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根据EORTC/MSG2002年制定的定义及我国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分级诊断标准,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断的54例侵袭性曲霉病分为:确诊8例,临床诊断31例,拟诊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缺乏组24例,其中20例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组30例,主要是接受激素治疗的COPD患者(36.7%)。发热、胸闷、咳嗽、胸痛、咯血为常见症状。胸部CT显示节段性肺实变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组多见,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组则以多发结节阴影为主。结节或实变影内空洞形成较晕轮征、新月征更常见。IA总体病死率达72.2%,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组高于中性粒细胞缺乏组(83.3%vs58.3%,P=0.042)。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表明,肺外播散与预后有关。结论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IA并非少见,接受激素治疗的COPD患者是发生IA的主要危险因素。前者病死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是外周血中最多的白细胞,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直径绝大多数在13μm左右,少数可达17μm,但仅占总数的0.05%以下。病理情况下可见体积增大的中性粒细胞,但胞体巨大者少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方法分析7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结果化疗后随访,无瘤生存48例(66.7%),复发24例(33.3%);无中性粒细胞缺乏17例(23.6%),有中性粒细胞缺乏55例(76.3%),其中I度12例(16.7%),Ⅱ度25例(34.7%),Ⅲ度11例(15.3%),IV度7例(9.7%)。与无中性粒细胞组比较,Ⅰ度、Ⅱ度、Ⅲ度、IV度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01。结论化疗治疗对肿瘤的复发起一定控制作用,化疗过程中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增加,临床上要加强对中性粒细胞的监控。  相似文献   

4.
痛风是尿酸钠晶体(MSU)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是痛风发作最典型的时期.中性粒细胞是AGA发作时滑液中主要的细胞群,它通过募集、激活、凋亡、中性粒细胞细胞外网状陷阱形成以及自噬等,在炎症反应的发作和消退阶段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中性粒细胞在MSU诱导的AGA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AGA炎症的发病机制,为AGA的靶向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150例住院及门诊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临床资料.利用SPSS 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男性35例(23.3%),女性115例(76.7%),男女之比为1∶3.3.依据中性粒细胞抗体产生方式不同分为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例(6.0%);药物性免疫粒细胞减少症28例(18.7%);原发性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2例(14.6%);继发性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91例(60.7%):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类风湿关节炎21例、免役性溶血伴粒细胞减少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粒细胞减少6例、免疫性肝炎3例、免疫性甲状腺炎16例、干燥综合征4例.结论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女性居多,常继发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较为复杂,需长时间临床观察和随访.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抗体以IgG为主,有的表现两种或三种抗体同时升高.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是由中性粒细胞释放到外周而发挥作用的一种复合物。人们在脑梗死患者的血栓中发现了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并发现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促进血栓的形成,影响梗死后新生血管的生成,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还与溶栓后的出血相关,不同类型脑梗死中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的分布也存在差异,并且在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中发现了炎性小体相关成分,这些都表明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就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主要总结了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梗死后溶栓中的作用以及对脑梗死后新生血管、不同类型脑梗死以及通过炎性小体对脑梗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给予化疗治疗,探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结果本组72例患者,化疗后均进行随访,无瘤生存48例(66.7%),复发24例(33.3%)。72例患者无中性粒细胞缺乏共17例(23.6%),有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共55例(76.3%),其中I度12例(16.7%),Ⅱ度25例(34.7%),Ⅲ度11例(15.3%),IV度7例(9.7%)。与无中性粒细胞组比较,I度、Ⅱ度、Ⅲ度、IV度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治疗,可以对肿瘤的复发直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化疗过程中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增加,因此,在临床上要加强对中性粒细胞的监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产妇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9月开滦总医院产科收治的瘢痕子宫产妇108例作为瘢痕子宫组,另选取同期开滦总医院产科收治的非瘢痕子宫产妇12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中性粒细胞趋化距离、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及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结果瘢痕子宫组中性粒细胞趋化距离长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子宫组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瘢痕子宫的形成可能与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升高、吞噬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性粒细胞是循环系统中最丰富的白细胞,并且是最先到达感染或者发炎部位的细胞。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可吞噬细菌、细菌碎片、细菌有氧代谢产物和溶酶体,研究表明[1],中性粒细胞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药物可通过干扰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对组织细胞起到  相似文献   

10.
王萍  牟莹心 《医药导报》2002,21(4):217-218
目的:观察非格司亭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患者68例,分为治疗组40例,分别以EACOP方案及VDP L方案化疗后,应用非格司亭150 μg,iv,5 d或sc,4~14 d.观察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浓度及骨髓AKP积分.对照组28例,单用化疗,未用非格司亭.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时间治疗组缩短(P<0.05),感染机会减少(P<0.05),但化疗期病死率未见降低.部分病例发现骨髓AKP积分增高、血清 G CSF浓度增高.结论:非格司亭促进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疗效明显,并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1.
中性粒细胞缺乏是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偏低的一项危险因素,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以及细菌耐药。本文综述了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药动学特点、目标谷浓度及导致万古霉素谷浓度偏低可能机制,为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有效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普通窄带成像在组织病理中性粒细胞浸润预测幽门螺杆菌感染黏膜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观察324例胃镜检查患者,以尿素酶方法诊断H.pylori感染,胃镜普通窄带成像判别胃体黏膜分型,利用配对卡方检验及Kappa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体黏膜糜烂组:中性粒细胞浸润预测H.pylori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0%,98.87%,100%,P>0.05,Kappa值=0.942);胃体黏膜非糜烂组:(1)非萎缩肠化黏膜病理中性粒细胞浸润检出率100%;(2)萎缩黏膜及肠化黏膜病理均未见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NBI糜烂胃体黏膜及非萎缩肠化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预测H.pylori感染具有较高参考价值;NBI肠化或萎缩胃体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预测H.pylori感染参考价值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LR)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164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观察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死亡的危险因素,评价NLR对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164例患者存活65例,死亡99例,病死率60.37%.死亡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LR高于存活组,血淋巴细胞、血钾低于存活组(P<0.05).血淋巴细胞、NLR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LR> 12.07时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30 d病死率的特异度为96.9%,敏感性为65.7%.结论 血NLR对百草枯中毒的预后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用髓过氧化酶法测定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ELISA法测定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结果:TNFα通过增加/诱导内皮细胞ICAM-1, VCAM-1及E-selectin的表达而剂量、时间依赖性地增加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槲皮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上述粘附,其作用机制为抑制TNFα诱导内皮细胞上述3种粘附分子的表达.结论:槲皮素通过抑制ICAM-1, VCAM-1及E-selectin的表达而降低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15.
胃癌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伤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性粒细胞在机体抗感染防御中的作用已不容置疑,近年来并集中于对瘤细胞细胞毒作用的研究。一些研究报告指出,中性粒细胞的这种活性在某些条件下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相比甚至更强。有关胃癌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报告尚少。本文报告96例胃癌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伤功能,并观察其与病期、组织分化程度、外科手术以及其他免疫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B(GB,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方法 将银杏内酯B加入抗凝全血中,阻断PAF对中性粒细胞活化;用PAF及二磷酸腺苷(ADP)活化下述各组的中性粒细胞,包括对照组、PAF组、PAF+GB组、ADP组和ADP+GB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整和素(CD11b)平均荧光强度.结果 PAF及ADP均可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CD11b的平均荧光强度,银杏内酯B可明显抑制PAF及ADP诱导的CD11b的平均荧光浓度.结论 银杏内酯B可明显抑制PAF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2月我院73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均在粒缺发生后使用rhG-CSF,用SPSS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分析。结果:rhG-CSF可以有效缓解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升高,平均恢复时间为(7.77±5.14) d,总有效率为95.9%,研究中根据病人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程度、阶段及持续时间进行个体化给药。结论:rhG-CSF对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uman neutrophil elastase, hNE)是一种丝氨酸蛋白水解酶,主要分布于中性粒细胞中。当体内抗hNE蛋白与hNE的平衡被打破,过量释放的hNE会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因此抑制hNE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疾病治疗策略。本文简要介绍了hNE的结构、作用机制、生理功能及hNE抑制剂的研发现状,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国产盐酸万古霉素(来可信)与进口盐酸万古霉素(稳可信)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儿童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恶性肿瘤患儿100例随机分成2组,来可信组53例,稳可信组47例,对两组的细菌清除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来可信组治愈率64.2%,总有效率92.5%;稳可信组治愈率61.7%,总有效率93.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可信组及稳可信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3%及1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化疗后合并中性粒细胞缺乏及感染的儿童血液肿瘤患者,国产与进口万古霉素治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发生率高,中性粒细胞<1.0×10~9/L时,48%~60%出现感染发热;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重症感染增加;中性粒细胞<0.1×10~9/L时,致死性感染增加,16%~20%发生败血症。在白血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