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1α,25二羟维生素D3(1,25D3)对经典1型糖尿病(T1DM)Th1/Th2比值平衡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6例新发病、GAD-Ab阳性的T1DM患者,6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NC);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免疫印迹法分析VDR蛋白的表达;连续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斑点法定量检测GAD65反应性分泌IFN-γ、IL-4细胞,分别代表Th1、Th2细胞.结果 (1)T1DM的PBMC胞核表达VDR;(2)T1DM组Th1、Th2、Th1/ Th2均值分别为18.0、3.0、6.0,NC组为2.5、3.5、0.71,T1DM组1,25D3作用后则分别为5.6、4.5、1.22,溶剂(无水乙醇)对照组分别为1.5、3.2、4.8.T1DM组的Th1及Th1/Th2均明显高于NC组(P<0.01);与溶剂组比较,T1DM组1,25D3作用后的Th1及Th1/Th2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间的Th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D3对T1DM患者的GAD65反应性分泌IFN-γ的Th1细胞具有直接抑制作用,显著改善Th1/Th2的免疫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总结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真腔次全闭塞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39例急性B型AD真腔次全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术中根据近端破口位置决定是否同时行左颈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重建修复(含支架开窗、烟囱支架),远端受累分支血管根据AD真腔开通后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支架成形术或血液透析治疗。结果 39例患者共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51枚(植入1枚27例, 2枚12例),同时植入腹主动脉裸支架3枚,肠系膜上动脉支架8枚,髂动脉支架12枚,颈动脉原位开窗或烟囱支架9枚,锁骨下动脉开窗或烟囱支架枚17枚。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为肾功能不全15例(38.5%);5例一侧肾动脉完全假腔供血遂接受覆膜支架开通;中重度肠道缺血表现8例(20.5%),其中6例接受二次腔内治疗。围手术期死亡率为7.7%(3/39),死因主要为重度肾功能不全和酸中毒多脏器衰竭。术后随访6~25个月,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为80.6%(25/31),其中支架段主动脉完全重塑率为68%(17/25)。结论 B型AD真腔次全闭塞一经确诊,建议尽快手术。腔内开通过程需要多种技巧,部分患者两段式支架应用有利于真腔开通,降低假腔压力,促进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饲管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的强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在行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营养治疗模式,治疗组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联合促胃动力药物。比较2组患者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空腹血糖(Glu)水平。比较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留置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营养达标时间、28 d病死率。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第3、7天,治疗组PA、ALB、TF、ALT、AST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2组其他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留置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营养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而2组患者28 d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组发生呕吐4例,腹胀6例,腹泻2例,吸入相关性肺炎5例;对照组发生呕吐2例,腹胀5例,腹泻2例,吸入相关性肺炎3例。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鼻饲管给予胃肠动力药物的强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AECOPD患者的预后,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留置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营养达标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研究肺保护性通气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2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予机械通气治疗及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先予常规通气,根据潮气量(VT)及气道平台压(Pplat)的状况,分为A、B两组,A组(14例):VT 12 ml/kg,Pplat<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B组(10例):VT12 ml/kg,Pplat≥30 cm H2O.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然后换用VT6 ml/kg的肺保护性通气,机械通气0.5 h后再次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患者常规通气和肺保护性通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在常规通气更换为肺保护性通气后,A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而B组的HR、MAP、C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VP、MPAP、PAWP无明显变化.结论 为了减少机械通气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限制Pplat比限制VT更加重要,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肺保护性通气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5.
4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153(CA-153)等4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9例卵巢癌患者、48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口述4种肿瘤标志物,并探讨联合检测对诊断卵巢癌的临床价值.结果 49例卵巢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和CA-153阳性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4项联合检测敏感性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结论 单项检测血清CEA、CA-199、CA-125和CA-153对卵巢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联合检测这4种标志物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GZ)对炎性因子所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NIT-1细胞的Ppar-γ受体蛋白表达;联合IL-1β及IFN-γ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胰岛细胞株NIT-1,建立胰岛细胞炎症模型,观察(IL-1β+IFN-γ)与PGZ预孵育NIT-1细胞的凋亡;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及凋亡率,比色法检测凋亡细胞caspase-3比活性。结果:NIT-1细胞表达Ppat-γ蛋白;(IL—1β+IFN-γ)组作用24h对NIT-1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caspase-3比活性分别为49.8%、28.0%、3.5,对照组3项指标分别为0%、4.3%、1,两组比较均有十分显著差异(P〈0.01);PGZ组3项指标分别为2.7%、7.1%、1.3,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PGZ+IL-1β+IFN-γ)组的3项指标分别为18.6%、14.8%、1.5,与(IL-1β+IFN-γ)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P〉0.05,P〈0.05,P〈0.05。结论:NIT-1细胞表达Ppar-γ受体蛋白;联合IL—1β及IFN-γ明显诱导NIT-1细胞凋亡,PGZ显著抑制IL-1β及IFN-γ诱导的NIT-1细胞凋亡,其机制与降低caspase-3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耐喹诺酮类药物的Mh的ParE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以含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的培养基培养Mh标准敏感株 12代后 ,将其ParE基因进行PCR扩增 ,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结果 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诱导Mh发生 70位的G→A的突变 ,导致 4 2 6位的天冬氨酸转变为天冬酰胺。结论 ParE基因中 70位的突变与Mh耐喹诺酮类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药物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机理研究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5  
目的 探讨人型支原体(Mh)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理,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以含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的培养基培养标准敏感株及临床敏感株Mh12代后,将其gyrA基因、parE基因扩增,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结果 3种药物诱导株均产生耐药及交叉耐药性,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诱导Mh发生70位G→A的突变,导致426位的天冬氨酸转变为天冬酰胺;盐酸环丙沙星诱导113位C→T的突变,导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促创面愈合相关活性物质。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为2-(1,2,3-三羟基丙基)吡嗪(1)、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2)、3-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3)、3-羟基吡啶(4)、1-(2-羟乙基)-5-羟甲基-1H-吡咯-2-醛(5)、N-(5-乙酰吡咯-3-基)乙酰胺(6)、8-羟基-2,3-二氢-4(1H)-喹诺酮(7)、戊内酰胺(8)、N-乙酰多巴胺(9)、aspongopusin(10)、deoxyhyrtiosine A(11)、光色素(12)、6-羟甲基-3-羟基吡啶(13)、3,4-二羟基苯基甘油(14)、2-异戊基苯酚(15)和5-羟甲基呋喃-2-醛(16)。结论:化合物1、3、5和6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4、7、10~16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2~14能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迁移,尤以化合物13作用最为显著,而化合物3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