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儿童锌营养综合评价的研究[徐艳钢,等。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3(4)298]对3组(627例)不同锌营养状况的3~6岁儿童的发锌、血清锌、身高、体重、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分析和膳食调查,并对115例缺锌儿童进行3个月的补锌治疗。结果表明膳食锌摄入不足,尤...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西宁地区330名1岁—7岁健康儿童发锌含量(X±S)为94.96±44.24ppm,低锌(指发锌低于110ppm)率为61.8%,缺锌(指发锌低于70ppm)率为33.6%;127例贫血患儿的发锌含量为7406±34.35ppm,低锌率88.1%,缺锌率47.2%,生长发育迟缓儿童发锌含量为82.23±37.91ppm,低锌率71.2%,缺锌率45.8%,贫血儿童与健康儿童发锌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洁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645-1646
目的 通过海府地区儿童指血铁、钙、锌、铅四种元素含量的测定,了解该地区婴幼儿体内微量元素水平,为儿童的预防、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钙、锌、铅。结果缺铁在4个年龄组中均居第1位(24.8%)。缺锌居第2位(18.9%),其次为缺钙(18%)。4种元素水平男女儿童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锌、钙、铁三种元素缺乏率与各年龄段之间没有明显关系,7岁前锌、铁二种元素缺乏率男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均为女童高于男童,锌和铅元素水平随年龄增高有明显递增倾向(P〈0.05)。结论 婴幼儿补充铁、锌、钙、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宜盲目补充;进入青春期女童更应注意铁元素的补充;而铅元素则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应引起各级政府和保健机构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强调饮食合理,营养平衡。各级保健机构要建立监测网点,做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预防铅过量给儿童带来精神神经等方面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城乡因素对儿童发锌的影响,对5835例门,急诊病儿采用原子吸收分子光光谱仪进行发微量元素测定,并按年龄段分组进行缺锌程度的城乡对照,结果,城市低发锌检出率为41.11%,农村为29.63%,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城乡间低发锌率比较,除发锌〈70μg/g学龄儿童(7~12岁)组无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均与总体相仿,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分析认为,儿童缺锌情况较严重,尤以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本院1993年7月~1995年3月年龄2mo~11a的175例营养台等的小儿头发用日立岛津100型等离子光谱测试钙、锌值,结果发现缺钙、缺锌均较普遍,沮有年龄越小缺锌率越高的趋势。并就发钙正常组与发钙缺乏组与对比缺锌情况,发现发钙缺乏组比发钙正常组缺锌率高(P〈0.01),提示在治疗缺钙的同时,须注意补锌。  相似文献   

6.
儿童营养性缺锌是由于锌的摄入不足,或由各种疾病影响锌的吸收利用,使体锌缺乏而引起的营养不良性疾病。为探讨儿童营养性缺锌与偏食的关系,我们检测了328例儿童的发锌,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我科门诊自1991~1993年检测328例儿童发锌。患儿年龄3~7岁。检测结果80%的儿童都不同程度偏低(正常值100μg/g),其中轻度缺锌(80~90μg/g)87例,中度缺锌(70~78μg)102例重度缺锌(60~78μg/g)67例,均为营养性缺锌,且女性多于男性。1.2临床表现:食欲不振,味觉异常,部份儿童有异食④,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身材矮…  相似文献   

7.
对39例小儿异食癖组和39例健康儿童组进行发锌检测,两组小儿发锌降低百分率经检验,差别有高度显著性;两组发锌值下降率经检验,其差别亦有高度显著性,说明缺锌产生异食癖症状与锌缺乏程度相关。两组相同的3个年龄组发锌降低百分率分别作显著性检验,其差异均有显著性,29例异食癖缺锌小儿以婴幼儿比例最大。缺锌小儿经口服葡萄糖酸锌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因此,婴幼儿在添加辅食时和年长儿食谱的安排,均应注意含锌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300例厌食儿发锌的测定陈宏英(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儿科243000)为研究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笔者于1991年对300例食欲不振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发锌测定,发现儿童食欲不振与锌缺乏有关。1对象及方法1.1对象选有食欲不振的300例学龄前儿童,0~1岁...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河北省石家庄市1008例学龄前儿童的发锌值。将儿童分为三个年龄组,即:Ⅰ组(初生—1.5周岁)、Ⅱ组(1.5周岁以上—3周岁)、Ⅲ组(3周岁以上—7周岁)。分别测定了该年龄组儿童发锌值。结果表明:初生—7周岁儿童发锌值与性别、年龄和季节有关。此值可作为石家庄市儿童发锌的基础数值,且对国内其它地区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柳州市学龄前儿童体内锌、铁、钙、铜、镁的含量,为儿童保健与疾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儿童保健门诊做健康体检的6736例学龄前儿童用末梢全血对锌、铁、钙、铜、镁五种元素进行检测.结果 学龄前儿童微量元素失衡在各年龄组均可见,特别是锌、铁的缺乏在1岁以下年龄段中尤为明显,缺锌在18.2%,缺铁在29.7%,缺钙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各年龄组均8%.不同年龄组微量元素的失衡有差异,但不同性别微量元素失衡无差异.结论 在儿童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极易发生微量元素失衡,特别是铁、锌的缺乏,提示医疗保健工作者要重视微量元素检测的重要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3.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现有的实验室务件下以7-ACA为原料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方法: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具有一致性,同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一些关键步骤(时间、温度、剂量)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中间体收率为32.7%。结论:该方法使中间体的合成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一些繁杂的操作,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聚集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血小板聚集活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在造成动粥模型前测定血小板对ADP的聚集性,分为高敏感性血小板组和低敏感性血小板组。结果表明,高敏感组的动粥斑块病变比低敏感组明显加重(P<0.05)。但是,两组脂质和脂蛋白变化,除胆固醇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各项指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