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智脑胶囊治疗VaD的临床疗效,P300和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方法:90例VaD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智脑胶囊治疗,对照组(30分)口服喜得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在缩短P300潜伏期,增加波幅以及提高SOD活性,降低LPO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智脑胶囊还能提高MMSE、HDS-R积分值,降低ADL积分值,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智脑胶囊一定的改善VaD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强蔡军  庄玉兰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47-2348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cmentia VaD)的临床疗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VaD的优势。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52例VaD患者口服中药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疗程24周。治疗前后分别作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P300等检测,并评定疗效。结果:中药加盐酸多奈哌齐治疗24周后MMSE均分增加5.1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L均分降低9.5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300潜伏期延长较治疗前平均缩短4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率11.5%,均为轻度、一过性反应。结论:中药加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可显著改善VaD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防止P300潜伏期延长,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于密林 《中医药研究》2012,(9):1077-1079
目的观察加兰他敏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兰他敏和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疗程为3个月,3个月后对两组认知功能(MMSE、MOCA)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较治疗前MMSE评分显著升高(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MMSE评分显著升高(P〈O.01);试验组较对照组MOCA评分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较治疗前比较MOCA评分显著升高(P〈O.01);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生活质量改善明显(P〈0.01)。结论加兰他敏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明显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对照组90例,治疗组服用醒脑启智胶囊,对照组服用舒血宁片,6周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R)积分以及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ADL—R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MMSE和ADL—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甘油三酯、胆固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还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P〈0.05),对照组可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P〈0.05),治疗后治疗组甘油三酯、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启智胶囊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脂代谢,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舒血宁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脑I号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临床疗效及蒙特利尔认知评分(MOCA)、日常生活能力(ADL)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的影响。方法:将75例MCI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补脑I号,对照组30例予口服吡拉西坦,均连续服用3月后,观察MOCA及ADL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行为能力的变化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0.0%,对照组为3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MOC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增加(P〈0.05),而治疗组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ADL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后ADL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P300值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1),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脑I号治疗MCI作用肯定,能较好改善患者认知能力、缩短P300潜伏期,其疗效优于吡拉西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脉泰联合益肾健脑汤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1例A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给与盐酸多奈哌齐,每次5—10m岛每天1次口服。治疗组(n=31)在此基础上加用脑脉泰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口服;益智健脑汤(调心方加减),每日2次水煎服。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简易智能量表(MMSE)、ADAS-Cog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脑电图(EEG)的检查和脑CT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升高,ADAS-Cog、ADL评分降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组变化更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脑电图a波频、a波幅、θ波频均增加(P〈0.05或P〈0.01),0波幅降低(P〈0.01),治疗组a波频与波幅、θ波幅变化优于对照组(P〈O.05或P〈0.01)。结论:脑脉泰联合益肾健脑汤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醒脑化痰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醒脑化痰针法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记忆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情况。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用醒脑化痰针法治疗,每日1次,留针30min;对照组服用哈伯因片,0.5mg,每日2次,疗程均为60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MMSE—R、ADL—R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有效率为51.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MMSE—R、ADL—R积分情况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醒脑化痰针法治疗VD安全有效,有利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针药并用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针刺配合安理申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从诊断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辨证为肝肾阴虚证型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针刺组、针药组、西药组三组,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检查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评估。结果针药组与针刺组、西药组相比,MMSE和MoCA量表评分,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相比,MMSE和MoCA量表评分及P300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三种治疗方法中,针刺配合盐酸多奈哌齐(安理申)治疗肝肾阴虚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相关内皮损伤、炎症、免疫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4例ACS按患者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8例、葛根素注射液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20d。观察治疗后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可溶性P-选择素、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治疗后血清ET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NO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sVCAM-1、sICAM-1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血清ET、sVCAM-1、sICAM-1含量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NO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②治疗组白细胞活化显著增加(P〈0.05),黏附分子CD11b变化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白细胞活化、黏附分子CD11b均有明显变化(P均〈0.001)。③两组治疗后血清P-选择素、MMP-9、IL-18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两组OX-LDL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可能通过多环节影响ACS患者相关内皮损伤、炎症、免疫与细胞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吡拉西坦口服、常规治疗及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认知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疗法。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CDT、BBS、MMSE评分对两组患者认知障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DT、BBS、MMSE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BBS、MMSE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治疗后MMSE、BB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联合认知训练可改善血管性认知损害程度,从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Va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中药葛根素对Va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老龄大鼠VaD模型,进行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ET)检测。结果葛根素对VaD大鼠脑内葡萄糖代谢有改善作用。结论该模型制作适合脑血管疾病的功能性研究。通过PET显影,葛根素可改善VaD大鼠脑内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测组用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对照组用口服药物疗法。用ELISA法捡测血浆中载脂蛋白E(ApoE)的浓度,采用MMSE和ADL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测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和53.3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测组和对照组MMSE、ADL量表评分与治疗前自身对照均有明显改善(P〈0.01);观测组治疗后的MMSE、ADL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两组血浆ApoE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自身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观测组血浆Apo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对于VD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其治疗机理与降低血浆ApoE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及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单肺通气的胸科手术患者52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7天行神经心理测验;术中持续监测rSO2,于麻醉诱导前(t1)、单肺通气开始(t2)、单肺通气结束(t3)、术毕24 h(t4)分别抽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清β-AP含量。术后有15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作为观察组,37例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神经心理测验结果以及不同时点的血清β-AP含量和rSO2、术中rSO2平均值、最小值、较基础值下降最大百分数。结果 t2时2组rSO2均明显高于t1时(P〈0.05),观察组rSO2较基础值下降最大百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4时血清β-AP含量明显高于t1时和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术后第7天MMSE、数字符号和数字广度(顺背)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MMSE及词汇流畅性测验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单肺通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rSO2下降及血清β-AP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口服养血清脑颗粒,每次4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疗程为12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同时给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oCA、MMSE、HDS得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对认知功能障碍及脑血流均有改善,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观测组、对照组2组。观测组选取头皮发际区特定穴点,采用毫针手法操作;对照组口服吡拉西坦片。2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MMSE和ADL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测组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为5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MSE、ADL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测组MMSE、ADL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浆CR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自身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观测组血浆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对于VD疗效确切,其治疗机理与降低血浆CRP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穴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将5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认知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分及P300检测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量表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言语项目外,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oCA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波幅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300潜伏期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性,P300波幅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性。结论电针百会能改善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吡拉西坦口服及一般康复、作业、认知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星期后采用简明神经心理学测验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星期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同时在其他神经心理学测验方面,治疗组注意力、记忆力、视空间结构能力有明显改善(P<0.05),在记忆力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可较好改善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入院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梗死各证候与梗死后抑郁及认知障碍关系。方法比较脑梗死各证候伴发抑郁、认知障碍。以及同时伴发抑郁与认知障碍的例数,并比较各证候间HAMD与MMSE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和阴虚风动证伴发抑郁的例数多于其他3证(P〈0.05),HAMD评分亦高于其余3证(P〈0.05)。气虚血瘀和阴虚风动证伴发抑郁的例数多于其他3证(P〈0.05),MMSE评分亦低于其余3证(P〈0.05);阴虚风动证同时伴发抑郁与认知障碍的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证(P〈0.05)。结论脑髓空虚是脑梗死后抑郁和认知障碍的发病基础,肝失疏泄是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对具有高尿酸血症的轻度认知障碍(mildcongnitiveimpairment,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9例高尿酸血症合并M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为口服别嘌呤醇0.1g/次,3次/d,治疗组加服银杏叶片,每次1片,每天3次,连续服用3个月。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后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积分、画钟试验(clockdrawingtask,CDT)积分、MMSE疗效、CDT疗效及痴呆转化率。结果:2组治疗前MMSE、CDT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MSE、CDT总有效率(MMsE为74.3%,CDT为68.6%)均高于对照组(MMSE为41.2%,CDT为3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痴呆转化率(5.71%)低于对照组(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片3个月干预MCI患者,能够较好地改善认知功能,并初步观察到能降低痴呆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