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6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受体与GPⅡb/Ⅲa复合物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栓作用。国外临床试验(ADMIRAL,TIGER2PA)结果表明,早期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IRA)TIMI血流,明显改善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和预后。盐酸替罗非班(tirofiban)为目前已经上市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之一,在国内上市不久,应用经验有限,尤其在冠脉内直接注射少有报道。最近本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探索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注射治疗3例病人,再通后IRA最终获得更好的TIMI3级血流,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起搏器窦律优先功能和频率滞后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对窦性心律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8岁,因反复心悸1年,晕倒2次入院.临床诊断:A型预激综合征.既往心电图示Ⅰ、aVL导联δ波正向,Ⅱ、Ⅲ、aVF导联δ波负向,V1~6导联δ波及主波向上,V1呈M型,前峰大于后峰,V3~5有小S波,PR间期80 ms(图1).因考虑患者晕厥与旁路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有关而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检查时发现V1导联已转变为QS型,δ波负向,但Ⅰ、aVL、Ⅱ、Ⅲ、aVF导联δ波极性不变,V2~5导联主波向上,表现为B型预激综合征(图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醛固酮对h9c2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1×10^-8、1×10^-6、1×10^-4 mol/L)醛固酮处理24 h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不同浓度醛固酮下h9c2心肌细胞Cx43蛋白和mRNA的变化。结果:1×10^-8 mol/L醛固酮组Cx43mRNA和蛋白表达含量较对照组增加;1×10^-6 mol/L和1×10^-4 mol/L组的Cx43蛋白表达含量较对照组减少,而Cx43mRNA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醛固酮可能是通过对表达Cx43的双重影响来参与心肌细胞间隙连接重构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改良的敷料绷带加压包扎方法处理经股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将648例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224例、传统组21 3例和止血器组211例,3组分别采用改良的敷料绷带加压包扎法、传统的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法和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法。观察3组的徒手压迫时间、止血费用、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在制动时间及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改良组和止血器组较传统组减少了徒手压迫时间,传统组和改良组较止血器组降低了患者的止血费用。结论 改良的敷料绷带加压包扎方法减少了徒手压迫时间,同时降低了患者的止血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总结、探讨瓣膜置换术后的射频消融治疗经验.1例置换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隐性左后侧旁道患者,穿房间隔消融二次均在一月内复发,第三次在冠状窦内消融成功.1例置换二尖瓣的显性左侧壁旁道患者,常规瓣下消融后复发,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成功.结论:瓣膜置换术后的射频消融有较高的风险和较高的复发率,需采用多种途径消融,并比常规消融需更大的输出功率和损伤面积.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斑块破裂继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硬化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主要机制[1].不稳定性斑块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显著的炎症表现,炎症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的触发作用[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2种防治措施对心律失常转归的影响。方法:入选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60例,年龄(16.3±12.5)岁,经胸超声检查VSD大小为(6.0±3.2)mm,随机分成两组:A组(130例)介入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10mg,或后续口服强的松3~7d;B组(130例)介入术后根据是否并发心律失常情况再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10mg或后续口服强的松3~7d。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的各种心律失常,并对其处理,随访3~6个月,观察其转归。结果:260例膜部VSD患者介入术中或术后共并发心律失常55例,平均年龄(13.8±11.6)岁;出现时间(3.6±1.4)d。其中A组10例(发生率7.7%):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2例,左前分支阻滞2例;B组45例(发生率34.6%):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4例,间歇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0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1例,左前分支阻滞6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9例;两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激素治疗后,B组中1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随访3~6个月。B组中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3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未恢复,治愈率84.4%;而A组中只有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治疗后未完全恢复,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治愈率90%,两组术后心律失常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VSD比较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极少,主要并发症为各种心律失常,如果及时发现,并给予激素治疗,约90%可以恢复,术后常规给予激素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加快恢复。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 ,2 4岁 ,因反复胸闷、气短 10个月 ,咯血 5d入院。入院查体 :休克体征 ,贫血外观 ,心尖部可闻及重度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及III/ 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余无阳性体征。经心脏彩超等检查后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重度狭窄 (MS)合并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后经用镇静剂、利尿剂、止血剂及抗休克等处理 ,仍咯鲜血不止 ,且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遂于 2d后行急诊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术中未给肝素以防咯血加重造成窒息。手术操作时间仅 16min。术后舒张期杂音明显减弱 ,左房压由 2 8mmHg(1mmHg =0 133kPa)降至 7mmHg。术后咯血停止 ,第 3天出…  相似文献   
10.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治疗二尖瓣狭窄伴中度返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 (MS)伴中度二尖瓣返流(MR)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自制二尖瓣球囊导管治疗MS伴中度MR患者 6 2例 ,其中二尖瓣膜明显增厚、钙化者 7例 ,对左室最大前后径、二尖瓣口面积、左房平均压、二尖瓣跨瓣压差及心功能(NYHA分级 )等主要指标随访观察 12~ 36个月。结果 术后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增大 [(0 83± 0 18)cm2 比 (1 86± 0 2 4 )cm2 ,P <0 0 1],左房平均压 [(32± 8)mmHg比 (13± 8)mmHg ,P <0 0 1,1mmHg=0 133kPa]及二尖瓣跨瓣压差 [(18± 9)mmHg比 (5± 3)mmHg ,P <0 0 1]明显降低 ,心功能明显改善 [(2 81± 0 2 4 )级比 (1 4 6± 0 37)级 ,P <0 0 1],左室最大前后径无显著改变 [(4 5± 4 )mm比 (4 6± 4 )mm ,P >0 0 5 ]。对左室最大前后径、二尖瓣口面积及心功能等指标随访观察 12~ 36个月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 ,严格把握球囊扩张终点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中度返流患者PBMV的近、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