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市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况,尤其是流行特征及实验室检测情况,为食物中毒的判定、治疗、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GB/T4789标准和常规食物中毒检验程序操作,对疑似食物中毒的样品进行检验。结果 5 a共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59起,送检标本574份;其中38起检出致病菌,检出致病菌69株。由单一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35起,由混合菌株引起的食物中毒3起。共检出致病菌6种,检出率最高的是沙门氏菌,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各菌对样品的污染情况是:沙门氏菌以污染肉类为主,副溶血性弧菌以污染水产品为主,变形杆菌以污染肉类和米菜为主。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场所以餐饮业最多,其次是学校餐厅。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时间以三季度最多,其次是二季度。结论我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多发生在第三,第二季度,应重点加强餐饮业和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管工作,预防和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1998-2003年广州市发生的10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种类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食品污染的关键环节,为制定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及WS/T9-1996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10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样本数总计14848份,食物中毒病原菌检出数为5451份,总检出率为36.71%;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数为2303,检出率为15.51%,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变形杆菌检出数为1429份,检出率为9.62%;沙门菌,检出数为1138,检出率为7.66%,排在第三位。结论: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以副溶血弧菌为主,其次是变形杆菌,第三位检出沙门菌的菌型以肠炎沙门菌为主,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七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州市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征及分布规律,为防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年-2006年本实验室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样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资料采用SPSS 11.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PFGE对部分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七年共检测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124宗,致病菌阳性70宗(检出率56.45%)。细菌性食物中毒全年均有发生,9月~10月发生频数最高。共检出12种病原菌,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4.25%)、副溶血性弧菌(28.57%)、沙门菌(18.57%)和溶藻弧菌(15.71%)。各菌对各类物品的污染情况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藻弧菌以污染肉类为主;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以公用具为主。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场所则以餐饮业最多(28.23%)、其次为幼儿园(19.35%)。食物中毒菌株的PFGE型别密切,环境株型别多样性明显。结论:应加强卫生教育和监管工作,以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对中毒场所和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个案调查及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留样饭菜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溶藻弧菌及副溶血性弧菌 ;中毒人员的大便肛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气单孢菌和溶藻弧菌。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是一起因食品加式经营环境受到广泛性严重污染而引起的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多种致病菌同时污染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监督力度的同时 ,应制定一套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预案 ,以防止和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09-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特征,为预防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2009-2012年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样本及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共发生80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共检出致病菌174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38株(21.8%)、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13.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8株(10.3%)、沙门菌4株(2.3%)、蜡样芽胞杆菌22株(12.6%)、变形杆菌69株(39.7%)。粪便标本检出114株菌,占菌株总数的65.5%;第3季度检出致病菌99株,占菌株总数的56.9%。结论 2009-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变形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污染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2001~2009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嘉兴市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况,尤其是流行特征及实验室检测情况,提高实验室应对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为食物中毒的判定、治疗、控制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1~2009年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报告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01~2009年9年间本市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82起,检出病原菌64起、未检出病原菌18起,检出种类为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性分布明显主要集中在5~9月份,病原菌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场所以饮食服务为主、其次集体食堂。  相似文献   

7.
杨慧  甘莉萍  金玉娟  李静媚 《职业与健康》2011,27(16):1847-1850
目的了解2005—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季节分布、地点分布、病原菌的种类特征和分布规律,为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易感染环节,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按W S/T9-1996规定的检验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005—2010年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样品进行检验,使用SPSS 17.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共发生45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57.8%)、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1.1%)、沙门菌(11.1%)和奇异变形杆菌(6.7%)等9种致病菌;夏秋季高发(84.8%);集体食堂集体中毒为主(73.3%);粪便中病原菌的检出率最高(69.4%)。结论该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病原菌。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07年深圳市南山区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更好地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按GB/T4789—2003、WS/T9-1996检验方法,进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的检测。结果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三季度发生率较高,而且检出的致病菌阳性率比其它三个季度均高,在521份样品中,共检出病原菌159份,检出率为30.5%(159/521),致病菌检出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奇异变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又以O3群K6型为主。结论根据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特点、季节性,以及对高检出率的副溶血性弧菌要采取相应防范对策,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温群文  陈辉  黄锐敏  俞慕华 《职业与健康》2007,23(20):1821-1823
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菌谱、特征,为预防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某区2003—2006年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样品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a共230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中,依次以副溶血性弧菌(23.0%)、金黄色葡萄球菌(16.5%)、变形杆菌(7.8%)、蜡样芽胞杆菌(3.0%)、沙门菌(1.3%)为主要致病菌;发生率最高在第3季度(40.4%)。结论该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病原菌,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提高实验室的快速检测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象山县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况尤其是流行特征及实验室检测情况,提高实验室应对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为食物中毒的判定、治疗、控制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5年~2007年食物中毒报表有关资料和实验室微生物检测报告,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况、实验室检测结果及部份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学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病原菌检测依据GB/T4789-2003及《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进行。结果:2005年~2007年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34起,其中21起检出致病菌,13起未检出致病因子;送检样本501份,检出致病菌155株。检出的致病菌种类有: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嗜水气单胞菌、非O-1群霍乱弧菌及福氏志贺菌。结论:象山县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性分布明显,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副溶血性弧菌以O3:K6血清型为优势流行菌株;中毒场所以工厂食堂为主。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调查与预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深圳市近年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病原菌的种类、特点和趋势,为检测和预防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对深圳市2003-2005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致病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a中报告的6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中依次是以副溶血弧菌(39.7%)、变形杆菌(15.9)、沙门菌(12.7)、金黄色葡萄球菌(11.1%)、蜡样芽胞杆菌(3.2%)为主要致病菌。结论深圳市为沿海城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以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为主,今后在对食品污染监测时,可重点监测上述致病菌,开发快速检测方法,这样可为预防、处理和治疗食物中毒赢得时间,确保食物中毒病人及时得到治疗,保障病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食品中重要食源性病原菌污染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四川省主要食品中弯曲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O157大肠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预警和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省5个地区抽检生畜(禽)肉、水产品、熟肉制品、生食蔬菜、速冻米面5类食物样品共929份,依据国标法和特定新方法,运用API卡和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从929份样品中共检出180株病原菌,总检出率为19.4%,其中弯曲杆菌17株,检出率9.0%,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30株,检出率14.0%,O157大肠杆菌17株,检出率2.5%,沙门菌5株,检出率0.7%,副溶血性弧菌11株,检出率5.7%;5类食品中病原菌阳性率最高的是水产品(35.8%),其次为生畜(禽)肉(26.1%),第3为熟肉制品(9.4%)。[结论]四川地区居民主要消费食品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食源性病原菌污染,其中水产品和生畜(禽)肉是主要的污染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在冷冻(藏)禽肉和水产品中污染严重,分别为47.5%和28.5%,在直接入口的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污染率达到8.8%。应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病原菌的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餐饮业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国内文献资料和调查结果,参考美国食品加工操作模型(the food handling practices model,FHPM),采用风险评估软件@Risk 4.5的蒙特卡洛概率分析技术,对影响餐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后致病概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分别采用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美国农业部建立的即食肉制品中沙门菌致病的β-Poisson模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的β-Poisson模型进行致病菌致病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 在一般沙门菌污染水平下,熟肉冷藏后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平均致病概率为1.96×10-4,是非冷藏条件(室温25℃时平均致病概率为0.35)的1/2800;熟肉制品在常温条件下,贮存6 h时的平均致病概率(0.11)约为2 h时(6.79×10-3)的16倍;食用前加热不彻底的熟肉制品导致沙门菌食源性疾病的平均致病概率为1.71×10-4,约是彻底加热平均致病概率(1.88×10-5)的100倍.生食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和污染阳性率成倍增长后,其致病概率的增长与污染水平成线性趋势.结论 餐饮食品原料的起始污染水平、储藏温度和时间、烹调方式、交叉污染等是影响餐饮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main risk factors that cause foodborn diseases in food catering business.Methods Data from references and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in food catering uni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models which based on @ Risk 4.5 with Monte Carlo method referring to food handling practice model(FHPM)to make risk assessment on factors of food contamination in food catering units.The Beta-Poisson models on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to Salmonella(developed by WHO/FAO and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developed by US FDA)were used in this article to analyze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pathogens.Results The average probability of food poisoning by consuming Salmonella contaminated cooked meat under refrigeration was 1.96×10-4 which was 1/2800 of the food under non-refrigeration(the average probability of food poisoning was 0.35 at room temperature 25℃).The average probability by consuming 6 hours stored meat under room temperature was 0.11 which was 16 times of 2 hours storage(6.79×10-3).The average probability by consuming contaminated meat without fully cooking was 1.71 X 10-4 which was 100 times of consuming fully cooked meat(1.88×10-6).The probability growth of food poisoning by consum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contaminated fresh seafood was proportional with contamination level and prevalence.Condusion The primary contamination level,storage temperature and time,cooking process and cross contamin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catering food safety.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凯杰  蒋立新  杨梅  李玥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51-1153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暴发情况、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方法收集辖区为2006—2009年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6—2009年,共确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4起,中毒人数共115人。中毒全部发生在5—12月,发病高峰季节为7—10月。人口密度与中毒起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食物中毒集中发生在集体食堂,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熟肉为主,发生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引起食中毒的血清型别主要以O3:K6为主。结论该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加强集体食堂的卫生管理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崇明县农贸市场所售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为防制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T4789.7-2003进行各类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结果431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8份,检出率为1.86%;其中156份海、水产品检出7份,检出率为4.49%;57份腌腊制品检出1份,检出率为1.75%;其余样品均未检出阳性菌株。结论崇明县农贸市场所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应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1年沧州市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该市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11年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技术指南,对10类食品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阪崎肠杆菌等11种致病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型鉴定。结果 466份样品分别检测不同致病菌2 030份,检出致病菌24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2%(24/2 030)。其中沙门菌8株,检出率为1.7%(8/466);副溶血性弧菌2株,检出率9.5%(2/2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1株,检出率为2.6%(11/426);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检出率为0.2%(1/445);蜡样芽孢杆菌2株,检出率为2.2%(2/90);大肠杆菌O157:H7、志贺菌、阪崎肠杆菌未检出。结论 2011年沧州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其中凉拌菜污染较重。希望卫生监督部门加大对上述产品流通、销售和餐饮的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韩毅 《职业与健康》2010,26(22):2619-2620
目的了解无锡市2008—2009年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锡市2008—2009年食物中毒统计报表、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锡市2008—2009年共发生食物中毒53起,中毒人数795例,无死亡案例,中毒原因以细菌性中毒为主,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为最主要致病菌,饮食服务机构为引起食物中毒的最主要责任单位。结论制定切实可行的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完善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体系,切实加强饮食服务单位、家庭、集体食堂、食品摊贩的卫生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08—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敬辉  宋超  郭勇峰  杨宏 《职业与健康》2011,27(17):1967-1969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以预防或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依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总体方案要求进行,对食品进行随机采样及检测,监测指标为大肠菌群、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结果 2008—2010年食品食源性致病菌共检测食品样品407件,共分离出各类致病菌15株,检出率为3.69%。其中单增李斯特菌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沙门菌1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结论北京市西城区食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一起混合性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因素,提出预防措施与建议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方法]对中毒患者进行统一个案调查,对中毒现场的各种工具容器以及患者的排泄物进行了采样检测。[结果]发病患者25例,罹患率69.4%。在采样检验的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结论]根据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判断为一起由混合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生熟食品及工具容器交叉污染是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中毒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