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治疗老年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7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后,对36例患者实施椎板减压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设为2联组;其余42例患者实施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设为3联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融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2联组和3联组患者术后JOA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2联组JOA评分相比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3联组JOA评分相比于术后明显升高(P<0.05);2联组和3联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末次随访2联组椎间隙高度与术后相比明显下降(P<0.05),而3联组椎间隙高度相比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2联组(P<0.05);3联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均显著高于2联组(P<0.05)。结论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用于治疗老年人退行性腰椎滑脱时,可以长期缓解患者的下腰痛症状,提高椎间隙高度。但是,该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故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中不同植骨融合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腰椎滑脱患者60例,分成A、B、C组,分别进行行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自体骨植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术后定期随访,比较其术后效果。结果术后1年各组患者腰椎滑脱均获完全复位,未出现固定螺钉松动、拔出、断裂及腰椎再滑脱现象。椎体融合率A组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隙高度、Naka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腰椎滑脱患者因合理选择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植骨融合效果.方法 将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对照组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后高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并统计手术优良率、植骨融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两组椎间隙后高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同期两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可有效恢复椎间隙后高,提高植骨融合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F椎弓钉棒系统联合TFC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120例腰椎体滑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行传统经后路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腰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入融合术治疗;研究组患者80例采用RF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间融合器内外植骨法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复查硬膜撕裂和术后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内固定松动、神经损伤发生率及腰椎体滑脱加重或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F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TFC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伤椎复位后的稳定性,减少滑脱加重或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植骨方法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加不同的植骨方法共治疗腰椎滑脱患者64例,按植骨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椎体间cage植骨组)、B(横突间植骨组)、C(关节突问植骨组)三组,比较术后疗效、植骨融合率及复位丢失率等。结果术后随访1~3年,结果鼎示A组22例融合良好,1例未融合,1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复位丢失率7,8%,邹德威临床疗效评分优良率为91.3%。B组18融合良好,2例未融合,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复位丢失率11.2%,邹德威临床疗效评分优良率为80.0%。C组16例融合良好,5例未融合,4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复位丢失率14.6%、邹德威临球疗效评分优良率为71.4%。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腰椎滑脱可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不同类型的植骨方法,其中以椎间植骨及椎间cage植骨融合率较高,复位无丢失,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大勇  黄庆华  李照明  胡凯  周文华  李丰  潘丹  刘超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515-1517,1520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隙撑开复位联合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39例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椎间隙撑开复位联合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病例临床资料,根据下腰痛JOA评分和影像学结果,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腰背疼痛完全解除或者有明显缓解,按JOA评估标准,术前JOA评分(11.76±1.42)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23.49±1.92)分,改善率67.98%.滑脱完全复位率为97.4%(38/39),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Cage下沉及移位.按侯树勋的临床疗效评定:优35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2.8%.[结论]后路椎间隙撑开复位联合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能发挥撑开、提拉复位和融合的双重作用,创伤小,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崔建胜 《临床医学》2011,31(4):80-81
目的比较不同椎间隔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早期疗效差异。方法对68例严重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Cage融合组34例和椎间植骨组34例。比较术后两组的植骨融合率、Tail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和滑脱椎椎间高度指数等,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经随防,患者均复位良好。Cage融合组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部评估系统评分优良率、椎间融合率优于椎间植骨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il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和滑脱椎椎间高度指数等指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早期临床疗效优于椎间植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Cage和植骨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腰椎滑脱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94例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7),观察组给予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Cage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远期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2组JOA评分治疗后均显著增高(P<0.01),且术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丢失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植骨融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滑脱椎体恢复率高,椎间融合率高,且并发症较少,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行后路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术,对照组行后路复位内固定、跨伤椎椎弓根置钉,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后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比、椎管侵占率,并于术后1年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显著降低,椎体前缘压缩比显著增加(P0.05),手术后各时段实验组后凸Cobb角、侵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压缩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实验组B级所占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E级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在伤椎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和矫治后突畸形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张平德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57-1958,1960
目的对比不同自体植骨材料在不同植骨融合术中对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97例腰椎滑脱患者分为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A组)23例,自体棘突椎板椎体间移植(B组)27例,自体髂骨横突间移植(C组)24例和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D组)23例。对比4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植骨后融合率。结果 A组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1.30%,B组为88.89%,C组为91.67%,D组为95.65%,4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1,P>0.05)。随访6个月,4组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49,P<0.05);其中A组与B、C组间、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融合率明显高于A、B、C 3组(P<0.05)。随访1年,4组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5,P>0.05)。结论选择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较为明显,可作为临床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改良PLIF组30例及TLIF组22例,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周,术后第6、12个月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2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PLIF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优良率和手术成功率,且降低了术后翻修率,是一种安全、可靠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The authors review and compare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s performed wherein the history, indications for surgery, surgical procedures with their respective biomechanical advantages,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and grafting substances are presented. Along with the technical advancements and improvements in grafting substances, the indications and use of PLIF and TLIF have increased. The rate of arthrodesis has been shown to increase given placement of bone graft along the weight-bearing axis. The fusion rate across the disc space is further enhanced with the placement of posterior pedicle screw–rod construc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 osteoinductive material. The chief advantages of the TLIF procedure compared with the PLIF procedure included a decrease in potential neurological injury, improvement in lordotic alignment given graft placement within the anterior column, and preservation of posterior column integrity through minimizing lamina, facet, and pars dissection.  相似文献   

13.
廖鑫  吕超  罗政  刘俊 《中国内镜杂志》2023,29(10):12-20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经腰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TLIF)联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3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Endo-TLIF组(32例)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临床疗效。结果 Endo-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TLIF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TLIF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明显低于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出院时,Endo-TLIF组腰痛VAS明显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腿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Endo-TLIF组JOA评分高于TLIF组,ODI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各时间点JOA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传统TLIF和Endo-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两者近期临床疗效相当,Endo-TLIF具有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83例在该院住院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Mis-TLIF组(n=40)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组(n=43).Mis-TLIF组腰椎椎管狭窄原因:腰椎滑脱1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脊柱内镜辅助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不稳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该院诊治的腰椎不稳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87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与TLIF组,OLIF组44例,TLIF组43例。OLIF组患者选用脊柱内镜辅助OLIF方式进行手术,TLIF组患者选用脊柱内镜辅助TLIF方式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参数(腰椎矢状位Cobb角、腰椎冠状位Cobb角以及顶椎中心偏移距离),比较两组患者初次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融合率、塌陷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时间上,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别上,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OLIF组与TLIF组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OLIF组和TLIF组腰椎矢状位Cobb角大于手术前,腰椎冠状位Cobb角以及顶椎中心偏移距离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腰椎骨折与腰椎退变患者经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36例腰椎骨折患者和30例腰椎退变患者分别设为骨折组和退变组。骨折组给予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组给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并依据DR和改良Pfirrmann腰椎间盘突出MRI分级变化评估两组的ASD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2年,骨折组的ASD发生率低于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变患者内固定手术后对ASD影响大于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性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椎旁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28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内固定位置均良好,临床疗效优15例,良7例,一般5例,差1例,有效率78.6%。术后滑脱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腰背肌锻炼时机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4-9月入住我院脊柱外科行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7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先后入院非平行对照的方法将75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观察组(2020年4-6月)40例,术后3周开始进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对照组(2020年7-9月)35例,术后6周开始进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1)比较2组患者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值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比较2组患者术前1日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3)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2组患者出院前表面肌电信号RMS值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日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复查时,2组患者表面肌电信号RMS值、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及椎体不稳等不良事件。结论多节段腰椎内固定术后3周开始腰背肌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对照、经验总结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合并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征的疗效及其治疗指征。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04年7月~2006年6月应用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征患者2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70例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合并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130例单纯后路减压全椎板或半椎板摘除椎间盘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残留腰痛症状,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残留腰痛症状,术后复发情况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合并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征安全可靠。术后椎间隙高度不丢失,残留腰痛症状少,疗效确切。年龄、经济因素对手术的影响较大;相临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目前尚需要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ILF)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矫形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4例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2例.A组患者行MIS-TILF,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