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自闭症儿童1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常规组干预基础上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行为检查量表评分、感觉统合失调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行为检查量表评分、感觉统合失调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行为检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感觉统合失调评分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感觉统合训练干预自闭症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表现与感觉统合失调状况,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感觉统合训练、运动干预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6 0例孤独症儿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 0例。对照组给予感觉统合训练和运动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均治疗6个月。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AutismR atingScale,CAR S)、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Behav iorChecklist,ABC)评估孤独症核心症状,采用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评估感觉统合能力康复情况,并观察其平衡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ARS评分及ABC中的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前庭功能失衡、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失调、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感觉统合失调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睁眼、闭眼时间长于对照组,平衡木行走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感觉统合训练、运动干预治疗孤独症儿童可减轻孤独症核心症状,进一步改善感觉统合失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感觉统合、认知训练在高功能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5年8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85例高功能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 其中对照组给予感觉统合及认知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2组 患儿治疗前后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评分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 (ATEC)评分,并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CA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研究组CA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感觉统合评定量表中前庭失衡、触觉防御、本体感觉、 学习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中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儿ATEC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ATE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 期间,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2.33%)与对照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仅 用感觉统分、认知训练比较,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感觉统合、认知训练可进一步促进高功能孤独症患儿临 床症状改善,改善感觉统合失调情况,疗效明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行为分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孤独症患儿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听觉及感觉统合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行为分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为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经干预后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AB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CA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为分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治疗孤独症,能有效改善患儿躯体应用能力,帮助患儿的功能障碍恢复,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言语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儿均接受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和言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超低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并比较2组核心症状的改善率,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2组的ABC及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核心症状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言语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可能会更有效地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殊教育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ASD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特感组和单特组,每组各50例,单特组给予特殊教育干预,按照特殊教育课程对患儿进行干预,主要包括正负强化、系统脱敏、消退法、暂时隔离、惩罚法等,其中对负强化者应选择适当厌恶、警告等刺激并尽量减少不良行为诱因,对正强化者应选择有效强化物并逐渐脱离强化程序,教育后指导患儿家属按给予的居家干预作业进行同步配合治疗。每次约40 min,每周6次,3个月为1个疗程。特感组在给予特殊教育干预基础上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依据ASD患儿病情、社会能力、发育等情况制定个性化感觉统合训练方案,内容包括触觉、前庭、本体等感觉训练,每次约2 h,每周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后,采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患儿的自闭程度,儿童自闭症行为量表(ABC)评估患儿的行为状态,自闭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患儿的治疗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CARS、ABC、ATE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2组CARS、ABC、ATEC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特感组治疗3、6个月后,CARS、ABC、ATEC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单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特感组有效率(84.00%)明显高于单特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殊教育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可有效改善ASD患儿自闭程度、行为状态,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SIT)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3月就诊的96例ADHD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分组,研究组(n=48)联合SIT及盐酸哌甲酯治疗,对照组(n=48)单用盐酸哌甲酯治疗,比较两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视听连续整合测试(IVA-CPT)、Conner行为评定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ADHD患儿治疗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各项目评分,IVA-CPT中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及综合注意力商数,C-WISC中操作量表智商、言语量表智商、全量表智商及注意/不分心因子评分均较之治疗前有明显提高;Conner行为评定量表中学习、品行、身心障碍、冲动、多动指数、焦虑因子评分均有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加行SIT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IVA-CPT、Conner行为评定量表、C-WISC各项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且不良反应明显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DHD患儿,SIT联合盐酸哌甲酯治疗,有效且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听觉统合训练在自闭症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自闭症患儿124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2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听觉统合训练。干预3个月后,统计两组患儿遵医行为、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评分。结果: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患儿遵医率88.71%高于对照组的74.19%,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躯体运动、语言、交往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1.94%高于对照组的75.81%(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听觉统合训练用于自闭症患儿治疗中,可帮助患儿建立遵医行为,改善患儿语言、行为障碍,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孤独症患儿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孤独症儿童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45例完成研究,对照组共43例完成研究。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听觉统合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干预1年后对两组患儿使用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中发展量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ABC量表、发展量表、ATEC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1年后两组患儿ABC量表、ATEC量表各维度评分和总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1年后两组患儿发展量表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听觉统合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有效方法,能够明显改善症状,提高发展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 45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分别不予治疗和给予感觉统合训练 ,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表 (ATEC)、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比较治疗前后孤独症临床行为及感知觉状况的改变。结果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 6个月ATEC总分值及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项分值较治疗前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治疗 3个月、6个月感觉统合失调总改善率分别为5 8 6% ,72 4%。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儿童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感官训练联合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密集训练在自闭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2例自闭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予以多感官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密集训练,观察3个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首次训练、末次训练的社交行为(语言交流、主动肢体接触、目光交流)次数。干预前后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定病情严重程度,采用患儿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定训练效果。结果 末次训练时两组患儿语言交流、主动肢体接触、目光交流次数均较首次训练时显著增多(P<0.01),研究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总分及健康/生理/行为、感知/认知能力、表达/语言沟通、社交能力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多感官训练联合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密集训练可改善自闭症患儿社交行为,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效果。方法:对63例孤独症患儿采取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游戏治疗等综合康复训练10月,并请家长培训后参与医院的部分训练过程,训练前后分别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评估康复效果。结果:康复训练后,63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ARS量表评估综合分较前下降,SM量表评估标准分较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儿童孤独症的各种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与语言训练联合应用于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收治的孤独症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语言训练,研究组接受语言训练联合音乐疗法。比较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评分、儿童孤独症症状评定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中语言、行为、感知觉、社会交往各指标评分及儿童孤独症症状评定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音乐疗法与语言训练联合应用于孤独症患儿中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提高语言、行为与社会交往功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儿童临床观察。方法对48例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的孤独症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观察6个月。于训练前后采用感觉统合测评问卷评定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为患儿运动发展时间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感觉统合训练6个月末,22例(45.8%)患者疗效显著,复查结果为中度感觉统合失调,其余26例(54.2%)患儿在大肌肉协调及本体感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家长对训练效果很满意。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状况,进而改善他们的行为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某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孤独症患儿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作业疗法。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 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2.9%,对照组为65.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孤独症,能有效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可帮助患儿的功能障碍恢复,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吕金华  李中峰  朱文厚  阎岩  李宁 《妇幼护理》2022,2(8):1919-1921
目的 探析动态情景任务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治的 60 例自闭症 儿童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动态情景任务干 预。分析和对比两组的自闭评分、社交回避及苦恼感受和孤独症行为。结果 干预前两组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评分,社交回避 及苦恼量表评分和闭症儿童行为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评分,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评分和闭症儿童行为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闭症患儿采用动态情景任务干预,能够改善社交回避倾向和 苦恼感受,提升社交能力,对促进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运动康复学诊疗技术联合应用行为分析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儿童康复中心诊治的40例轻到中度孤独症儿童,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应用行为分析法训练,观察组的治疗是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精神运动康复学诊疗技术,治疗时间为6个月。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GDS)评价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和临床疗效,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CARS评分及AB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GDS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运动康复学诊疗技术联合应用行为分析训练孤独症儿童,可有效改善患儿躯体应用能力,帮助患儿的功能障碍恢复,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综合疗法治疗自闭症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1月于我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自闭症患儿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治疗,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联合综合疗法治疗,3个治疗周期后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ABC量表总分和各个项目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ABC量表总分和各项目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综合疗法治疗自闭症患儿可显著提高自闭症患儿的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及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许晶莉  范艳萍  高晶 《中国康复》2014,29(2):115-116
目的:探讨学龄期脑瘫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方法:脑瘫患儿90例(脑瘫组),正常儿童30名(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脑瘫组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20.00%,P<0.05);脑瘫患儿本体感觉失调、学习能力发展不足2项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前庭失衡及触觉功能不良2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本体感觉失调及学习能力发展不足的测试评分显著低于其它类型脑瘫患儿(P<0.05)。结论: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低于正常儿童,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低于其它类型脑瘫患儿,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与粗大运动功能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06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引导训练,研究组给予感觉统合训练,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智力水平[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IV)]、社会行为能力[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变化,分析两组患儿的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WISC-IV评分和CBCL量表社会能力评分均有显著提升,且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 0. 05);两组患儿CBCL量表行为问题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且研究组评分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8. 46%,46/52)明显高于对照组(67. 93%,3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有利于促进患儿智力及社会行为能力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