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生儿低血糖脑病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低血糖脑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持续反复的低血糖可对新生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留下永久后遗症。近年来国内外对新生儿低血糖的定义、低血糖脑病的病理生理、检查方法尤其是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扩散成像与磁共振波谱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血清抗体阳性后能迅速进入大脑导致HIV相关神经认知疾病(HAND)。HAND的临床前期诊断较为困难,而无创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成为生物标记物的潜能。本文综述一些神经成像技术在HIV阳性个体的应用,包括质子磁共振波谱(1 H MRS)、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BM)、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这些神经成像方法可以用于早期检测和干预不同程度HAND,研究HAND功能、结构损伤及其发生机制,监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效,基于神经成像可以找到评估HAND早期、敏感的可视化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对于胶质瘤综合治疗后出现的肿瘤复发与治疗引起的改变的鉴别诊断、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疗效评价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本文对动态磁敏感对比成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和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等3个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技术在胶质瘤复发与治疗引起的改变的鉴别诊断、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进展分别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李鹏 《医学综述》2012,18(17):2857-2860
近年来,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等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中,明显提高了前列腺癌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也为评价其治疗效果提供了可能。现就这三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和评估治疗反应及复发灶的检出等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儿童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儿童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与预后。结果 16例患儿中,意识障碍16例,语言障碍15例,运动障碍13例,11例惊厥发作。9例脑脊液NMDA受体抗体阳性,14例血清NMDA受体抗体阳性。16例患儿脑电图均出现背景中高波幅慢活动,头颅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所有患儿均接受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冲击治疗,14例症状缓解,2例需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症状缓解。结论识别儿童抗NMDA受体脑炎多样临床表现,筛查NMDA受体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儿童抗NMDA受体脑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锝99m标记的抗鼠粒细胞Fab段抗体(硫索单抗)作为一种诊断性显色剂在诊断疑似的儿童急性非典型性阑尾炎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在注射硫索单抗后15-30min及1h、2h、4h时间点上可获得一系列的平面显像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成像。在40例疑似有急性非典型性阑尾炎的病例中,成  相似文献   

7.
脑膜瘤是颅内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CT、磁共振等传统影像学诊断较成熟,但不能很好地区分其良、恶性及不同组织亚型,对于评估预后、判断疗效、预测复发等方面亦有不足。近年来,三维CT血管造影、CT及磁共振灌注成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波谱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等影像新技术的应用,弥补了这些劣势,进一步满足了临床要求,为制订治疗方案与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手段;也为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抗总黄曲霉毒素单抗2G2株F(ab’)2片段作为免疫原制备抗抗总黄曲霉毒素单抗独特型多克隆抗体。方法:制备抗总黄曲霉毒素单抗2G2株F(ab’)2片段,分别用F(ab’)2片段和F(ab’)2-KLH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抗抗总黄曲霉毒素单抗独特型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检测该抗体替代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情况,并分析与其他单克隆抗体的交叉反应情况。用该多克隆抗体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非竞争ELISA检测小鼠血清,鉴定该抗体的亚型。结果:由2G2株F(ab’)2片段所得的抗抗总黄曲霉毒素单抗独特型多克隆抗体纯化后,替代游离AFB1达到20%、50%和80%竞争抑制时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4和25mg/L,分别相当于0.47、2.74和16.00μg/L游离AFB1;该抗体替代AFB1包被抗原达到20%、50%和80%竞争抑制时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4和19mg/L,分别相当于0.33、1.35和5.45μg/L游离AFB1。小鼠生物鉴定显示该多克隆抗体为Ab2β型。结论:成功制备了抗抗总黄曲霉毒素单抗独特型多克隆抗体,为研制AFB1无毒检测试剂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抗淋球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抗淋球菌单克隆抗体,为建立新的淋病诊断方法奠定基础。方法:以淋球菌29106-5株作抗原,按常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研究单抗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建立了5个持续分泌抗淋球菌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他们所分泌的抗体效价可达1∶8192~1∶32786。5株单抗均能与淋球菌发生特异性结合,但对脑膜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15种其他微生物不起反应。淋球菌的最小检测量为1×104个/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单抗在检测淋球菌时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普通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主要为结构成像,因此在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中应用有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功能影像,可显示神经递质、转运载体及其受体改变[1],近年来应用于PD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以及疗效评估等,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PD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和应用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兰红梅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29-30,33
目前,神经精神狼疮的诊断仍是临床难题,本文对与NPSLE相关的自身抗体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NPSLE的发病机制和诊断的研究。抗内皮细胞抗体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导致颅内小血管病变,因此NPSLE可能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在NPSLE中,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可能改变了胶质细胞膜电流而致病。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抗体在NPSLE患者中可能通过血脑屏障,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神经元凋亡而致病。抗磷酸丙糖异构酶抗体可与神经元相关蛋白结合引起神经元凋亡,并通过激活补体和巨噬细胞引起神经元和轴突变性,可能导致NPSLE发病。抗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可能是NPSLE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患者的临床特点,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疾病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82例NPSLE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收集本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但无神经精神症状的82名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NPSLE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免疫学检查。结果 82例NPSLE患者,男性9例,女性73例,年龄(33.2±16.7)岁,病程1年者占69.5%,病例组患者病程要短于对照组(P0.05);62.2%的NPSLE患者在SLE发病3年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常见的症状为狼疮性头痛(20.0%)、癫痫(12.0%)、性格改变(10.5%)和焦虑(10.5%),85.4%的患者合并有其他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红斑(68.3%)、肾脏受累(59.8%)、关节疼痛(42.7%)等,与对照组相比,NPSLE患者更易合并光感性皮疹(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血肌酐、补体C4、免疫球蛋白Ig M、抗ds-DNA抗体、抗r-RNP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SLE患者偏向于青年女性,常发生于SLE病程的早期阶段,大部分患者在SLE发病3年内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且更易合并光感性皮疹,血小板、肌酐、补体C4的降低和Ig M、抗ds-DNA抗体、抗r-RNP抗体水平的升高可辅助NPSLE进行早期诊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13.
罗国栋 《医学综述》2014,20(20):3721-3723
25%75%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尤其是脑,可产生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称之为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PSLE)。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种功能性MRI技术的发展,MRI对NPSLE的诊断、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对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就MRI对NPSLE的诊断及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神经系统而产生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组严重并发症。目前NP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免疫反应相关。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免疫细胞。本文总结了MG参与SLE中枢神经受累的证据,并对MG通过吞噬作用和神经毒性作用参与NPSLE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NPSLE的发病机制,研究NPSLE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与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补体片段C5a水平,探讨C5a与SLE及其神经系统损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23例,收集其外周血及脑脊液,根据有无神经精神受累分为神经精神狼疮(NPSLE)组和非NPSLE组,16例NPSLE患者中8例进行了治疗前后配对比较;同时收集17例健康对照外周血。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C5a水平,比较上述各组间血清及脑脊液中C5a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NPSLE组血清C5a与脑脊液C5a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血清C5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NPSLE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C5a水平明显高于非NPSLE患者,且NPSLE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C5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SLE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的C5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03,P=0.002)。结论:监测血清及脑脊液中补体片段C5a的水平有助于NPSLE的病情评估及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PSLE)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等数据库,搜集研究NPSLE(包括中枢神经性狼疮或狼疮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利用Stata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14篇,其中病例组即NPSLE组1 028例,对照组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2 101例。本研究共探讨了26个可能的危险因素,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如下:白球比(A/G下降或A/G倒置)(OR=2.491,95%CI=1.635~3.784)、血红细胞下降(OR=2.086,95%CI=1.043~4.168)、血小板下降(OR=1.51,95%CI=1.037~2.203)、血沉(ESR)升高(OR=2.415,95%CI=1.665~3.503)、谷丙转氨酶(ALT)升高(OR=3.536,95%CI=2.246~5.566)、谷草转氨酶(AST)升高(OR=5.587,95%CI=3.582~8.713)、尿红细胞升高(OR=2.906,95%CI=2.079~4.064)、肌酐升高(OR=4.6053,95%CI=1.872~11.326)、尿素氮或尿素升高(OR=3.451,95%CI=2.372~5.022)、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OR=4.779,95%CI=3.053~7.48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除血小板下降(OR=1.305,95%CI=0.808~2.108)外,蝶形红斑(OR=1.634,95%CI=1.110~2.406),血管炎(OR=1.810,95%CI=1.224~2.678),抗史密斯(Sm)抗体阳性(OR=1.638, 95%CI=1.202~2.232)均是中国人群NPSLE的危险因素。结论 NPSLE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中国人群该病的危险因素与国外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由于纳入的研究有限,结论仍需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性狼疮( NPSLE)(癎)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NP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按照有无(癎)性发作,分为(癎)性发作组(n=37)和无(癎)性发作组(n=49).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特点及各临床指征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免疫抑制剂应用史、氯喹或羟氯喹应用史及抗心磷脂抗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和既往氯喹或羟氯喹应用史是NPSLE(癎)性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61,P=0.047;OR =0.332,P=0.024).结论 未成年发病是NPSLE(癎)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使用氯喹或羟氯喹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神经精神狼疮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临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例北京协和医院1999.2003年收治并确诊为NP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腰穿、头颅核磁及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神经系统最常表现为头痛、精神障碍、癫痫、卒中、急性意识模糊状态,其中52例行头颅核磁检查,34例异常(包括卒中发作);48例仅出现头痛的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及脑脊液蛋白升高比例与其他NPSLE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神经精神狼疮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头颅核磁及脑脊液检查对中枢性狼疮诊断的帮助较大,但目前仍缺乏特异性较强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头部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自身抗体水平的关联性,阐明MRI表现对判断NPSLE预后的意义。 方法:收集36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NP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27)和死亡组(n=9)。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胶体金斑点渗透法检测抗dsDNA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SSA、抗SSB、抗U1-RNP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ELISA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L)。分析MRI表现及其与自身抗体和预后的关联性。 结果:32例NPSLE患者头部MRI表现异常,阳性率为88.9%。头部MRI示弥漫性病变21例,局灶性病变10例,单纯性脑萎缩1例。弥漫性病变表现为多发点状或片状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局灶性病变为单一部位的点状或片状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部位包括基底节区、皮层下白质、侧脑室前后角和半卵圆中心、大脑皮质、脑干及小脑灰白质。死亡组9例患者中6例表现为局灶性病变,其局灶性病变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脑干和基底节区病变数比例分别为11.5%和26.9%,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或P<0.01);局灶性病变者ACL阳性率显著高于弥漫性病变者(P<0.05)。结论:MRI呈局灶性病变、病变累及脑干和基底节区的NPSLE患者预后较差;且ACL与局灶性病变有关。NPSLE患者MRI表现与自身体具有一定关联性,MRI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NPSL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与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联合口服激素在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全面检索1996年1月—2016年12月关于鞘内注射MTX与DXM治疗NPSLE的临床试验文献,采用激素或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作为对照组,鞘内注射MTX与DXM联合口服激素治疗作为治疗组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项研究,256例NPSLE,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例数分别为126例和1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并且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血沉等相关指标,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鞘内注射MTX与DXM联合口服激素的效果优于单纯口服激素;但是由于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较低,仍需要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