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简称川芎嗪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40例),两组病例在冠脉介入术前和术后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水平;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的表达水平;用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的含量;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FMD)功能。静脉滴注川芎嗪治疗14天后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患者术前CD62p、CD63、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vWF及ET-1均显著升高(P〈0.01),FMD和NO显著降低(P〈0.01)。冠脉介入术后血小板活化有升高趋势,而vWF因子升高(P〈0.05),FMD降低(P〈0.05),但ET-1和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较,川芎嗪组CD62p、CD63、vWF、ET-1及GPⅡb/Ⅲ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FMD水平增加(P〈0.05)。结论川芎嗪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常规组(34例)和阿托伐他汀组(34例)。所有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及用药4周后取血,行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小板胞质内a-颗粒膜糖蛋白(CD62p)测定。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要求采血前两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ET-1、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血浆ET-1、血小板CD62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NO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1),ET-1、CD62p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性作用,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4周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仍然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与血板活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和特异性抗活性化血小板单克隆抗体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患者118例的血小板活化分子α-颗粒膜蛋白(CD62p)、溶酶体完整膜蛋白(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的表达量进行定量研究,同时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患者的CD62p、CD63、TSP的表达量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名,均P<0.01);气滞血瘀组CD62p、CD63、TSP的表达量皆显著高于气虚血瘀组(均P<0.01);CD62p与CD63、TSP均呈正相关(r=0.740,P<0.01;r=0.744,P<0.01),TSP与CD63呈正相关(r=0.635,P<0.01),CD62p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亦呈正相关(r=0.715,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参与了血瘀证的发生与发展;血小板活化尤其与气滞血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活性蛋白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D63),溶酶体膜蛋白(CD62P),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及C-反应蛋白(C-RP)在不稳定心绞痛(UA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用葛根素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CD63,CD62P,PAI-1及C-RP的影响。方法:59例UAP患者随机分成葛根素组(32例)及抵克力得组(27例),并对照观察治疗4周前后血小板CD63,CD62P及血浆PAI-1,C-RP水平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人及稳定性心绞痛(SAP)对照组比较,UAP患者血小板CD63,CD62P及血浆API-1,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随着不稳定心绞痛Braunwald分组的加重,血小板CD63,CD62P及血浆PAI-1,C-RP水平亦增加;(2)治疗4周后,葛根素组及抵克力得组CD63,CD62P,PAI-1及C-RP测定值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P<0.01),而治疗后两组间上述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小板活化 ,纤溶机制异常及炎症反应物这三者在UAP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葛根素抗血小板活化,纤溶活性及减轻炎症反主尖的突出作用对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有机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比较U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的UAP患者55例,分别于服药前、服药1周后、服药1月后奎腹抽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 UAP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服药前与服药1周及1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TS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不仅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而且还抑制了血小板的活化,这一作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状态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及蛋白激酶Cβ1(protein kinase Cβ1,PKCβ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38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未进行药物干预措施调整前测定三餐前、三餐后2 h及睡前21:00 7个时间段指端毛细血管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plasma glucose excursions,MAGE);分别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G)及血小板膜蛋白CD62p表达水平;采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E-选择素(E-selecti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和PKCβ1水平;同时检测患者肝、肾功能及血脂水平,测量血压并计算体重指数。以Hb A1c为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监测指标,MAGE作为评价血糖波动性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血清E-selectin、v WF水平)及血小板活化指标(PAG和血小板膜蛋白CD62p表达)分别与MAGE及冠心病血瘀证目标分子血清PKCβ1水平的相关性;并分析PKCβ1水平与MAGE和Hb 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入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病程、病史等一般资料与血清E-selectin、v WF、PKCβ1水平、PAG、血小板膜蛋白CD62p表达及MAGE均无相关性(P0.05);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血清E-selectin、v WF)及血小板活化指标(PAG、血小板膜蛋白CD62p表达)与MAGE均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468,0.609,0.451,0.674;P0.01);PKCβ1与MAGE和Hb A1c、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Eselectin和v WF)及血小板活化指标(PAG和CD62p表达水平)均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643,0.705,0.394,0.665,0.441,0.577;P0.01)。结论冠心病血瘀证关键调控分子PKCβ1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状态下的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和血小板活化聚集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基因啦平对行气活血复方的微观机理进行探索。方法:以病证结合方式.严格按照诊断标准选取16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治疗前后CD62p基因表达的观察、对比、分析,并以健康人为对照。结果:(1)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惠者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或P〈0.05)。血瘀证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3)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厦阴虚血瘀组、痰浊血瘀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气滞血瘀组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和痰浊血瘀组(P〈0.01):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和痰浊血瘀组之间相比较.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4)治疗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CD62p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证患者存在CD62p基因的异常表达.并且其指标异常与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血瘀证各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行气活血中药可有效抑制CD62p基因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活化表达与血瘀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与血瘀证的关系 ,以单克隆抗体做分子探讨 ,经流式细胞术测定了 3 2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及 3 0例健康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 CD62 P、CD63、TSP表达。结果 ,出血性中风患者的 CD62 P、CD63、TSP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1) 。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 ,是血瘀证的重要分子学基础。说明了对出血性中风进行瘀血辨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等生理过程起关键作用。通过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下肢动脉硬化早期变化血小板活化分子的影响,以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下肢动脉硬化早期变化的疗效,尝试单用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以降低医药费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年龄大于或等于40周岁下肢动脉硬化早期变化患者45例,服用复方丹参滴丸三个月,治疗前后观察血小板活化分子的变化。下肢动脉硬化诊断方法使用动脉硬化早期测定仪筛检。检测成年人群肱动脉-踝动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和踝臂指数(brachial—ankle index,ABI),了解血管弹性状况。利用FCM检测外周血小板的膜糖蛋白CD62p、CD63、CD41、CD61的表达并在治疗前后进行对比。结果:在参于体检的525人中,baPWV检测值轻度升高者占13%;中度升高者占22%;;重度升高者占8%。在baPWV检测值重度升高者中CD62p、CD63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三个月后CD62p、CD63表达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以降低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故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中血小板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膜蛋白(CD63)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治疗前后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LDVT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外周血,运用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所有对象检测外周血中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及PAF含量。结果LDVT组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及PA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呈降低趋势。结论通过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CD62P、CD63与PAF的变化,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导向诊断和治疗提供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活化特异性指标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的影响以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200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7d。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在治疗48h、7d时的症状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后7d时治疗组CD62p、CD63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短期内的复发及卒中发生率,降低血小板活化特异性指标CD62p、CD6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同时期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通心络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80例),健康对照组50例,分别检测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和GPⅡb/Ⅲa水平,测定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ET-1和NO, 并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结果 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vWF因子和ET-1显著升高(P<0.01),NO和FMD显著降低(P<0.01)。冠脉介入术后CD62p、CD63和GPⅡb/Ⅲa以及vWF因子较术前升高(均P<0.05),FMD降低(P<0.05),ET-1和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分别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 CD62p、CD63、GPⅡb/Ⅲa及vWF因子、ET-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NO和FMD增加(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通心络组更明显降低CD62p、CD63、GPⅡb/Ⅲa、vWF因子以及ET-1的水平(P<0.05,P<0.01),明显增加NO和FMD的水平(均P<0.01),而且治疗6个月时较治疗2个月时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P<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对脾虚兼肝肾阴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补肾健脾方抑制原发性肝癌复发转移的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补肾健脾方,对照组予复方斑蝥胶囊;两组均28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细胞免疫功能(CD3+、CD4+、CD4+/CD8+、NK)以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MMP2、MMP9)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CD3+、CD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EGF、MMP9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方能够改善脾虚兼肝肾阴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VEGF、MMP9的水平;补肾健脾方可能是通过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T2DM)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对T2DM并UAP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92例T2DM并UAP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治疗;中药组(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溶血磷脂酸(LPA)、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一氧化氮(N0)、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PA,CD62p,PAC-1,MAR,vWF,ET-1,NO,FMD与健康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的LPA,CD62p,PAC-1,MAR,vWF,ET-1,NO,FMD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中药组改善更显著(P<0.05或P<0.01);30 d内中药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补阳还五汤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T2DM并UA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安全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和保护内皮功能可能是其改善T2DM并UAP预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补肾健脾方治疗肝肾阴虚兼脾气虚肝癌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治疗肝肾阴虚兼脾气虚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肿瘤科肝肾阴虚兼脾气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补肾健脾方及复方斑蝥胶囊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记录患者中医证候、Karnofsky评分,同时检测并记录患者血清VEGF水平、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免疫功能等理化指标,统计并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GGT、CD4、NK、VEGF、AFP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提示中医证候变化与VEGF及AFP水平变化呈正相关(P〈0.05),但相关关系并不密切(r〈0.5)。结论:补肾健脾方治疗肝肾阴虚兼脾气虚肝癌患者疗效明确,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VEGF、AFP及GGT水平,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示该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能途径之一是下调VEGF水平,抑制肿瘤血管内皮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运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前后血小板微颗粒(PMP)数量,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PⅡb/Ⅲa(PAC-1)及P-选择素(CD62P)活化比率的的变化,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原则,包括补肾活骨方(A组)和安慰剂对照(B组)各20例。另外20例C组健康者进行对照,运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中PMP数量、PAC-1和CD62P的活化比率进行检测分析,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前补肾活骨方组和安慰剂组PMP数量、PAC-1和CD62P的活化比率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24周后补肾活骨方组PMP数量、PAC-1和CD62P的活化比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PMP数量与PAC-1、CD62P的活化比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PMP数量,PAC-1及CD62P的活化比率可作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诊断、疗效的重要临床辅助指标之一,活血化瘀中药对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体内PMP数量,PAC-1及CD62P的活化比率,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阿托伐他汀干预后,慢性非瓣膜性老年房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方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后6月对照组及房颤患者血浆LPA,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IIb/IIIa复合物、糖蛋白Ib、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治疗前AF患者血浆LPA、GPIIb/IIIa荧光阳性率、MPV、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GPIb荧光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房颤组LPA、GPIIb/IIIa荧光阳性率、MPV水平,vWF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GPIb荧光阳性率治疗后上升,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上升更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浆LPA,增强血小板活化,减少内皮功能受损,可能降低老年患者AF相关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肝复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肝复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用肝复方治疗20天,观察肿块大小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治疗前后检测血清VEGF、甲胎蛋白(AFP),并与肝良性肿瘤组及正常组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组VEGF显著高于肝良性肿瘤组及正常组(P〈0.01),AFP水平显著升高。经肝复方治疗后,VEGF、AFP水平明显下降(P〈0.05),症状明显改善,肿块稳定。结论肝复方能有效抑制VEGF、AFP的表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艾颗粒剂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等的影响,从而研究其止血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断尾测定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尿素法计数血小板。眼眶静脉丛放血制备失血动物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vWF浓度,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结果胶艾颗粒剂45,30,15 g.kg-1三个剂量组均可显著缩短BT、CT、PT(P<0.01);可使失血模型动物vWF浓度下降(P<0.05~P<0.01);使失血模型动物vWF-cp活性增加(P<0.05),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胶艾颗粒剂一方面缩短凝血时间,增强血小板的活性,降低vWF浓度,增强vWF-cp的活性,达到止血不留瘀的目的;另一方面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安凤芹 《光明中医》2008,23(12):1930-1932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瘀相关指标及观察中药脉络宁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57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在原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药脉络宁注射液。治疗前后观察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率(CD62P)、血浆D-二聚体(DD)及微循环容积波(OPG)等指标。结果:与疗前相比:治疗组的CD62P、DD均明显降低(P〈0.01,P〈0.05),血液流变学及OPG的多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P〈0.05);对照组的多项指标有改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指标相比:CD62P、DD、全血比黏度低切值、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凝血因子I浓度、OPG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与单用西药治疗相比,加用中药脉络宁注射液可较好的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瘀证相关因素。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小板黏附分子表达、降低血浆D-二聚体含量、改善血液黏滞性及微循环淤滞状态等功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