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患者中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1月至2016年1月经ESD治疗的261例E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脉管癌栓阳性患者的存活情况进行随访,并分析影响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261例EGC患者中,9例患者脉管癌栓阳性,阳性率为3.4%(9/261)。其中,7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31~108个月,患者均获得长期存活,存活率为100.0%。脉管癌栓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结论分化程度差、黏膜下侵犯的EGC患者接受ESD治疗时应警惕脉管癌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结肠较大隆起病变(直径≥1 cm)进行活检,病检提示为管状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再行EMR或ESD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38例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成功切除送检,完整切除率为97.37%(37/38);病理结果:中度异型增生17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癌变10例(其中1例结合术后病检结果追加了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明显出血者EMR 0例,ESD 1例,明显出血率为0.26%(1/38);38例均未发生穿孔,术后1、6、12个月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 EMR及ESD术切除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黏膜下病变的种类及层次,在内镜下行ESD共57例,切除全瘤组织行病理切片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所有57例黏膜下病变均成功切除。病理示间质瘤40例(70.1%),囊肿2例(3.5%),平滑肌瘤8例(14.0%),胃黏膜下血管瘤1例(1.8%),胃异位胰腺5例(8.8%),胃早癌1例(1.8%)。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一致率达94.7%(54/57)。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超声内镜(EUS)诊断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9年12月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EUS结果高度怀疑直肠类癌且病变<1.0cm的患者进行内镜切除。术后明确病变切除是否完整,切除完整后于病变切除创面边缘取材4~6块同时送检。术后病理评价EUS诊断准确率,分析病变侵袭性状况,以及内镜完整切除率。随访观察每半年1次,复查肠镜及肝脏超声。结果共纳入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27例,均为采用EUS筛查高度怀疑类癌且具有内镜切除指征的患者。内镜切除均取得成功,病理证实类癌符合率92.6%(25/27),1例考虑为间质瘤,1例考虑为颗粒细胞瘤。25例类癌患者随访观察33.7±12.5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病例。结论 EUS在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在评价内镜切除指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镜治疗1.0cm以下直肠类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随着内镜检查和内镜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间质瘤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一种消化道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的内镜治疗新兴技术、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内镜随访1~23个月。结果70个病灶均为完全切除,除3例发生可控制出血外,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病理报告:3个病灶为早期癌,53个为腺瘤伴1~3级异型增生,其余14个均为炎性增生。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EMR可作为治疗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早期大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共聚焦内镜对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范围确定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选择经普通胃镜检查加组织活检确诊为胃癌,并经超声胃镜检查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的患者25例。用共聚焦内镜对病灶黏膜进行多部位扫描,找到正常黏膜与癌变黏膜的分界线,并对分界线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进行标记,沿APC标记界限行ESD治疗,将剥离黏膜送病理科,对病灶组织由浅至深逐层切片,对所有组织切片进行逐层观察,并检查病灶切除的完整性。结果经共聚焦内镜标记的早期胃癌黏膜切除完整,癌灶边缘有一圈少许正常黏膜组织,深层癌灶剥离完全。结论共聚焦内镜能清晰地区分癌变胃黏膜和正常黏膜结构,为早期胃癌的ESD提供有效的治疗界限,为早期胃癌的完整切除提供安全保障,避免了单纯在普通胃镜下靠经验估计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8.
严洁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9):1004-100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一项微创新技术,即在内镜下将较大面积、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一次性完整地从固有基层表面剥离下来,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在95%以上〔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m3、sm1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在解放军31607部队医院进行ESD治疗的11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病灶浸润深度将患者分为m1、m2期绝对适应证组(n=60)和m3、sm1期相对适应证组(n=50),比较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病理水平边缘阳性率、垂直边缘阳性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对适应证组完全切除率高于相对适应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适应证组术后病理水平边缘阳性率、垂直边缘阳性率均高于绝对适应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迟发出血、穿孔及术后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适应证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绝对适应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两组均无复发及死亡患者。结论 ESD治疗m3、sm1期相对适应证的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近期预后良好,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0.
李晓波 《西南军医》2010,12(1):73-74
早期胃癌(EGC)是指胃癌病变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无论病灶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开展的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免除了传统手术治疗的风险及术后对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我院自2008年1月至10月共采用ESD治疗EGC19例,并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治疗、并发症及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及指导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1例结肠镜检出直肠类癌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超声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指导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类癌超声特点结合术后病理。结果 21例类癌超声内镜特征为:来源于粘膜(7例)或粘膜下层(14例)的均匀低回声卵圆形肿块,边界清晰,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指征。21例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类癌,切缘阴性。随访7~46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具有诊断和指导内镜下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于怀疑是肺癌的患者采取X线检查的方法来进行诊断,探讨并分析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效果及应用的价值。方法将高度怀疑患有胃癌并且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总共66例病人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患者采用胃精细钡气造影X线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实验室检查,平均每组33例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胃癌的检出率。结果在66例患者中,实验组的患者在 X 线诊断下,检出率(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66.66%),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比较不同的发生部位与肿块型、蕈伞型、溃疡型胃癌X线的征象,具有明显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结论在X线的检查下,胃癌在临床上的检出率明显的得到了提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侧乳晕入路腔镜下治疗良性甲状腺疾病的手术效果和优势.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双侧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65例为观察组,另选行传统开放手术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6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清IL-6和TNF-α水平、术后并发症、患者对美容效果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50.3±10.4) vs (100.7±20.6) ml],术后IL-6 [(21.45±1.42)pg/ml vs(36.36± l.45)pg/ml]和TNF-α[(26.58±1.62)pg/ml vs (35.51±1.53)pg/ml]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美容效果满意度(8.9±0.8)高于对照组(4.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少,创伤小,美容效果优于开放手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蔡美平 《航空航天医药》2014,(10):1347-1348
目的:探究鼻息肉采用鼻内镜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40例鼻肉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参照组20例,给予参照组患者单纯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内镜下切除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等方面均优于参照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参照组(85.55%),两组患者差异显著。结论采用鼻内镜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仅采用鼻内镜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69例门诊和住院反流性食管炎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5)与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rag口服,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莫沙必利5mg,3次,d。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和内镜下食管炎的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内镜下食管炎愈合率分别为80.00%与6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1.42%、7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是临床较理想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对鼻内窥镜局麻手术患者的镇静和镇痛效果。方法 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鼻内窥镜手术患者,年龄18~68岁,体重50~85kg,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D组静脉注射派替啶(杜冷丁)1mg/kg,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在局部麻醉的同时,将药物注入输液器中的茂菲氏滴管内,以每分钟60滴的速度输入。术中当VAS〉5分时,用同样方法追加首次量的一半。各组均静脉复合咪达唑仑。于局部麻醉时(T1)、手术开始分离组织时(T2)以及手术结束时(T3)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给药次数、手术时间、术中Ramsay评级、术中VAS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局麻时(T1)和手术中(T2),S组VAS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1),Ramsay达Ⅳ的例数显著多于D组和F组(P〈0.05)。药物追加次数S组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术后24h随访S组中对手术过程完全遗忘例数较D组和F组多(P〈0.05)。术中MAP、HR、SpO2、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完全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鼻内窥镜局麻术中的镇静和镇痛(强化麻醉),效果优于杜冷丁组和芬太尼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可行性。方法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34例,其中70例行保留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保留组),64例行切除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切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局部复发及感觉障碍情况。结果保留组术后1~24个月局部感觉障碍发生率为12.85%(9/70)~2.85%(2/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31%(45/64)~50.00%(3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2.85%(2/70)和0%~3.13%(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ICBN的乳腺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癌手术前后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变化,评估常规大肠癌手术对患者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术后使用肠道益生菌制剂治疗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紊乱的疗效。方法将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实施大肠癌根治术;实验组:患者常规实施大肠癌根治术,并于手术后可以进食起开始补充肠道益生菌制剂。两组均于术前,术后第一次排便,排便后5天,术后1月,4次抽静脉血检测血清CRP及TNF-α的含量,同时留取粪便检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粪便SIgA含量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二次粪便SIgA含量较术后第一次并未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术后1月粪便SIgA含量较术后第一、二次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愀0.05);②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血清TNF-α含量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二次较术后第一次血清TNF-α含量有所降低(P〈0.05),术后第三次血清TNF-α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③两组患者血清CRP术后第一次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二次较第一次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三次较第二次也明显降低(P〈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④大肠癌患者手术后肠道粘膜免疫功能明显降低。②大肠癌患者术后粪便SIgA水平下降,应用肠道益生菌制剂短期内对升高SIgA效果不明显,但长期应用可显著升高SIgA水平。③大肠癌患者术后血清TNF-α和CRP水平显著升高,应用肠道益生菌制剂后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陈新华  李姗姗  于虹  高兰 《武警医学》2015,26(4):360-36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irc cancer,EGC)的个体化综合性护理模式。方法 在我院接受ESD术治疗的EGC及癌前病变64例,随机分为个体化综合护理组(研究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护理问题清单个体化评估基础上的针对性综合护理模式。观察指标包括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治疗的依从性、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症状评分,出院时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研究组护理干预后HADS评分与入院时相比显著降低[(14.32±4.38) vs (6.45±3.84), P<0.05)];与入院时相比手术前及出院时的疾病不确定感显著改善[(94.41±5.96) vs (82.55±7.83) vs ( 78.09±6.65) ,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的依从性显著提高(92.9% vs 52.3%, P<0.05)、下床活动[(1.5±0.2 ) vs (2.7±0.6), P<0.05)]及住院时间[(6.8±0.7) vs (10.4±2.4), P<0.05)]天数明显缩短,术后12 h 症状明显减轻[(4.5±0.8) vs(5.4±1.3),P<0.05)],总体护理满意率显著提高[(4.60±0.36) vs(4.03±0.44),P<0.05)]。结论 个体化综合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ESD治疗的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