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通过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术(TEAP)诊断典型预激综合征并判断其类型,探讨TEAP对典型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用TEAP对40例主诉有过心动过速病史患者进行检查,起搏电压20~40V,脉宽10ms。根据需要给予分级递增刺激(S 1 S 1),程序早搏刺激(S 1 S 2),猝发刺激(Burst)法诱发和终止室上速(SVT)发作。结果:4例为隐性预激,有12例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诊断为隐匿预激。10例显性预激综合征中有3例诱发出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通过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检查能够阐明典型预激综合征的某些原理、诊断和治疗问题,可以弥补常规体表心电图的不足,对某些介入性治疗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室上性心动过速采取经食道心房调搏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76例进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手术前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或食道心房调搏的心电图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对诱发频率、窗口及房室结不应期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心内电生理检查与食道电生理检查的诊符合率进行统计。结果两种检查结果显示,诱发频率、窗口及房室结不应期均呈正相关,其中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符合率达到94.7%。而患者发生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经食道新房调搏均能终止。结论经过研究显示,食道心房调搏在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确认、定位及终止方面有较好的适用价值,是射频消融术前有效的术前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经食管心房调搏心电生理检查是一项无创性的电生理检查技术,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诊断分类及窦房结功能测定结果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基本相似。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经食管心房调搏行心电生理检查56例,现将检查方法及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5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将食管电生理与心内电生理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讨食管电生理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分型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5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内电生理不需要药物诱发,有15例患者经食管心房起搏需要药物诱发,其中食管电生理对AVNRT、DAVNP、AVRT、LAP、RAP的检测与心内电生理基本一致,但对AT、间隔AP的检测准确率偏低。结论食管电生理对常见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准确的检测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食管心房调搏进行无创性的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 采用国产心脏电生理诊疗仪行食管心房调搏术。结果  3 1例中检出窦房结功能低下 3例 ,检出房室结双径路 8例、房道 7例 ,终止药物治疗无效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4例。结论 食管 15房调搏术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特别适宜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王中洁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352-1353
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是无创性的电生理检查。主要评价赛房结和房室结功能,诊断和终止各型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但在操作中电极导管插入食管和起搏电压的大小均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或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做好食管心房调搏术的护理配合能顺利完成食管电极插入,判断最佳起搏位置,把患者的痛苦程度降到最小。我院自2000年开展该项检查技术以来.对385例特殊心律失常的患者施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确诊为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患儿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诊断方法对确诊儿童PSVT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8~2012年门诊及住院的98例确诊为儿童PSVT患儿,所选病例均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未明的则进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分析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结果所选病例92例通过心电图诊断PSVT,3例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PSVT,3例通过食管心房调搏术诊断PSVT。结论PSVT病例绝大部分通过心电图明确诊断,诊断不明时则通过动态心电图及食管心房调搏术可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心房调搏 (TEAP)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12 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食管与心内电生理检查 (EPS)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①检出室上性心动过速 12 6例 (诊断阳性率 10 0 % )。②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5 2例 (阳性率 92 4 % )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72例 ;单旁路 70例 (阳性率 10 0 % ) ;双旁路 2例 (准确率 5 0 % )。 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能够确诊大部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性质及发生部位 ,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为射频导管消融术根治PSVT提供可靠的分型与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食管心房调搏术在基层医疗机构亦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开展,食管电生理检查在术前初步诊断与筛选病例、术后了解疗效、明确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食管心房调搏术中诱发的7例室性心律失常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食管心房调搏术诊断水平的同时,亦应吸取教训,确保食管心房调搏术的安全性,并有针对性的开展这项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0.
食管心房调搏(TEAP)能无创性诱发和终止快速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并可揭示其发生机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心脏电生理检查(EPS)技术飞跃发展,特别是采用射频导管消融(RFCA)技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成为介入心脏病学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本研究将TEAP与心内电生理对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断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讨TEAP在诊断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价值和局限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经食道心房调搏术(TEAP)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术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共139例进行诊断。结果 78例患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7例室性心动过速、32例心房扑动、22例心房颤动。PSVT患者中,46例AVRT,17例AVNRT,15例PAT。采用TEAP对PSVT发作进行诱发及终止,72例成功,6例失败,终止成功率为92.3%。采用TEAP对心房扑动进行终止,28例成功,4例失败,终止成功率为87.5%。采用药物终止心律失常,能够对患者心脏生理相关参数造成影响,而电刺激治疗不会对心脏造成影响。结论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术进行诊断,操作简便、准确性高、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对10例心电图拟诊为左侧隐匿性预激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并给予射频电流消融治疗,经1.5个月~6个月随访,室上速未再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诊断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快速心率失常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应用体表心电图检查方法,研究组在应用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心率失常检出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房室结双经路检出16例,房室旁路8例,室内心动过速5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预激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及房室扑动4例,心率失常检出率为95.6%,对照组房室结双经路检出13例,房室旁路4例,室内心动过速6例,房性心动过速3例,预激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及房室扑动2例,心率失常检出率为66.7%,研究组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心率失常患者应用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该检查方法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的体表心电图检查方法,应当在临床诊断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诊断和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意义。方法 对25例IVT患者用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无效时结合药物,观察室速的诱发率、终止成功率及食管心电图特点,分析此方法诊断和终止室速的机制。结果 应用食管心房调搏可诱发和终止IVT,诱发率90%(18/20),终止成功率69.5%(16/23),结合药物总成功率82.6%(19/23)。心动过速时食管心电图78.3%出现房室分离,21.7%呈1:1室房逆传。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IVT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诊治快速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结果:306例心动过速患者均行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示房室结双径路156例,房室旁路115例,室性心动过速18例,预激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旁路前传)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2例,房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扑动2∶1下传9例。多数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经食管调搏终止心动过速发作。结论: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是目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心律失常重要方法之一,安全、有效、费用低、操作简便,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经食道心房调搏术(TEAP)是一种无创性的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临床上不仅用于窦房结功能测定、心脏负荷试验、室上速与预激综合征诊断,还用于室上速的治疗。我院自1996年以来,在急诊科用TEAP治疗药物难治性阵发性室上速(PSVT)患者1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临床应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不但可作术前诊断,而且还可作为射频消融(RFCA)术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本文报道ISOP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术前、术中、术后的诊断及有效评价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象:食道心房调搏(TEAP)54例,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龄42.7±14.86岁。其中39例同时进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EPS)。54例均有反复心动过速发作史。病程5~40年。显性预激23例,A型10例,B型13例,隐匿性A型18例,双径路13例。方法:在TEAP或EPS不能诱发出PSVT,应用ISOPO.sing加入5%GS250ml以3~sug/min速度静…  相似文献   

18.
经食道心房调搏法(TEAP),检查110名无心律失常儿童(A 组)及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儿(B 组)房室结双径传导情况。A 组检出房室结双径传导26例(23.6%),无一例能诱发室上速。B 组检出房室结双径传导5例(55.6%),其中4例能诱发及中止室上速,室上速时倒P′波位于QRS 波终末部,提示为慢-快型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B 组房室结双径传导检出率明显高于A 组。以上结果表明,房室结双径传导与室上速的发生密切相关;儿童房室结双径传导也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电生理现象。  相似文献   

19.
异丙肾上腺素可通过拟交感作用诱发心动过速。心脏电生理检查中经常使用异丙肾上腺素,以提高室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其应用过程中极少发生负性频率及心脏抑制现象。出现这种反常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迷走易感性及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有关。本文报告一例心脏电生理检查过程中静滴异丙肾上腺素致高迷走反射病例。  相似文献   

20.
异丙基肾上腺素(异丙肾)激发试验,常应用于阵发性室上速患者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后复检。它通常可加速房室传导,增决心率,而出现严重心率减慢较少见到。我院在异丙肾激发试验中发生反常现象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36岁。阵发性心悸10年,晕厥一次。体表心电图示A型硕激综合征。入院后行食道调搏检查,S1S1、S1S2刺激法未能诱发快速心律失常。窦房结功能正常。以异丙肾激发试验,浓度自1μg/min增至2μg/min.使受检者心率比用药前提高20%~25%,再行S1S1(120ppm)刺激,出现室性逸搏心律,继之转为交界性速搏心律,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