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家长在育儿中的教育需求及社会支持状况,为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及为有关部门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和政府支持的政策提供借鉴。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某康复指导中心的孤独症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发放自编问卷方法了解患者家长对康复教育、机构及经济等方面的需求及社会支持状况。结果被调查的孤独症儿童中,男孩多于女孩,家长中对孤独症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者占67.3%、对康复机构基本满意者占50.91%;康复方面家长认为孩子在语言、日常生活基本技能的需求各占20.00%、经济方面对康复训练费用援助有需求者占25.20%、希望增加可以接纳特殊儿童的机构的需求占22.90%、认为"几乎所有人能理解和接受"、"大多数人能理解和接受孩子"者居多,分别占49.10%和43.63%。但也有14.54%和20.00%的家长分别认为"少数人能理解和接受"、"几乎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接纳孩子"。认为孤独症儿童与同龄非孤独症儿童的接触机会较少者为32.72%。在情感支持方面,认为大多来自家庭核心成员的占32.30%,来自社区或政府部门及社会媒体的最少,仅占1.30%。情感方面家长认为孩子希望得到周围同龄孩子的理解、增加与非孤独症孩子的接触与交流,能得到社会上的普遍理解与接受。结论孤独症儿童家长最希望恢复孩子言语和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患儿能够自理而且适应社会是家长最强烈的愿望。在经济方面对康复训练费用的援助的需求尤为突出。孤独症儿童父母得到的社会支持较低,且孤独症家庭得到的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内部和朋友,尽管有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提供社会支持,但仍不能满足需求。政府部门及社会各阶层应更加关注孤独症家庭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保障系统,更好地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提供更多的经济资助、专业知识及康复技巧的培训等各类支持,以缓解孤独症儿童父母面临的各种压力,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和养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因素在儿童孤独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符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80名儿童孤独症者为病例组,具有可比性的160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进行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儿童比较,病例组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层次较高,家庭的亲密度、娱乐性得分较低,而矛盾性得分较高(P<0.05);单亲或重组家庭,主要由(外)祖父母照顾、过分溺爱、放任自流、让孩子独自玩耍、家长不予理睬是儿童孤独症的促进因素,而经常与孩子玩耍、带孩子看书、讲故事,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儿童孤独症的抑制因素。结论: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与家庭诸多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儿童抚养人孤独症防治知识的普及,创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减少儿童孤独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有资料显示,在全国3.8亿儿童中,约有40至50万儿童患有孤独症,这些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承受着痛苦,需要社会的关怀、支持和帮助。据了解,很多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得孩子生活空间狭小,身心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较少,家长又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导致了儿童行为问题的增多。有的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在公共场所却“胆小如鼠”,注意力不集中或动作拖拉。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现象不是“淘气”或“笨”,而是由于儿童心理不健康导致的孤独症。王思海  相似文献   

4.
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为改善孤独症儿童预后,对孤独症儿童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方法]将60例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儿童在接受评估后制定训练计划,同时培训家长,之后家长根据计划在家庭进行训练,特别强调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环境布置和视觉安排,按照预定的常规、程序时间表以及由上述训练要素构成的个人工作系统开展训练。要求每周7d,每天训练6h,于训练开始前以及6月后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孤独症儿童量表的总分由训练前的76.2分下降至54.9分(P<0.01),量表的语言、社会交往、感知觉和行为四个分项目的分数也均有显著下降(P<0.05),表明通过训练在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异常感知觉状态和异常行为得到减少。[结论]以家庭为基地的结构化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茂名市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情况,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茂名市17所幼儿园3~6岁在园的儿童,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共调查2 485例儿童,查出孤独症35例,患病率1.41%,病例男女比为6∶1。不同性别儿童患病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儿童孤独症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儿童行为表现在克氏量表中出现率最高的前5位分别为:不愿与别人一起玩;听而不闻;避免视线的接触;对周围漠不关心;活动量过大。结论:学龄前儿童孤独症患病现状不可忽视,建议加强儿童孤独症的宣传工作,做好孕产期保健,开展儿童孤独症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孩子,是一个家庭快乐的源泉,孩子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父母的心。然而,据统计在世界上有万分之三到万分之五的儿童患有孤独症,在我国患有孤独症的儿童的人数也在逐年地增加,这些孩子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中,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autism),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不同于性格特征,发病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迷,可  相似文献   

7.
《家庭育儿》2014,(12):42-42
据调查,在我国,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已经高达0.6%。由于孤独症宝宝最明显的特症是不与他人交流,对外界充耳不闻,他们像星星一样纯净、明亮,也像星星一样冷漠、孤独,因此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宝宝”。治疗孤独症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在我国,许多爸妈由于缺乏对孤独症的了解,错过了治疗关键期,给宝宝和家庭带来终生的遗憾。为了关爱这些来自星星的宝宝,《家庭&育儿》杂志特开辟《关爱孤独症儿童》专栏,希望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这些安静的宝宝及其家人,让他们不再“孤独”。  相似文献   

8.
《家庭育儿》2014,(8):42-42
据调查,在我国,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已经高达0.6%。由于孤独症宝宝最明显的特f是不与他人交流,对外界充耳不闻,他们像星星一样纯净、明亮,也像星星一样冷漠、孤独,因此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宝宝”。治疗孤独症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在我国,许多爸妈由于缺乏对孤独症的了解,错过了治疗关键期,给宝宝和家庭带来终生的遗憾。为了关爱这些来自星星的宝宝,《家庭&育儿》杂志特开辟《关爱孤独症儿童》专栏,希望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这些安静的宝宝及其家人,让他们不再“孤独”。  相似文献   

9.
孤独症儿童"家庭中心"康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当今中国孤独症儿童康复研究的现状,指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不应停留在干预与矫正层面上,应上升到对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系统思考高度,即用整体全面的视角看待其成长需要和环境适应性或再造,着眼于家庭早期康复训练和全程互动作用.提出以家庭为中心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模式,旨在帮助孤独症儿童及家长树立正确的成长教育观,同时努力排解家长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中的消极影响.结合个案分析该模式的目标框架与运行机制,探讨该模式在国内孤独症儿童康复实践中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62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为研究组,同期在该院儿童保健门诊常规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对两组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庭主观支持及客观支持得分均低于健康儿童家庭(P0. 01);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庭功能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及总体功能6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儿童家庭(P0. 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对家庭功能有影响(P0. 05)。结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及家庭功能低于健康儿童家庭,有利的主观社会支持可促进家庭功能的正性发挥。  相似文献   

11.
《家庭育儿》2014,(9):42-42
据调查,在我国,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已经高达0.6%.由于孤独症宝宝最明显的特征是不与他人交流,对外界充耳不闻,他们像星星一样纯净、明亮,也像星星一样冷漠、孤独,因此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宝宝”.治疗孤独症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在我国,许多爸妈由于缺乏对孤独症的了解,错过了治疗关键期,给宝宝和家庭带来终生的遗憾.为了关爱这些来自星星的宝宝,《家庭&育儿》杂志特开辟《关爱孤独症儿童》专栏,希望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这些安静的宝宝及其家人,让他们不再“孤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球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专家说,减少孤独症危害的最好办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家长不放弃。十几年前,同学4岁的儿子明明,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特别惹人喜爱。但他却很少说话,与人沟通困难,不懂得危险,常常一个人坐在家里防护窗上。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只会以哭闹的方式表达。把他送到幼儿园,但他整天哭闹,不会说话,不合群,又乱跑,还无缘无故咬小朋友,幼儿园劝家长让其退学同学那时不断带他往各地大医院跑,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明确诊断,甚至曾怀疑孩子有听力障碍、智障。直到6岁多,才在北京一所医院被确诊为"孤独症",但遗憾的是,已错过6岁以前的最佳治疗时机。目前,全世界每100~150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孤独症患儿。但在我国孤独症误诊率还比较高,原因主要在于对孤独症缺乏认识,容易把孤独症误诊为听力障碍、智障、多动症等。  相似文献   

13.
《家庭育儿》2014,(11):42-42
据调查,在我国,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已经高达0.6%。由于孤独症宝宝最明显的特征是不与他人交流,对外界充耳不闻,他们像星星一样纯净、明亮,也像星星一样冷漠、孤独,因此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宝宝”。治疗孤独症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在我国,许多爸妈由于缺乏对孤独症的了解,错过了治疗关键期,给宝宝和家庭带来终生的遗憾。为了关爱这些来自星星的宝宝,《家庭&育儿》杂志特开辟《关爱孤独症儿童》专栏,希望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这些安静的宝宝及其家人,让他们不再“孤独”。  相似文献   

14.
《家庭育儿》2014,(10):42-42
据调查,在我国,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已经高达0.6%。由于孤独症宝宝最明显的特征是不与他人交流,对外界充耳不闻,他们像星星一样纯净、明亮,也像星星一样冷漠、孤独,因此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宝宝”。治疗孤独症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在我国,许多爸妈由于缺乏对孤独症的了解,错过了治疗关键期,给宝宝和家庭带来终生的遗憾。为了关爱这些来自星星的宝宝,《家庭&育儿》杂志特开辟《关爱孤独症儿童》专栏,希望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这些安静的宝宝及其家人,让他们不再“孤独”。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天津市孤独症儿童家长对孤独症早期特殊教育干预机构评价及自身需求。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天津市5所孤独症儿童早期特殊教育干预机构中的59例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家长对干预机构的整体评价平均得分为(81.07+10.73)分;调查项目中得分最高的为教师的责任心与耐心(4.52±0.66)分,得分最低的为机构的教师与儿童的人员配置(3.62±0.72)分;公办和民办干预机构中家长对于机构的教学环境、教师能力,教学效果以及整体评价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需求项目中需要相关立法、政府经济支持及对家长提供系统的康复指导占第一位,为98.3%。结论天津市孤独症儿童家长对早期特殊教育干预机构整体评价持满意态度,干预机构应在政府政策及财政的支持下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孤独症儿童的气质特征,为孤独症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采1∶2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孤独症患儿及80例正常儿童采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自制的家庭与环境因素调查表、《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进行评估。 【结果】 40例孤独症组儿童的气质维度中适应性、反应强度、坚持性、反应阈分值与正常儿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组ATEC量表中语言交流、社会能力、感知认知意识三个分量表分值与气质维度存在相关性(P<0.05)。 【结论】 孤独症组儿童气质维度与正常儿童组存在差异;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语言和认知等障碍影响气质维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孤独症特质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孤独症特质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中文克氏孤独症筛查量表和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于2019年3-5月选取苏州市郊区8所幼儿园所有在园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无孤独症特质组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在语言/认知信息、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6个维度得分均高于有孤独症特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08,-6.251,-7.008,-6.008,-5.219,-8.550,P<0.01)。男性(OR=1.695,95%CI:1.207~2.381)、有分离史(OR=2.153,95%CI:1.225~3.782)、社会适应/自理差(OR=1.049,95%CI:1.002~1.098)、家庭环境气氛差(OR=1.147,95%CI:1.073~1.226)和频繁的忽视/斥责/打骂儿童(OR=1.053,95%CI:1.029~1.079)是儿童孤独症特质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男性性别、有分离史、社会适应/自理、频繁忽视/干涉/惩罚、环境气氛差与儿童有孤独症特质有关,应当重视儿童早期有关方面家庭养育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孤独症患儿在临床上被作出诊断,家长泪流满面以期待的目光看着医生,而医生因无特效治疗干预方法感到无奈的时候,一本有关儿童孤独症诊疗学的教科书《孤独症诊疗学》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使多少家长看到了孤独症孩子的希望,又可以使多少医生从理论上进一步了解了孤独症,并且有了干预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家庭育儿》2014,(7):42-42
据调查,在我国,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已经高达0.6%。由于孤独症宝宝最明显的特征是不与他人交流,对外界充耳不闻,他们像星星一样纯净、明亮,也像星星一样冷漠、孤独,因此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宝宝”。治疗孤独症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在我国,许多爸妈由于缺乏对孤独症的了解,错过了治疗关键期,给宝宝和家庭带来终生的遗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特质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孤独症特质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1日—12月31日深圳市坪山区幼儿园的儿童,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社会交往量表对学龄前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以及孤独症特质进行调查,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特质检出率为6.73%(1 507/22 407),缠结型、亲密型、自由型和松散型家庭的儿童孤独症特质检出率分别为3.68%,8.35%,14.44%和13.22%;无规律型、灵活型、有规律型和僵硬型家庭的儿童孤独症特质检出率分别为5.68%,4.41%,5.68%和11.63%。多因素分析发现,家庭亲密度为亲密型和缠结型的家庭儿童孤独症特质发生风险相对较低(OR=0.62,95%CI:0.50~0.77;OR=0.27,95%CI:0.22~0.33);家庭适应性方面,灵活型家庭的儿童孤独症特质发生风险较低(OR=0.76,95%CI:0.64~0.91),僵硬型家庭的儿童孤独症特质发生风险较高(OR=2.07,95%CI:1.77~2.42)。结论家庭亲密度和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