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和Ca2+、Mg2+-ATP酶活性的变化及与血小板胞浆游离钙浓度[Ca2+]i的关系。方法用32P同位素掺入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58例脑缺血病人,及35名健康对照者血小板MLCK和Ca2+、Mg2+-ATP酶活性。用荧光钙指示剂Fura-2负载血小板扫描的方法,测定脑缺血病人血小板[Ca2+]i浓度。结果TIA组和脑梗死组MLCK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0.01),而Ca2+Mg2+-ATP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TIA组和脑梗死组血小板静息[Ca2+]i;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静息[Ca2+]i与血小板MLCK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血小板Ca2+、Mg2+-ATP酶活性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MLCK和Ca2+、Mg2+-ATP酶活性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MLCK活性的变化可能是脑缺血病人血小板活化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青年脑梗塞患者的抗磷脂抗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85例脑梗塞患者(<50岁37例,≥50岁48例),21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14名正常人的血清抗心肌磷脂抗体(aCL)进行测定,结果<50岁和≥50岁脑梗塞患者的aCL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50岁脑梗塞患者的aCL阳性率明显高于≥50岁患者(P<0.05)。提示临床上无任何自身免疫疾病的中青年脑梗塞患者与aCL相关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茶色素加β—七叶皂甙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茶色素加β-七叶皂甙钠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80例,观察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结果表明在血脂改善率(TC、TG、LDL、HDL)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疗效:A组(治疗组)87.5%;B组(β-七叶皂甙钠组)81.67%;C组(对照组)66.67%。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B组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茶色素加β-七叶皂甙  相似文献   

4.
脑血栓病人抗心磷脂抗体的测定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ELISA法分别对137例脑血栓患者(除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等患者)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率分别为24%和1.45%,差异显著(P〈0.01),另外还发现ACA阳性与青壮年中风关系更为密切,结果说明ACA与脑血栓形成有关。并对其治疗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和Ca^2+Mg^2+-ATP酶活性的变化及与血小板胞浆游离钙浓度(Ca^2+)i浓度,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MLCK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0.01),而Ca^2+,Mg^2+-ATP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TIA组和脑梗死组血小板静息(Ca^2+)i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静息(Ca^2+)i与血小板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分类亚型与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阐明血脂与脑血管病分类亚型的关系。方法:检测了208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血脂7项指标含量。并与对照组50例结果进行比较。TG、TC及HDL-C采用酶法测定,APOA-1、APOB100及LP(a)用免疫多点定标法测定,LDL-C由TG、HDL-C结果按公式计算。结果:脑梗塞(CI)患者TG、TC、LDL-C、APO100及LP(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TG、APOB100、含量也显著高于脑出血组,且LP(a)与APOB100,HDL-C相关,复发CI亚组TC、LDL-C、APOB100含量,首发及老年CI亚组TG、TC、APOB10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TG、TC、LDL-C、APOB100及LP(a)水平升高是CI的危险因素,其中TC、LDL-C、APOB100对复发CI危险性大,而首发及老年CI可能主要与TG、TC、APOB100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外加底物法测定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和36例健康人的血浆LCAT活性和脂蛋白含量,病人组包括脑动脉硬化症患者4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63例。研究结果表明:ICVA患者血浆LCAT活性下降,脑血栓形成急性期下降尤著;LCAT活性与HDL-C,HDL2-C及apoA-I呈正相关,与LDL-C/HDL-C呈负相关,其中与HDL-C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8.
用同位素标记 ̄(45)Ca法测定大鼠突触体内游离钙的浓度,探讨了腺苷对高钾、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谷氨酸(Glu)等刺激所致的Ca ̄(2+)内流增加的影响。结果发现腺苷在10~100nmo1/L范围内对高钾、NMDA、Glu等刺激所致的Ca ̄(2+)内流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最大抑制率分别为41.68%±7.68%,31.32%±6.17%,37.52%±2.29%。这可能是腺苷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胶固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14例出血性脑血管病(HCD)患者和20例健康正常人的血清IgE型循环免疫复合物(CID)水平。结果显示ICD组和HCD组IgE-CI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P<0.001和P<0.05)。ICD组与HCD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2)。提示脑血管病的发生与IgE-CIC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35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在口服多烯康前后测定其血清HDL-C及其亚组分改变。治疗前病人血清HDL-C,HDL2-C,HDL2-C/HDL3-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服用4周多烯康后,HDL-C浓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而HDL亚组分发生了明显改变,HDL2-C浓度升高,HDL2-C/HDL3-C比值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P<0.05)。HDL-C,HDL3-C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提示:多烯康可提高HDL特别对HDL2-C的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对35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在口服多烯康前后测定其清HDL-C及其亚组改变。治疗前病人血清HDL-C,HDL2-C,HDL2-C/HDL3-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服用4周多烯康后,HDL-C浓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而HDL亚组分发生了明显改变,HDL2-C浓度升高,HDL2-C/HDL3-C比值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P〈0.05)。HDL-C,HDL3-C治疗前  相似文献   

12.
用ELISA法分别对75例偏头痛患者和正常人测定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率分别为32%和2.67%,差异显著(P<0.01);另外还发现ACA阳性的偏头痛患者无性别差异。结果说明ACA与偏头痛有关,并对ACA激发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果糖胺测定对判断急性脑血管病血糖增高原因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4例血糖增高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果糖胺测定。其中糖尿病继发脑血管病13例,果糖胺水平4.72±1.36mmol/L,与正常对照组(果糖胺1.67±0.43mmol/L)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无糖尿病脑血管病21例,果糖胺水平2.03±0.47m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的果糖胺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果糖胺测定可对急性脑血管病血糖增高的原因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免疫印迹法动态监测50例脑梗塞和40例脑出血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及测定部分患者有ENA多肽抗体。结果仅IgG型aCl与ENA多肽性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显著升高,两者在CI与CH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2.0%,12.5%与39.0%,43.3%,与正常对照组0.0%及16.%相比,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的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的P300特征。方法 选择150例经CT或MRI诊断的LA患者,并以40名正常健康老年人作对照。以“听觉靶-晨靶刺激序列”为诱发事件,完成P300检测。结果 LA患者中,37例无症状老年有者较对照组靶和非靶刺激潜伏期N1、P2、N2和P3延长,P3波幅降低6.3%,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9例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较对照组N1、P2虽延长,但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50例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RBC-C3bR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脑梗塞组RBC-ICR显著增高,急性期变化尤著(P<0.01)。结论RCIA功能的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2001年6月-2004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共1583例,其中男性902例(57.0%),女性681例(43.0%),年龄38~89岁,平均(60.02±10.35)岁;同时期保健科随机选取的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记录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颈动脉斑块与年龄、高血压史和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相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增高和吸烟史的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增高。病例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LDL-C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结论:血脂异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测定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RCLA),并对年龄、病情轻重程度和不同病型对RCI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RCIA功能明显降低(P<0.01),重型患者尤为明显,而不同年龄、不同病型间的变化并无明显差异。说明脑血管病的免疫功能紊乱随病情加重而明显,临床上可将RCLA功能的测定做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和脑出血导致智能障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CCSE和FAQ2个量表对113例脑血管疾病(CVD)患者和23例健康中老年人进行智能测验,其中82例脑梗死患者和31例脑出血患者并发智能障碍(ID)者分别为37例和14例,患病率均为45.1%,31列脑出血患者中,11列伴有脑梗死性,其中有8例并发ID患病率为72.7%,20列不伴梗死灶者,有6例并发ID,患病率为30%,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提示出血性和缺血性CVD均可引  相似文献   

20.
血钙的检测在尼莫地平治疗脑梗塞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莫地平(Nimodipine)在动物实验方面已显示出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近年来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为了寻求在临床上有效的和实用的监测指标,我们对35例应用Nimodipine治疗的脑梗塞病人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浆Ca2+的检测,同时与28例非Nimodipine治疗的病人进行对照。结果显示:Nimodipine治疗组病人治疗前血浆Ca2+为2.0766±0.3364mmol/l,治疗后血Ca2+为2.2533±0.5695mmol/L.经过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血Ca2+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非Ni-modipine治疗组比较,虽然后者治疗后血Ca2+也发生了变化,但不如Nimodipine组变化明显(P<0.05)。我们认为血浆Ca2+的检测可作为临床Nimodipine治疗脑梗塞病人的一个有效的和实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