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多中心、前瞻性抽样调查,了解我国ICU中影响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临床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2009-06-11~2009-07-31在全国34个三级甲等医院ICU中连续选择年龄18~80周岁、无体位受限、意识清楚、接受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时间≥48 h的患者,在每个机械通气日值班医生分4次测量实际床头抬高角度,测量间隔为5~7 h.床头抬高达标次数指患者在每个机械通气日内达到床头抬高≥30°的次数.结果 本研究对314例入选患者在共计2842个机械通气日内进行了8647次床头抬高角度的检测,床头抬高≥30°次数为2403次,仅27.79%.床头抬高≥30°达标≥3次/d的患者仅15.92%(50/314),而达标0次/d的患者58.92%(185/314).10家参研医院所有入选患者的床头抬高≥30°达标情况均为0次/d,而所有入选患者满足达标≥3次/d的医院仅1家.床头抬高≥30°的临床依从性与疾病分类、APACHEⅡ评分以及是否依赖血管活性药物无密切关系,而随机抽取每家参研单位5名医生和10名护士进行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显示,知晓IHI呼吸机捆绑治疗(Ventilator Bundle)的医生仅为27.9%,护士不足10%.床头抬高≥30°临床依从性高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较依从性低者显著缩短(P<0.01),并且VAP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中国三级甲等教学医院ICU中,医护人员预防VAP的相关知识普遍欠缺,是影响床头抬高≥30°临床依从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重症医学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探讨实施干预组合措施对VAP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ICU使用呼吸机患者478例为监测对象并按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按规范方法进行干预,试验组在规范干预基础上再采取组合干预措施,包括:每日评估患者、用一次性呼吸机螺纹管、用床角量角标识抬高床头、床尾设置黄色警示线、调查手卫生依从性等,统计分析两组VAP发病率。结果共监测ICU患者5 937个住院日,使用呼吸机1 510个机械通气日,呼吸机使用率25.43%,发生VAP 60例,VAP发病率为39.74例/1 000机械通气日,其中对照组发生VAP 21例,使用呼吸机343个机械通气日,VAP发病率为61.22例/1 000机械通气日;试验组发生VAP 39例,使用呼吸机1 167个机械通气日,VAP发病率为33.42例/1 000机械通气日,两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2,P=0.000)。结论实施干预组合措施可使VAP发病率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国内外大型医院,基层医院还需不断努力控制好VA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对预防高原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为高原地区VAP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青海省人民医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4至12月入院未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的41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2至10月入院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的437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VAP发生率、误吸发生率、气囊压力监测情况及2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 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5.94±4.17)d vs (9.72±5.66)d,t=11.14,P<0.001;ICU住院时间:(9.63±6.41)d vs (14.48±8.30)d,t=9.55,P<0.001];VAP及误吸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P发生率:3.4%和8.1%,χ2=9.39,P=0.001;误吸发生率:0.7% vs 2.2%,χ2=4.82,P=0.030);气囊压力监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4% vs 61.7%,χ2=2.50,P<0.001)。观察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0% vs 48.5%,χ2=4.76,P<0.001)。 结论集束化干预策略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减少高原地区VAP及误吸的发生率,提高气囊压力监测达标率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集束化干预措施对ICU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06入住我院ICU的机械通气患者89例作为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干预措施。将2012-06-2013-12未实行集束化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逐项填写统计表。观察比较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VAP发病率及病死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11.4±2.2)d vs.(16.3±3.1)d,(12.5±4.4)d vs.(17.8±5.2)d,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VAP发生率14.6%(13/89),VAP病死率30.8%(4/13),对照组患者VAP发生率36.8%(39/106),VAP病死率为43.6%(17/39)。干预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2组VAP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集束化干预措施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护理干预对ICU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ICU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49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干预组75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实施常规护理外,改进了护理举措。比较两组治疗效果、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通气前、后,组内、组间比较,各项血气监测指标均有改善(P<0.05)。干预组发生VAP 16例(21%),对照组发生VAP 27例(36%),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为(116.98±83.85)h,对照组为(145.23±89.20)h,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实施改进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在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47例ICU的机械通气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集束化干预策略,采取抬高头部≥30°角体位、每日唤醒并评估患者进行脱机实验,预防消化性溃疡以及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等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结果 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患者VAP的发生率有所下降,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入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可预防恶性肿瘤患者VAP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VAP的发病特点、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和实施VAP的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 调查ICU病房使用呼吸机患者VAP的发病率,并研究患者口咽部、胃液中、呼吸机的湿化器、冷凝器、螺纹管的微生物定植情况及其他5项危险因素与VAP之间的关系.结果 VAP的发病率为61.02%,每千日机械通气感染率100‰,病死率33.33%;机械通气时间≥7 d、患者口咽部微生物定植、APACHEⅡ评分≥15分、呼吸机通气管路微生物定植是VAP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VAP的发病率高,且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只有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VA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集束干预策略对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的集束干预策略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0年11月在ICU入住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VAP发生率、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ICU期间住院费用、护理人员依从性差异。结果实验组洗手、抬高床头依从性(96.7%,100%)显著高于对照组(57.2%,44.7%);实验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科学构建的集束干预策略预防VAP效果较好,提高了护士依从性,能有效落实指南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VAP发生率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VAP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预防套餐对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规范运用预防套餐对预防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256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严格按照预防套餐进行气道护理,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干预组发生VAP 13例(10.16%),对照组发生VAP30例(23.44%),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为(137.56±85.97)h,对照组为(179.93±86.39)h,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运用预防套餐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分别选择30例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严格进行抬高床头等集束干预策略,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可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机集束化策略在普外科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普外科术后机械通气在48h以上的患者112例,分为干预组58例及对照组54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实施常规护理外,实行集束化干预策略。采取抬高头部≥30°体位、每日唤醒并评估患者进行脱机实验,预防消化性溃疡、深静脉血栓等措施。分析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VAP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普外科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实施呼吸机集束化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Ⅵ廿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VB)并结合其他循征干预措施在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干预小组,通过对50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VAP主要相关因素的临床评估,科学地循证,制定实用而有效的干预措施(VB四项措施等)同时进行持续改进。结果 VAP发生率明显降低,50例机械通气患者只有3例发生VAP,发生率6.0%。结论 VB在预防VAP的临床应用中成效是显著的,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团队协作及完善的护理计划和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05年1月-2006年6月收住本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年龄>18岁、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SSD组和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人工气道内径、鼻饲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和发生时间、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以及SSD组每日引流量等指标.结果 符合条件的61例患者中SSD组30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人工气道内径、鼻饲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SSD组VAP发生率明显降低(30.0%比51.6%,P<0.05);机械通气时间[(7.9±2.6)d比(10.4±0.9)d]和ICU住院时间(9.3±2.9)d比(12.3±5.7)d]均明显缩短(P均<0.05);但VAP发生时间[(6.5±1.3)d比(5.5±0.6)d]及ICU病死率(26.7%比3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SD组以第1日引流量>20 ml作为有效标准,23例引流有效的患者VAP发生率为8.7%,引流无效的7例患者VAP发生率高达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沈继红 《护理学报》2002,9(2):36-37
笔通过对128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的回顾分析,发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与患昏迷,机械通气时间,留置胃管,误吸等密切相关,并针对性地提出做好病室管理,呼吸机管道管理以及做好气道护理,口咽部护理,误吸的预防护理等措施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张敬  付研  丁宁  田玮 《临床急诊杂志》2009,10(3):141-144
目的:通过研究急诊监护病房(E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为VAP防治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为制定和采取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我院EICU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为对象作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A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02例患者行机械通气,其中56例发生VAP,发生率54.9%,将17项变量行单因素分析显示,COPb病史、白蛋白〈25g/L、连续使用抗生素〉3d等11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P的独立发病危险因素有同时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重复气管插管、APACHEⅡ评分〉15分、躯干平卧位、机械通气时间延长。VAP的病原菌为多重耐药菌。结论:EICU发生VAP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性干预对策,以切实降低感染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mortality and costs. We describe an active, multifaceted implementation of a VAP prevention bundle designed to improve staff compliance with evidence-based action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AP. Method  A ‘VAP prevention bundle’ was designed then implemented, first passively, then actively, as defined by a multimodal programme incorporating staff education, process measurement and outcome measurement and feedback to staff and organisational change. Results  Compliance with the VAP prevention bundle increased after active implementation. VAP incidence fell significantly from 19.2 to 7.5 per 1,000 ventilator days. Rate difference (99% CI) = 11.6 (2.3–21.0) per 1,000 ventilator days; rate ratio (99% CI) = 0.39 (0.16, 0.96). Conclusions  An active implementation programme increased staff compliance with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VAP acquisition. This article is discussed in the editorial available at: do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致病菌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于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建立人工气道,且机械通气超过72 h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实验组)56例和非引流组(对照组)50例,记录 VAP发生时间、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不同类型标本病原学培养、鉴定结果及患者病死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 VAP发病率、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下呼吸道痰液标本病原学培养结果与气囊上滞留物培养结果一致。结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以明显降低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 VAP发病率,缩短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减少气囊上致病菌侵入下呼吸道,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预防 VA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综合预防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方法:通过比较该院SICU使用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前后1年的VAP发生率和医生对VAP护理措施的评价,确定预防VAP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的有效性。结果:使用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后,SICU的VAP发生率下降20.03%。结论:集束化综合护理预防作为主动预防措施比传统的被动预防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呼吸机呼出气冷凝液(EVC)中降钙素原(PCT)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45例进入本研究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按照机械通气5天内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和非VAP组。气管插管第1、3、5天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LISA)测定EVC中PCT、同时检测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le, CPIS)。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对呼吸机相关肺炎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机械通气第3、5天VAP患者EVC中PCT、CPIS显著高于非VAP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EVC中PCT浓度诊断V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7。以EVC中PCT浓度0.87 ng/ml为界值,其诊断VAP的敏感度81%,特异度为64.3%;以PCT≥0.87 ng/ml和CPIS≥6分联合诊断VAP,其敏感性无显著改善,为76.7%,但特异性显著提高为88.0%。结论 EVC中PCT浓度对VAP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以其浓度为0.87 ng/ml为界值,有较好的敏感度;将EVC中PCT与CPIS联合诊断VAP,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度,从而有效减少诊断假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