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口服涤痰通腑汤,1剂/d。疗程均为7~lO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涤痰通腑汤治疗肺心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