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状腺肿大为有形之物,属中医"瘿病"范畴,"气、痰、瘀"为其发病关键。气滞到痰凝最后形成血瘀是其病理演变过程。初期多由于气机郁滞,气不行津,津液停滞,凝聚成痰;中期气滞痰凝日久,血液运行不畅,形成血瘀;后期痰瘀互结,凝聚不散,甲状腺肿大长期不消。气滞、痰凝、血瘀搏结于颈前则形成甲状腺肿大。气滞痰阻,郁而化火,火热上冲,表现为甲亢,火热日久伤阴;气滞痰阻亦可伤及阳气,致使脾肾阳虚,形成甲减。通过对甲状腺肿大与"气、痰、瘀"的关系的论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属中医"瘿病"范畴,病因以体质因素和情志失调为主。体质因素多为五脏气阴不足,尤以心肝肾气阴不足为主,在此基础上,复因情志失调等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诱发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形成气、血、痰、瘀互结于颈部而发病。  相似文献   

3.
瘿气病属于"瘿病"范畴,相当于西医的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病。该病多因情志内伤、饮食失调、水土失宜、体质因素发病,可分为肝火旺盛证、气郁痰阻证、阴虚瘀毒证,治以舒肝解郁、滋阴育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法。  相似文献   

4.
"瘿病"记载最早见于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说:"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气、痰、瘀为基本病机,因气生痰,因痰致瘀,痰贯穿于始终;痰凝气结、火盛阴伤乃病机重点。治疗有辨证分型、经典方剂、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药治疗多局限于临床观察,缺乏现代医学支持。期待遵循循证医学理念,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符合中医辨证动物模型,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系统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痰"乃因津液停滞不行所致,其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痰来自于津,瘀本源于血,生理上津血同源,病理上则可见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瘀同病.慢性肾脏疾病虽多以虚证为主,但常虚中夹实,其中不乏痰瘀致病者.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402-1404
基于"痰瘀相关"分析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到痰瘀是痛风的重要致病因素,而痰浊内生、因痰致瘀、痰瘀互结、经脉痹阻或痰核流注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演变规律。因此,在治疗上要掌握其基本病机,重视将痰瘀同治灵活应用于临床辨治中,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风、气、痰、瘀、虚"这些基本病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与肝肺生理病理特点之关联,提出哮证的关键病理因素为"风、气、痰、瘀、虚",它们与肝肺的生理病理变化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共同制约着哮喘的发生与发展。临床上治疗哮喘应把重心放在肝肺脏腑功能的调理上,采用"肝肺同治"的原则,以"调肝理肺"为基本治法,杜绝"风、气、痰、瘀、虚"致病因素的产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8.
痰和瘀是阴精为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阳气失调则阴精为病。"怪病多见于痰""百病多兼痰";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畅则痰消,气结则痰生。痰水与瘀血胶凝即为痰瘀。慢性支气管炎与痰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与瘀血的关系更不可忽视;长期咳嗽、气喘,日久累及心脏,可伴紫绀、青紫舌等;初病在气,肺病气滞,滋生痰浊,日久由气及血,久病伤血,形成瘀血;久病入络,痰浊与气血相结,壅塞肺络。痰瘀胶凝,互化、互患有3条途经:1痰→气滞→瘀;2瘀→气滞→痰;3气滞→瘀→痰,故须痰瘀同治。临证有时虽只表现出痰或瘀,因痰瘀互化互患,故须痰瘀兼顾,治痰为主佐以治瘀,治瘀为主佐以治痰,或两者并治;当以辨证处方为基础,加入桃仁、郁金、丹参、虎杖、地龙等活血祛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9.
<正>结节性甲状腺肿常被称为肿瘤样甲状腺肿、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胶样结节性甲状腺肿,因本病一般无功能改变,故无明显全身症状,所以又称功能自主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本病属于中医"气瘿"范畴。姜兆俊教授是全国第2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工作室专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姜老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1]。《诸  相似文献   

10.
袁青教授认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精神情志、肝脾肾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多以气、痰、瘀互结于颈前而成,治疗以"突三针"为主,同时重视调神的运用,疗效显著。文章将从病因病机、临证思路、针灸处方、验案举隅四方面对袁青教授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程益春教授治疗甲状腺肿结节肿瘤经验选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肿瘤都属于祖国医学"瘿病"的范畴.程益春教授认为,本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不外气、瘀、痰、火四端.由此提出本病属本虚标实,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散结消肿,分别采用化痰散结、活血散结、解毒散结、养阴散结、益气散结等5种方法,并筛选出疗效确切的药物;程师将本类疾病分成痰气交阻、痰瘀互结、痰热壅盛、气阴两虚4型,并将以上五种治疗方法贯穿其中,利用中医药治疗本类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肿瘤属于中医学“瘿”的范畴,因“在颈绕喉而生,状如璎珞”,故名。古代文献中有“五瘿”之分,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分别归属瘿气、肉瘿及石瘿范畴。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多属“气瘿”,证属“肝郁气滞”,通过内治法即可治愈,无须手术;晚期甲状腺癌证属痰瘀互结,或伴伤阴,形体消瘦,往往失去手术时机。因此,甲状腺手术主要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及早中期甲状腺癌的治疗等。  相似文献   

13.
论关幼波“三因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幼波教授行医70余载,被誉为肝病大师,其"三因学说"学术思想包括:1重视气血论。气血是人体构成的最基本物质,周流全身,疾病发生必然与气血发生作用;2强调痰瘀论。痰瘀是气血失调的表现,强调痰瘀,尤其重视痰瘀容易互相转化。3善用补法论。补法适用于气血不足的表现,强调补法,即重视内因的作用,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4.
徐蓉娟教授辨治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浸润性突眼经验介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葛芳芳  徐蓉娟 《新中医》2005,37(4):21-22
徐蓉娟教授认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浸润性突眼应按活动期、非活动期分期辨治。活动期中医分为风毒肝火,上攻眼目型;肝郁脾虚,痰饮积聚型;阴虚火旺,气滞痰凝型辨证;非活动期分为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型;阳气亏虚,痰瘀阻滞型辨证。结合心理治疗以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5.
贾英杰教授将肺癌咳嗽的基本病机概括为"气机阻滞,肺失宣降",认为有形实邪(肿块)或病理产物"痰、毒、瘀"于胸中积聚,壅遏肺气,气之壅塞不通,滞留不畅,则气机阻滞,肺气上逆成咳;又因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癌毒扰肺,肺脏失司,正气内虚,则肃降无力,肺气上逆,故而成咳。治疗当以"气阻"为重点,结合辨治节点,以动态辨治思维,针对可逆性因素"痰、毒、瘀、虚",将宽胸降气、涤痰散结作为主要治法,并注重祛邪与扶正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痰瘀互结、同治起源较早,《金匮》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实际上已包含痰瘀同治之意.至元·朱丹溪更加明确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观点.在治疗上,他十分重视气、血、痰三者关系.明清时代痰瘀互结的观点已相当成熟.明·方贤《奇效良方》认为:"气塞不通,血壅不流,凝血蕴里,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痰."清·唐容川《血证论》:"内有瘀血,则  相似文献   

17.
“气”在痰瘀相关过程中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宋剑南 《中医杂志》2001,42(4):242-243
气和痰瘀的关系在中医经典著作及教课书中均有许多论述,气病不仅可以生痰致瘀,且痰也可随气运行而无处不到,痰所到之处瘀也可见。因此痰、瘀、气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对痰、瘀的物质基础研究已经有许多报道。但对气的本质或相应的物质基础的研究迄今仍属空白。本文试从痰瘀相关中由痰致瘀这一过程来探讨气在其中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临床调研南京市鼓楼区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中医证候,探讨该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376例患者,分析各证候的分布规律,并对中医证候与年龄、性别、病程、甲状腺功能及结节最大直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37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气滞痰凝证最多见(40.4%),其次分别为肝郁脾虚证(18.6%)、气阴两虚证(16.7%)、痰瘀互结证(16.1%)、脾肾阳虚证(8.2%)。病机主要以气滞、痰凝、血瘀为特征。男女性别比为1:4.9,年龄分布为46~55岁最多见,占28.7%,其次为36~45岁,占24.5%。脾肾阳虚证的病程较气滞痰凝、痰瘀互结证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但气阴两虚证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较低,脾肾阳虚证的TSH水平较高,与其他证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结节直径均值较女性大,但各证型的结节直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以气滞痰凝、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气滞、痰凝、血瘀为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9.
总结介绍谭新华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经验,认为乳腺癌骨转移的基本病机为阴极阳衰,因素体阳气亏虚,气化功能下降,痰瘀毒等阴性产物聚结凝聚于骨,"虚""痰""瘀""毒"夹杂合而为病。主张以温阳抑阴为治疗大法,温阳化气促使"阳化气"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减少"阴成形"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痰瘀毒等病理产物,常选用阳和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临证时首先注重权衡虚实标本轻重主次,灵活处理益气扶正药物与化痰散结、活血祛瘀、化解癌毒等祛邪药物的比例。再兼以虫蚁类搜剔定痛、破瘀通经,参以引经之药引领众药直达病所,方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哮喘以痰瘀为夙根,与肺脾肾三脏不足密切相关。而痰瘀为有形阴邪,必因阳不化气、水停血滞而成,认为儿童哮喘应有脏腑阳气虚损的病理基础;加之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处于以阳气为主导的生长发育阶段,易受外邪、饮食因素影响,造成阳气亏耗;或因先天禀赋不足,生而阳气本虚。肺是哮喘的直接核心病位,阳气虚者在于肺也,认为肺阳虚是儿童哮喘发病的基本病机,也是痰瘀形成的重要原因。随着病程延长,病理产物逐渐产生、积聚,终致痰瘀胶结,形成"肺阳亏虚-气血津液失常-痰瘀伏肺"的动态病机演变过程,三者互为因果贯穿于儿童哮喘始终,是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