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总结其院内转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及潜在风险因素,建立新的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无缝隙护理模式。选择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为观察组,给予无缝隙院内转运模式。对比两组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纠纷发生率、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转运时间(10.32min±4.21min)、科室间交接时间(3.71min±0.48min)及检查等待时间(0.42min±0.18min)低于对照组的16.54min±5.73min、7.76min±1.29min、1.56min±0.25min(P0.05);观察组纠纷发生率为0.5%,低于对照组的7.0%(P0.05);观察组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合格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3.5%(P0.05);观察组转运科室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结论]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降低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节省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降低纠纷发生率,提高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与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江帆  王瑞  叶丽萍 《全科护理》2020,18(15):1884-1886
[目的]探讨CRAMS评分法在急诊创伤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将180例急诊创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实施CRAMS评分法对急诊创伤病人进行转运,采用病人/病人家属对转运的满意度和意外事件发生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5.43%,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观察组病人家属对急诊创伤转运满意度评分为(97.42±1.49)分,高于对照组的(94.63±2.90)分(P<0.05)。[结论]应用CRAMS评分法可降低急诊创伤病人院内转运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提高病人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在急诊监护室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17例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28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及流程进行院内转运;试验组运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安排对应转运医护人员及物资,确定转运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转运至CT室、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以及普通病房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能有效缩短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确保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科中护理干预管理对危重病人转运的影响。[方法]将280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观察组(134例),对照组转运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转送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检查等待时间为0.56min±0.54min、转运时间为11.33min±0.59min、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为0、护理纠纷为0,低于对照组(3.00min±0.86min、18.24±1.36、7.5%、2.1%),观察组转送科室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6.3%,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管理,可降低病人意外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刘美娟  胡婷  梁敏丽 《全科护理》2016,(34):3629-3630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儿科急诊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急诊院内转运的98例儿科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交接方式,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能有效缩短儿科急诊院内转运患儿的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对全身麻醉术后病人转运工作的影响。[方法]在转运工作中应用校正MEWS评分系统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对比其应用前(对照组)、应用后(观察组)全身麻醉术后病人转运途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ICU转入率、专科病房护士的满意度以及对两组病人院内转运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ICU转入率、麻醉复苏时间及转运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专科病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校正MEWS能对全身麻醉术后转运病人的病情进行比较客观、准确和有效的评估,提高了处理和转运病人的质量和安全性,有效降低了病人转运途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提高了院内转运效率,可作为全身麻醉术后病人转运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李明曲  苏黎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8):2936-2940
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在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该院ICU需要院内转运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转运方式,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警分级管理。结果干预组转运前准备时间、转运时间及检查等候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SpO2下降、SBP下降、严重输液外渗、非计划拔管、设备故障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警分级管理能够提高ICU患者院内转运效率,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质量,保证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ICU患者在院内转运时发生血氧饱和度(SpO_2)降低的危险因素,为减少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SpO_2降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实地跟踪2017年4月—5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救治并进行院内转运的182例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患者院内转运评估表》进行调查。按SpO_2是否降低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SpO_2降低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转运的182例患者中,117例患者发生SpO_2降低,发生率为64.3%。患者的年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疾病类型、转运人员的职称、供氧装置是转运患者SpO_2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转运患者的年龄大、MEWS评分高、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使用氧气袋的患者、转运护送人员职称低,患者SpO_2降低的发生率高;转运时间对患者转运过程中SpO_2降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接近失误管理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709例行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2019年6-7月336例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将2019年8-9月373例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集分级转运、转运设备组合套装、《转运核查单》、转运人员管理培训为一体的接近失误管理服务包,对两组转运准备时间、转运时间及接近失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接近失误管理后,平均转运物品准备时间由(9.19±2.95)min降低至(6.36±1.93)min,平均转运时间由(46.88±10.20)min降低至(42.39±9.59)min,接近失误事件发生率由14.59%降低至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接近失误管理能够有效节约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时间,减少转运接近失误事件的发生,降低患者的转运风险,可为危重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建立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9月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96例次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转运;2017年10月—2018年1月危重症患者970例次作为观察组,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进行院内转运。比较2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气胸加重、管道脱落、管道堵塞、窒息、供氧中断、仪器意外故障、病情变化、抢救延时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应用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可以降低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吴晶 《当代护士》2021,28(1):48-50
目的 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脑出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出血危重患者,按照院内转运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正常转运,不做相关干预措施,研究组应用分级转运模式,组间对比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转运到CT科室、普通病房、手术科室及ICU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危重患者应用分级转运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专业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为救治工作赢得充足时间,该模式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侯慧芬  凌淑芬 《全科护理》2013,11(13):1219-1220
[目的]探讨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将320例急诊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58例,对照组16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转运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各种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护理纠纷、转送科间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低于对照组,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转送科间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有助于保障病人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效果优于常规转运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结合集束化干预对高热惊厥院内转运患儿血氧状态及转运效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模式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结合集束化干预。比较两组的转运时血氧状态、院内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急救相关指标。结果 转运前、转运2 min时,两组的血氧饱和度(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4、8 min时,观察组的SaO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转至普通病房、转至检查室及转至急救室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aO2降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时间、惊厥消退时间、高热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结合集束化干预可改善高热惊厥患儿的血氧状态,提高转运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版折叠式医用推车转运防护装置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从急诊科转运至ICU的危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普通转运床转运,观察组使用改良版折叠式医用推车防护装置转运,比较2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率、家属满意度及转运时间。结果 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比38%、(6.25±1.27)min比(7.55±1.31)min,均P<0.001],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率、家属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6%比84%、(96.23±0.58)分比(90.11±0.25)分,P<0.05或P<0.001]。结论 改良版折叠式医用推车转运防护装置可降低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规范转运仪器管理,尤其可降低抢救物资携带不齐和仪器掉落的发生风险,缩短转运时间,保持患者转运中生命体征稳定,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有利于高效和高质量的转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以减少意外事故,保障病人安全,降低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由急诊科转入各科室的1231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院内转运的105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对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和转运病人,交班时用口头交接班。观察组在急诊科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内科和外科转运病人时要求严格遵守转运流程,必须使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比较《急危重病人交接单》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应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可提高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预防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在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1日~2018年5月31日收治的危重症患儿6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选取2018年6月1日~11月30日收治的危重症患儿69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院内转运用时(CT室、手术室、ICU、普通病房)、转运中意外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干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CT室、手术室、ICU、普通病房转运用时、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干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在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过程中采取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能缩短转运用时,降低意外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家属对护理服务认可度。  相似文献   

17.
潘寿玲 《全科护理》2021,19(6):810-812
目的:探讨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对急诊介入手术病人安全转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6月行急诊介入手术院内转运的8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转运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观察组采用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比较两组病人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及接收护士对院内转运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收护士对院内转运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手术病人实施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能有效提升转运交接安全性,缩短交接时间,改善医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王迪麟  罗少芳 《全科护理》2020,18(5):578-581
[目的]观察护士主导护理模式在危重症病人血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7年12月于某院综合性ICU住院的65例病人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ICU护理,选择2018年7月—2018年12月于某院综合性ICU住院的65例病人设为观察组,给予护士主导护理模式,制定血糖控制标准化流程,包括血糖监测指证及频率、胰岛素起始静脉输注方案、持续胰岛素治疗时用量调整方法及低血糖处理等。比较两组病人血糖控制情况及每日胰岛素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血糖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血糖值(Ave)、血糖值标准差(SD)、血糖变异率(CV)均降低(P<0.05)。[结论]护士主导护理模式应用于危重病人的血糖管理不仅可以控制血糖,还可以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使血糖控制更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 JCI 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 JCI 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JCI 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徐湘蓉  张玉  邓定芝  谢伦艳  李枝国 《全科护理》2015,(10):946-947,951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JCI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