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穿心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靳鑫  时圣明  张东方  祝峥 《中草药》2012,43(1):47-50
目的研究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穿心莲酸(1)、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4)、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高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芹菜素(9)、绿原酸(10)。结论化合物2~7、9、10为首次从穿心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凤尾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积成  张锐  张维  潘景行  任晓静  刘建群 《中成药》2012,34(6):1122-1126
目的研究凤尾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对凤尾草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凤尾草乙酸乙酯及水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2),野漆树苷(3),芹菜素7-O-β-D-葡萄糖-4’-O-α-L-鼠李糖(4),新西兰牡荆苷(5),木犀草素(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忍冬苷(8),木犀草素-6-C-β-D-葡萄糖-8-C-β-D-木糖苷(9)。结论化合物3及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及9为首次从凤尾蕨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荆条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丽丽  刘佳川  陈丽霞  邱峰 《中草药》2016,47(23):4151-4154
目的研究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枝条的化学成分。方法使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荆条枝条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8-C-α-L-阿拉伯糖苷(1)、异荭草苷(2)、木犀草素-6-C-α-L-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6,8-2-C-α-L-阿拉伯糖苷(4)、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6-C-α-L-阿拉伯糖-8-C-β-L-阿拉伯糖苷(6)、木犀草素-6-C-β-L-阿拉伯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1、3~7为首次从牡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广金钱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Merr.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13C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6-C-葡萄糖-8-C-阿拉伯苷(1)、木犀草素-6-C-葡萄糖苷(2)、芹菜素-6-C-葡萄糖-8-C-木糖苷(3)、芹菜素-6-C-葡萄糖-8-C-葡萄糖苷(4)、芹菜素(5)、木犀草素(6)、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7)、β-胡萝卜苷(8)、β-谷甾醇(9)。结论:其中化合物4~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百蕊草化学成分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百蕊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对百蕊草95%乙醇提取物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百蕊草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芹菜素-7-O-葡萄糖苷(2),芦丁(3),芹菜素-8-C-α-L-阿拉伯糖苷(4),高车前苷(5),大蓟苷(6),蒙花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8),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金圣草黄素(10)。结论:化合物10为首次从百蕊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9为首次从檀香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21,(9)
目的研究丽江黄芩Scutellaria likiangensis Diel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丽江黄芩根9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 Sephadex LH-20、重结晶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汉黄芩素(1)、黄芩素(2)、黄芩苷(3)、白杨素(4)、白杨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5)、白杨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6)、千层纸素A(7)、千层纸素A-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8)、韧黄芩素Ⅱ(9)、韧黄芩素Ⅱ-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0)、芹菜素-6-C-β-D-吡喃木糖基-8-C-β-D-吡喃半乳糖苷(11)、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12)、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13)。结论化合物3、5~6、8、10~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9,(8)
目的:研究东北天南星的化学成分。方法:东北天南星块茎的80%乙醇提取物,经MCI树脂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东北天南星80%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落叶松脂醇(1)、阿魏酸(2)、对羟基桂皮酸(3)、对羟基苯甲酸(4)、咖啡酸(5)、异夏佛托苷(6)、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D-木糖苷(7)、芹菜素-6-C-β-D-半乳糖-8-C-α-L-阿拉伯糖苷(8)、5-羟基-麦芽酚(9)、愈创木基丙三醇(10)、roseosideⅡ(11)。结论:除化合物6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9~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地桃花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苏聪  杨万青  蒋丹  张旭  郑姣  史社坡  屠鹏飞 《中草药》2015,46(14):2034-2039
目的研究地桃花Urena lob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地桃花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6-C-(6″-O-反式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银锻苷(2)、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4)、芦丁(5)、紫云英苷(6)、黄芩苷(7)、杨梅苷(8)、异槲皮苷(9)、黄芩素(10)、木犀草素(11)、芹菜素(12)、山柰酚(13)、槲皮素(1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地桃花苷A;化合物3、4、7、8为首次从锦葵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肖梵天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作者从埃及羽扇豆植物种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种新的黄酮碳苷类化合物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吡喃葡萄糖苷(1)和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吡喃葡萄糖苷(2),以及1种已知黄酮碳苷类化合物芹菜素-7-O-β-D-呋喃芹菜糖基-6,8-二-C-β-吡喃葡萄糖苷(3)。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0,(1)
目的:研究络石藤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NMR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Ⅰ)、芹菜素7-O-β-葡萄糖苷(Ⅱ)、芹菜素7-O-β-新橙皮糖苷(Ⅲ)、木犀草苷(Ⅳ)、柚皮苷(Ⅴ)、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Ⅵ)。结论:其中化合物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繁缕中的黄酮碳苷类化合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繁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95%的乙醇提取物的水混悬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各种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UV,NMR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黄酮碳苷类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1),芹菜素-6,8-二-C—β-吡喃葡萄糖苷(2),即新西兰牡荆苷-2[vicenin-Ⅱ(6,8-β-C—β-D—glucopyranosyl apigenin)],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苷(8-C—β-D—galactopyranosyhsovitexin(6-C—β-D—glucopyranosyl-8-C-β—D—galactopyranosyl apigenin)(3),芹菜素-6-C—-β-D-半乳糖-8-C—β-D-葡萄糖苷(6-C—β-D—galactopyranosylvitexin6-C-β-D—galactopyranosyl-8-C—β-D—glucopyranosyl apigenin)(4),芹菜素-6,8-二-C-α-L-阿拉伯糖苷(6,8-di-C-α-L-arabinopyranosyl apigenin)(5),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α-L-阿拉伯糖苷[schaftoside(6-C—β-D—glucopyranosyl-8-C-α-L-arabinosyl apigenin)](6),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isoschaftoside(6-C-α-L-arabinosyl-8-C—β-D—glucopyranosyl apigenin)](7),芹菜素-6-C—β-半乳糖-8-C-α-L-阿拉伯糖苷(6-C—β-D—galactopyr anosyl-8-C-α-L—arabinosyl apigenin)(8),芹菜素-8-C-β-D-半乳糖(8-C-β-D-galactosyl apigenin)(9),牡荆素[vitexin(8-C-β-D-glucopyranosyl apigenin)](10),异牡荆素[isovitexin(6-C—β-D—glucopyranosyl apigenin)](11),麦黄酮-6,8-二-C—β-D葡萄糖苷(tricetin6,8-di-C-β-D-glucopyranoside)(12),麦黄酮-6-C-α-L-三-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tricetin6-C-α-L-arabinosyl-8-C—β-D-galactopyranoside]13),7-O-β-D-葡萄糖基-6-C—β-D-葡萄糖(6"-乙酰基)芹菜素[7—O-β-D—glucopyranosyl-6-C-β-D-6"-acetyl—glucopyranosyl apigenin](14)。结论:9个化合物(3~8及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层析技术进行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乌苏酸(1)、吲哚-3-甲醛(2)、吲哚-3-甲酸(3)、对-香豆酸(4)、壬二酸(5)、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6)、布卢姆醇A(7)、2-羟基-3-甲基蒽醌(8)、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9)、甲基异茜草素(10)、槲皮素(11)、木犀草素(12)、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基-7-O-β-吡喃葡萄糖苷(13)、莲子草素(14)、豆甾醇(15)和α-菠甾醇(16)。结论: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红花芒毛苣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辉鑫  廖海兵  袁珂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3):1963-1967
目的:研究红花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moningeriae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MCI-Gel CHP-20,RP18及硅胶等柱色谱法对红花芒毛苣苔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5,7-二羟基-8-C-β-D-葡萄糖色酮碳苷(1),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2),2,3,19,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3),2,3,19,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28-O-β-D-葡萄糖苷(4),5-羟基-6,4’-二甲氧基-7-[α-L-鼠李糖-1→6]-O-β-D-葡萄糖黄酮苷(5),5,7,3’,4’-四羟基-6-C-β-D-葡萄糖黄酮醇碳苷(6),5,7-二羟基-6-C-β-D-葡萄糖二氢黄酮碳苷(7);5,7,3’,4’-四羟基-6-C-β-D-葡萄糖二氢黄酮醇碳苷(8),胡萝卜苷(9),豆甾醇(10),β-谷甾醇(11),3-O-β-D-葡萄糖豆甾醇苷(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细叶远志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常用传统中药细叶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的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 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 ,通过1H ,13C 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5个化合物 :4-C-β-D-吡喃葡萄糖-1,3 ,6-三羟基-7-甲氧基氧杂蒽酮苷(1) ,4-[C-β-D- 呋喃芹菜糖基 (1→6)-β-D-吡喃葡萄糖]-1,3 ,6-三羟基-7-甲氧基氧杂蒽酮苷( 2 ) ,远志皂苷元 ( 3 ) ,远志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苷 ( 4 )和 β-胡萝卜苷 (5)。 结论 :其中化合物-1,3 ,4和 5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化合物 1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5.
蔓性千斤拔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毅  富艳彬  华会明  李占林 《中草药》2012,43(7):1259-1262
目的研究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蔓性千斤拔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6-C-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2)、染料木苷(3)、芒柄花苷(4)、印度黄檀苷(5)和3′-O-甲基-香豌豆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醇碳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千斤拔苷A,化合物2和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s of 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mbination of silica gel column, Sephadex LH-20, polyamide, and ODS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 structures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means of spectral data. Results T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F. philippinensis and identified as isoderrone (1), dalparvin A (2), prunetin (3), 7,3′-dihydroxy-5,4′,5′-trimethoxyisoflavone (4), pratensein-7-O-β-D-glucoside (5), sissotrin (6), sophororicoside (7), formononetin (8), orobol (9), and biochanin A (10). Conclusion Compounds 1-6 are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7.
槟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g WQ  Wang HC  Wang WJ  Wang Y  Zhang XQ  Ye WC 《中药材》2012,35(3):400-403
目的:研究槟榔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反相RP-18柱、Sephadex LH-20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1)、槲皮素(2)、甘草素(3)、5,7,4'-trihydroxy-3',5'-dimethoxyflavanone(4)、(+)-儿茶素(5)、反式白黎芦醇(6)、阿魏酸(7)、香草酸(8)、过氧麦角甾醇(9)、豆甾-4-烯-3-酮(10)、β-谷甾醇(11)、环阿尔廷醇(12)、de-O-methyllasiodiplodin(13)。结论:其中,化合物2~4、6、7、9、10、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毛冬青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冬青科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 et Arn.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毛冬青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ilexoside D(1);ilexgenin A(2);spinasterol(3);(+)-fraxiresinol-1-O-β-D-glucoside(4);liriodendrin(5);tortoside A(6);magnolenin C(7);丁香苷(8);sinapic aldehyde 4-O-β-D-glucopyranoside(9);4,5-di-O-caffeoylquinic acid(10);β-谷甾醇(11)和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3,4,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藏药甘青乌头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藏药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凝胶,ODS,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甘青乌头大极性部位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半乳糖苷]-7-O-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 -7-O-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3),龙胆苦苷(4),吐叶醇-9-O-β-D-葡萄糖苷(5),二氢吐叶醇-9-O-β-D-葡萄糖苷(6),3,4-二羟基-苯乙醇-β-D-葡萄糖苷(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