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气道病变患者小气道黏膜层免疫病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小气道病变患者小气道黏膜层的免疫病理学特点。86例因肺局限性病变需行肺叶切除患者,分为小气道病变组34例、COPD组22例及肺功能正常组30例。收集术后肺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气道黏膜层内CD3^ 、CD8^ 、CD68^ 、CD45RA^ 、CD45RO^ 、CD20^ 细胞,并与FEV1.0、V50、V25做相关性分析。小气道病变组、COPD组CD3^ 、CD8^ 、CD68^ 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而小气道病变组与COPD组相比无差异;小气道病变组CD8^ 细胞数与V50呈显著负相关;正常组内吸烟者CD45R0^ 细胞数明显高于非吸烟者;在小气道病变组或COPD组内,吸烟与非吸烟者之间CD3^ 、CD8^ 、CD45RO^ 细胞数均无差异;小气道病变组内非吸烟者CD68^ 细胞数高于吸烟者及正常非吸烟者。T淋巴细胞尤其CD8^ 细胞及CD68^ 细胞在小气道病变及COPD炎性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吸烟可导致CD45RO^ 细胞在小气道黏膜集聚,CD68^ 在非吸烟因素致小气道病变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CD4 + CD2 5 + 调节性T细胞在重症肌无力 (MG )发病中的作用。本文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 2 9例MG患者和 2 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4 + CD2 5 + T细胞 (CD3+ CD4 + CD2 5 + )的百分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病情未能很好控制的MG患者外周血CD4 + CD2 5 + T细胞比率略低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 3 79%± 1 4 0 %、 4 5 3%± 0 96 % ,P =0 12 ) ,病情稳定或缓解的MG患者CD4 + CD2 5 + T细胞比率 (8 4 5 %± 1 96 %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0 0 1) ;胸腺切除的MG患者CD4 + CD2 5 + T细胞比率 (8 4 4 %± 2 39% )显著高于非胸腺切除的MG患者 (5 88%± 2 89% ,P =0 0 38)和健康对照组 (4 5 3%± 0 96 % ,P =0 0 0 3)。提示MG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异常比例的CD4 + CD2 5 + 调节性T细胞 ,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CD3~+CD56~+T细胞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 CD3+ CD5 6 + T细胞与 CD3- CD5 6 + 、CD3+ CD5 6 - 的关系及其在参与恶性肿瘤患者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 10 0例恶性肿瘤患者 (5 5例实体瘤患者和 45例非实体瘤患者 )及 46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的 CD3+ CD5 6 +、CD3- CD5 6 +、CD3+ CD5 6 - 3类淋巴细胞进行标记分析。结果在实体瘤和非实体瘤患者组中 :CD3+ CD5 6 + T细胞均有高表达 ,2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CD3+ CD5 6 - T细胞在实体瘤组的表达都显著低于非实体瘤组和健康对照组 ,2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 ;而 CD3- CD5 6 + NK细胞在 2患者组中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CD3+ CD5 6 + T细胞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高表达较 CD3- CD5 6 + NK细胞更明显 ,并且不受恶性肿瘤细胞类型的影响 ,提示高表达的 CD3+ CD5 6 + T细胞是参与抗肿瘤免疫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重症肌无力患者CD4、CD8细胞表面Fas分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Fas分子、CD4、CD8分子在重症肌无力发生中的作用 ,从胸腺及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Fas FITC、CD4 PE、CD8 Cy )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Fas、CD4、CD8表达情况。结果发现 ,(1)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CD4 + CD8 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2 ) ;(2 )MG患者Fas分子在PBMC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2 ) ,Fas+ CD4 + 细胞也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3)在Fas+ 的胸腺细胞中 ,MG患者的双阳性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而CD4 CD8+ 细胞则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说明重症肌无力患者淋巴细胞存在Fas表达异常 ,表现为外周CD4 + 细胞活化后的凋亡障碍和胸腺CD4 + CD8+ 细胞凋亡障碍 ,可能与重症肌无力患者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形成及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CD5~+B细胞和CD4~-CD8~-T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重症肌无力 (MG )患者外周血CD5 +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的变化 ,以探讨这两种细胞与MG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MG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5 +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的频率 ,同时以ELISA方法检测这些患者的血清AchR、PsmR抗体水平。结果 :2 8例MG患者的CD5 + B细胞为 19 75 %± 10 8% ,高于对照组的 15 4 %± 9 6 7% (P <0 0 1) ;胸腺未切除MG患者的CD5 + B细胞为 2 2 31%± 7 4 7%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两种抗体阳性MG患者的CD5 + B细胞为 2 4 96 %± 13 1%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以上各组MG患者的CD4 CD8 T细胞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区别 ;两种抗体阴性组的CD5 +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亦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区别 ;两种抗体阴性组的CD5 +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提示MG患者外周血的CD5 + B细胞频率增高 ,与胸腺切除与否以及突触前后膜抗体的阳性程度密切相关 ,而CD4 CD8 T细胞是否与MG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胸腺法新与盐酸溴己新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和对CD4+、CD8+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0例,将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患者盐酸溴己新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胸腺法新盐酸溴己新联合治疗.连续用药两w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肺功能指标[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血气检查指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以及对CD4+、CD8+细胞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P<0.05),观察组的患者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PaO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CD4+高于、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采用胸腺法新盐酸溴己新联合用药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甲基强的松龙 (MP)抗排斥作用机制 ,使用MP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 ,经电镜、DNA电泳证实细胞发生典型凋亡。流式细胞仪TUNEL凋亡定量检测证实MP处理组凋亡发生率 5 8 2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0 2 % (P <0 0 1)。流式细胞双标记检测发现CD3+ 细胞凋亡率 87 6 %、CD3 细胞凋亡率 2 3 0 %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CD3+ 细胞及CD4+ /CD8+ 比值亦显著减少。淋巴细胞CD95表达无显著变化。表明非CD95途径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特别是CD3+ CD4+ 细胞凋亡 ,是MP抗排斥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4~+CD25~(high)CD127~(low)、CD8~+CD28~-调节性T细胞(Treg)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于我院初次就诊的AS患者77例(非活动期47例、活动期30例)及健康对照者59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CD8~+CD28~-Treg比例,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血清IL-2、IL-6、TNF-α、IFN-γ、IL-17A水平,分析Treg细胞与AS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炎症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S活动组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比例低于AS非活动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AS活动组和非活动组CD8~+CD28~-Treg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AS活动组CD8~+CD28~+Tc细胞比例和CD8~+CD28~+/CD8~+CD28~-明显高于AS非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且AS非活动组CD8~+CD28~+/CD8~+CD28~-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活动组和AS非活动组血清IL-6、TNF-α、IL-17A水平显著升高,且AS活动组血清IL-6、IL-17A水平显著高于AS非活动组(P0.05);3组志愿者IL-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活动组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AS非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但AS非活动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患者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比例与BASDAI、ESR、Hs-CRP呈负相关(r=0.654、0.517、0.577,P0.01)。CD8~+CD28~+Tc细胞比例及CD8~+CD28~+/CD8~+CD28~-与BASDAI呈正相关(r=0.276、0.246,P0.05)。结论:降低AS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和CD8~+CD28~-Treg细胞比例、提高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可能在AS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肝癌术后早期应用胸腺肽α 1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胸腺肽α1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46例肝癌手术患者, 随机分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 治疗组于术后1、3、5 d皮下注射胸腺肽α1 1.6 mg,观察2组术前后第1、4、7 d 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1)组内比较:对照组术后CD4+、CD4+/CD8+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1、4、7 d CD8+高于手术前(P<0.05)。治疗组CD3+、CD4+、 CD4+/CD8+术后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CD3+、CD4+/CD8+术后第1、7 d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组间比较:CD4+、CD4+/CD8+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4、7 d均P<0.05),治疗组CD8+细胞百分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4、7 d均P<0.05);治疗组CD3+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术后第4、7 d P<0.05)。结论: 手术对肝癌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胸腺肽α1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rhIL 11联合rhG CSF动员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时 ,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 ,使用rhIL 11联合rhG CSF动员C5 7BL/ 6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 ,观察用药不同时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变化 ,同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发现 ,小鼠注射rhIL 11后 ,外周血WBC明显升高 (P =0 0 0 3) ;单独注射rhG CSF或联用rhIL 11后 ,外周血WBC于第 5天达峰值 ,分别由用药前的 (7 5 3± 1 6 5 )× 10 9/L、 (7 2 7± 1 4 8)× 10 9/L上升至 (2 7 12± 1 84 )× 10 9/L、 (2 8 98± 3 13)× 10 9/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值均为 0 0 0 1) ,而rhG CSF组与联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CD3+ 细胞比例在用药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值均 <0 0 5 ) ,rhIL 11组CD3+ 细胞及CD4 + 细胞比例逐渐增高 ,于动员的第 5天达峰值 (P值均为 0 0 0 1) ,CD8+ 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 (P >0 0 5 ) ;在rhG CSF组CD3+ 细胞也有明显增高 ,并于动员第五天达峰值 (P =0 0 0 1) ,CD4 + 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 (P值均 >0 0 5 ) ,但CD8+ 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 (P =0 0 0 1) ;在联合组中CD3+ 、CD4 + 、CD8+ 细胞的比例变化均有明显升高。结果证明 ,rhIL 11联合rhG CSF能明显提高外周血WBC ,增加CD3+ 细胞比例 ,同时rhIL 11  相似文献   

11.
CIK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芸  蔡鹏威 《免疫学杂志》2008,24(6):668-670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及2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56+NK细胞、CD3+CD56+T淋巴细胞进行标记分析。结果在CHB组和对照组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3+CD4+比例及绝对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低病毒载量组(HBV-L组)CD3+CD4+的绝对值高于0病毒载量组(HBV-0组)和高病毒载量组(HBV-H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3+CD8+比例及绝对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别;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D8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以0病毒载量组(HBV-0组)和高病毒载量组(HBV-H组)降低为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56+NK细胞与正常组比较百分比无显著差异,绝对值显著低于正常组,各病毒载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别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CD3+CD56+T淋巴细胞与正常组比较百分比略高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绝对值显著高于正常组,且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使机体上调了CIK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免疫状态.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表面6种细胞表型,并与良性病变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癌患者术前CD3~+、CD4~++、CD16~+、CD69~+细胞以及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D8~+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CD3~+/HLA-DR~+细胞与对照组相同;术后CD8~+细胞降低,CD3~+、CD4~+、CD4~+/CD8~+、CD16~+、CD69~+、CD3~+/HLA-DR~+均升高(PM<0.01).CD3~+/HLA-DR~+的活化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术前免疫功能低下,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活化T细胞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采集12例SARS-CoV-2感染儿童急性期(病程第1周内且咽拭子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和恢复期(病程2周以上且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IL-17F、IL-22、TNF-α、TNF-β)表达。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12例SARS-CoV-2感染患儿根据临床分型包括无症状感染6例,轻型3例,普通型3例,无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感染后急性期CD4+/CD8+低于对照组(P=0.004),淋巴细胞中CD19+B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38);感染后恢复期,淋巴细胞中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27),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37),CD4+/CD8+进一步降低,低于急性期(P=0.042);淋巴细胞中CD19+B细胞比例和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2、0.026)。感染后急性期和恢复期细胞因子IL-17A、IL-17F、IL-2、IL-22均高于对照组(P0.05),IL-4、IL-5和TNF-α则在恢复期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IL-5在恢复期高于急性期(P=0.026)。结论 CD19+B淋巴细胞和CD3+CD8+T淋巴细胞以及由Th17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了儿童非重症SARS-CoV-2感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过程。动态监测儿童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特点及其在慢性肾炎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本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分析 ,对 35例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CD2 8、 4 1BB等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慢性肾炎患者T细胞亚群明显失衡 ,表现为CD4减少 ,CD8增加 ,CD4/CD8比值显著降低 ;(2 )共刺激分子CD2 8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CD2 8表达百分率分别为 45 95± 5 6 7和 6 6 42± 4 5 8,P <0 0 0 1) ,且CD4+ CD2 8+ T细胞和CD8+ CD2 8+ T细胞均显著减少。治疗后缓解期患者T细胞亚群失衡明显纠正 ,CD2 8+ T细胞 ,尤其是CD4+ CD2 8+ T细胞显著增多 ,而且CD4+ CD2 8+ T细胞数与患者的 2 4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 (r= 0 47,P <0 0 1) ;(3)慢性肾炎患者共刺激分子 4 1BB在T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表达百分率分别为 30 5 7± 8 12和 0 74± 0 2 8,P <0 0 0 1) ,治疗后的 4 1B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而且 4 1BB异常高表达与CD8+ T细胞数呈正相关 (r=0 6 3,P <0 0 5 )。从而表明慢性肾炎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和T细胞活化所必需的共刺激分子CD2 8、 4 1BB异常表达 ,可能在慢性肾炎发生和病变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亚群(Th1/Th2)及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s)数量和比例的变化,探讨其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1例MM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Th1/Th2及CD4+CD25+Tregs的比例并分析比较。结果:(1)II、III期MM患者Th1细胞比例较对照组降低,III期Th2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I期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II、III期MM患者CD4+CD25+、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组,III期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较I期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2)化疗后复发组MM患者Th1细胞比例较对照组降低,初诊组及化疗后复发组Th2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稳定期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初诊组及化疗后复发组CD4+CD25+、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组,复发组CD4+CD25+、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明显高于稳定组及初诊组,差异具有显著性。(3)相关性分析Th1、Th2细胞与CD4+CD25+Tregs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均P0.05或0.01)。结论:M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降低,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高,两者相互调节,并与疾病临床分期、病情进展相关,对指导治疗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自体γδT细胞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组24例)和研究组(自体γδT细胞联合化疗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3年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客观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卡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8+、CD56+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骨髓抑制及恶心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体 ΥδT细胞联合化疗能改善NSCLC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化疗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患有恶性肿瘤HIV阳性患者CD3+,CD3+ CD4+,CD3+ CD8+,CD3+ CD4+/CD3+ CD8+比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01/2010-02在本院就诊的各类肿瘤并HIV阳性患者35例检测其T细胞亚群水平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3+,CD3+ CD4+细胞比例及CD3+ CD4+/CD3+ 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水平(P0.01),而CD3+ CD8+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检测肿瘤HIV阳性患者的细胞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 (PD-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SLE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PD-1表达水平,比较SLE稳定组、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以及狼疮肾炎组和无狼疮肾炎组之间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SLE活动组CD4+T细胞PD-1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和不活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组、稳定组CD8+T细胞PD-1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肾炎患者CD4+PD-1+和CD8+PD-1+T细胞分别高于无狼疮肾炎患者(P<0.01).SLE患者中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PD-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应阴性组.SLE患者CD4+和CD8+T细胞PD-1表达百分率与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与补体C3呈负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PD-1表达异常,与SLEDA1和自身抗体产生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CD4阳性T细胞在发病早期显著下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早期的免疫状态 ,采用流式细胞仪以三色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CD4 FTTC/CD8 PE/CD3 PC5 )检测入院时 30例非典型肺炎或疑似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 ,并作绝对计数和计算CD4 +/CD8+比值。结果表明 ,11例非典型肺炎患者的CD3+、CD4 +T淋巴细胞比例、CD4 +/CD8+比值和CD3+、CD4 +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 34例健康人 (P <0 0 0 1)。如CD4 +T细胞比例从健康人的 4 0 6 %降至 14 5 % ,细胞计数从健康人的 712 1/mm3 降至 15 1 1/mm3。患者CD8+T淋巴细胞比例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从健康人的 2 8 7%降至 2 2 6 % ,P <0 0 5 )。 19例疑似患者的上述大部分指标亦较健康人群有明显降低 (P <0 0 0 1)。非典型肺炎患者组与疑似患者组比较 ,前者CD3+T细胞和CD4 +T细胞比例进一步下降 (P <0 0 1) ,CD4 +/CD8+比例也倒置至 0 70。患者病程早期CD4 +T细胞比例下降可引起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表明非典型肺炎和免疫功能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5年3月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完毕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疗效评定标准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对患者疗效率进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4疗程后CD3~+、CD4~+、CD8~+及CD4~+/CD8~+水平;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气促乏力、胸痛、咳嗽、发热、咯血及吞咽困难发生率;两组治疗后均进行3年随访,记录并统计患者治疗后生存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采用康莱特注射液4个疗程的近期疗效率为53. 33%,高于对照组38. 33%(P0. 05);观察组治疗4个疗程后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气促乏力、胸痛、咳嗽、发热、咯血及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观察组中位生存期为(18. 35±3. 21)个月长于对照组(13. 29±2. 95)个月(P0. 05);观察组3年生存率为41. 67%(25/60)高于对照组25. 00%(15/60)(P0. 05)。结论:将康莱特注射液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疗效,能提高机体免疫水平,药物安全性较高,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