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乏氧组织显像剂^18F—FMISO衍生物、^123I-糖基-硝基咪唑类化合物、^99Tc^m标记硝基咪唑类化合物、酮肟类化合物及Cu—BTS衍生物、^67Ga进行评价,并对它们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最新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方法:广泛查阅近五年来有关食管癌放射治疗最新进展方面的文章,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食管癌常规放疗因存在肿瘤放疗剂量与周围器官组织损伤的矛盾,其疗效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和影像引导放疗(IGRT)具有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优点,可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结论:3D—CRT、IMRT和IGRT在食管癌的放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心脏和冠状动脉的受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采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所有患者分别制作五野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及三野3D-C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PTV:60 Gy/30 f。比较五野IMRT和三野3D-CRT计划的DVH、靶区适形度(CI)、心脏,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的受量。结果: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3D-CRT计划相比,明显降低了心脏平均剂量(23.01 Gy与28.3 Gy)和V30(24.4%与61.0%),右冠状动脉平均剂量也有显著的降低(平均剂量23.8Gy与35.5 Gy),而左冠状动脉平均剂量没有表现出显着改善(平均剂量11.2Gy与9.2Gy)(p〉0.05)。调强放疗显著改善了适形指数。结论:IMRT治疗与3D-CRT相比明显改善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及V30。调强放疗计划与3D-CRT治疗计划相比使心脏V30减少了约40%,同时降低了右冠状动脉受量,这表明调强放射治疗可显着改善放疗诱发的心脏及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调强放疗具有更好的适形度。这将是长期的研究以确定放疗将如何影响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发展和其他心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乳腺癌传统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靶区剂量分布和心、肺组织接受的剂量。方法使用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37例乳腺癌术后分别实施传统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比较两种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分布和心、肺组织的受量。结果处方剂量为5000cGy时,调强放疗的靶区剂量分布更理想,且心、肺组织受照射剂量和体积也明显少于适形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5.
许益芬 《医学信息》2018,(13):73-76
目的 比较胸中段食管癌三维适型放疗与调强放疗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探讨两种放射治疗方法在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性放疗中重要器官受保护的优劣,寻找食管癌放射治疗的理想计划模式。方法 15例经病理证实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经体位固定、CT模拟定位扫描成像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勾画肿瘤体积、临床靶区体积和危及器官。15例病例均做三维适型和调强计划,60 Gy/30次,评估/优化后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两种计划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结果 在相同靶区、相同剂量模式下,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中,调强放疗对靶区剂量的分布及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均优于三维适形放疗。结论 胸中段食管鳞癌,长度4~18 cm放射治疗,三维适型/调强放疗对危及器官剂量学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同部位的肿瘤受到相同剂量照射情况下,调强放疗对危及器官的影响较三维适型放疗小,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度好。  相似文献   

6.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无创方法.99Tcm-TF作为新型心肌显像剂,标记简便无需水浴,本底清除快,有效缩短待检时间,诊断心肌缺血/梗死效果佳,但低估了心肌细胞的活性.18F-FDG PET心肌显像是评判心肌活力有效方法,但因其普及率低、费用昂贵,存在一定的检查失败率等因素而无法广泛使用.99Tcm-HL91是近年来研制的乏氧组织显像剂,能直接与乏氧心肌组织结合,乏氧心肌显著摄取,正常心肌摄取少,坏死心肌不摄取.SMI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是冠心病其最危险的因素之一,但又常被忽视.SMI患者行99Tcm-TF联合99Tcm-HL91乏氧显像,对心肌缺血范围、严重程度及心肌活力的判断、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疗效的判定及减轻患者综合医疗负担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pinnacle计划系统脚本的记录与回放功能,实现调强放疗计划设计的自动执行,并分析运用脚本功能产生的调强计划的剂量分布特点,研究脚本功能在调强放疗计划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6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应用Pinnacle7.6c计划系统,通过脚本的记录与回放功能,实现调强放疗计划的设计,并以体积剂量等参数评价由此产生的调强计划的剂量结果。结果:通过在6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计划设计中脚本的应用研究,发现脚本功能能序贯处理调强计划设计的操作步骤,并节省计划设计的时间;与合理的调强优化参数相结合,一遍优化就能够获取满意的剂量结果。结论:脚本功能能够简化计划的操作步骤并缩短计划设计时间,对于相同部位、分期、处方剂量等临床要求相同的病种,设定相同的合理的优化目标函数,运用脚本功能能够快速完成调强治疗计划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选取常规放射治疗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复发率及转移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治疗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02例,采用电脑盲选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放疗,n=51)与治疗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n=51).对比分析2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与血...  相似文献   

9.
同步放化疗和手术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模式。不断发展的现代放疗手段的目标是通过改进GTV、C’Ⅳ勾画(基于PET的计划设计),减少分次间(影像引导放疗手段,如Varian的Trilogy、Elekta的Synergy、Siemens的Artiste、Tomotherapy)和分次内(4DCT成像和呼吸门控)的器官运动,实现最佳的剂量分布(调强放疗和质子治疗),在最大可能提高治疗增益比的前提下,使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尽管食管癌靶区剂量递增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但通过现代放疗技术可降低放疗相关毒性反应,从而为提高食管癌放疗的临床结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围绕PET/CT在食管癌放疗计划设计中的作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断层放疗(Tomotherapy),图像引导放疗(IGRT)、四维CT和呼吸门控技术和质子放疗对近年来食管癌放疗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尽管PET/CT在放疗计划制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目前仍缺乏足够的支撑数据,在放疗计划制定过程中应用PET或PET/CT应持谨慎态度。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可通过进一步应用和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尽可能提高食管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肿瘤的放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60%~70%的癌症患者需要进行放射治疗。调强放疗是当前主要的临床放疗技术。对近几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分析与转换方法在肿瘤调强放疗计划中的应用进展及关键技术进行综述,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锥形束CT(CB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引导的肿瘤调强放疗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肿瘤CT/CBCT/MRI/PET影像放疗靶区分割、影像配准以及转换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的有监督或无监督学习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循环降低直肠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10月~2020年10月于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行直肠癌调强放疗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摆位误差高的问题进行分析,将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实施后摆位误差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前、后直肠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在X方向分别为(-1.389 4±0.426 7) mm、(-0.820 5±0.265 3) mm,Y方向为(0.971 2±0.296 1) mm、(0.421 3±0.111 4) mm,Z方向为(0.712 5±0.235 6) mm、(0.469 7±0.141 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运用于降低直肠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中的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直肠癌调强放疗摆位的误差,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剂量集中在肿瘤靶区内,减少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治疗计划(3DCRT)和调强治疗计划(IMRT),评价不同计划方案在剂量学上的差异性,确定患者选择合适的放射治疗方式。方法:对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制定三维适形治疗计划和调强计划,对它们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的保护进行评估。结果:IMRT治疗计划的以下指标优于相应的3DCRT计划:(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V参数(Dmean、Dmin、Dnex)适形指数(CI);异质性指数(HI);平均肺剂量(MLD)、肺V10-V30及肺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NTCP);食管Dmean、V55及食管的早晚期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概率(NTCP);心脏V4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V5;食管V35;心脏的Dmean及NTCP;脊髓的Dmex及NTCP。结论:和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相比,调强计划能有效降低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区,尤其对靶区形状极不规则的肿瘤有了解决的方案,在保护正常组织器官方面显示出较明显的优势。为靶区剂量提升创造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检查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胰腺癌放疗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26例接受放射治疗的胰腺癌患者,分别于放射治疗前、放疗后1、3和6个月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的ADC值进行测量。同时测量肿瘤最大径,根据肿瘤最大径放疗前后的变化率将病例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表观扩散系数在放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肿瘤最大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26例胰腺癌患者的放疗后ADC值均明显升高(P<0.001);缓解组放疗前ADC值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5);26例患者的放疗前ADC值与肿瘤最大径缩小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胰腺癌放疗前后ADC值的变化对胰腺癌放疗后(特别是病灶体积未发生明显变化时)的疗效评价有重要价值,对预测肿瘤放疗后体积缩小的程度、判断肿瘤放疗治疗的效果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IMRT)前后唾液腺的功能变化及与受照剂量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IMRT初治鼻咽癌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在放疗前、放疗后3个月采用99mTcO4-SPECT唾液腺动态显像测定腮腺、颌下腺的时间-放射性曲线(TAC)、最大浓聚率(MAR)和酸刺激最大分泌率(MSR),研究唾液腺的功能变化及与受照剂量的关系。结果:放疗后3个月出现1~2级口干症状,腮腺、颌下腺TAC曲线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受损,口干程度、TAC曲线与唾液腺受照剂量正相关。放疗后3个月较放疗前腮腺MAR、MSR和颌下腺MSR明显减低(P<0.05),而颌下腺的MAR无减低(P>0.05),但两组唾液腺的MAR、MS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唾液腺照射剂量均合理。结论:鼻咽癌患者IMRT后出现唾液腺摄取和排泄功能轻中度受损,引起1~2级口干,IMRT能够将唾液腺的受照射剂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胰腺癌三维适形治疗计划(3DCRT)和调强治疗计划(IMRT),确定患者选择合适的放射治疗方式。方法:对10例胰腺癌的病人分别制定三维适形和调强治疗计划,对它们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的躲避进行评估。结果:IMRT放疗计划中十二指肠的V40、V30、V20分别比3DCRT降低44.51%、10.58%、15.53%,左肾的;V30、V20分别比3DCRT降低29.57%、16.18%,而小肠、脊髓、右肾、胃等危及器官的受量差别不大。结论:和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相比,调强治疗计划能有效地降低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区,有靶区剂量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预测IMRT计划射野的γ通过率(GPR)。方法:从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中选取48例脑胶质瘤患者的IMRT计划,共计260个照射野,制作每个计划基于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测量的验证计划,并在Varian 23EX直线加速器上执行。利用portal dosimetry剂量测定软件包对计划剂量的计算值和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实测值进行γ分析,得到射野在2%(global)/2 mm标准下的GPR。选取portal dosimetry系统计算的剂量分布图作为输入数据,并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208个射野,验证集和测试集各26个射野。基于tensorflow框架建立CNN模型去学习射野的剂量分布图与GPR之间的相关性,并使用平均绝对误差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验证集和测试集上,96%样本的GPR预测误差都小于±3%,最大误差分别为3.09%和3.54%,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99%和1.17%,模型预测和实际测量的GPR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96和0.90。结论:深度学习CNN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脑胶质瘤患者IMRT计划射野的GPR,有助于物理师提前识别可能不能通过QA测量的计划,有效地促进临床放疗的QA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放疗技术对全脑全脊髓放疗患者血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行全脑全脊髓放疗患者的血象变化,其中观察组36例行调强放疗,对照组43例行三维适形放疗。两组患者靶区处方剂量为28.8~36.0 Gy,单次剂量为1.6~2.0 Gy,记录两组患者在放疗前、中、后血液学毒性变化和骨髓抑制程度,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90%的病人在放疗期间以及放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观察组在放疗期间血红蛋白以及放疗结束后2周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抑制程度较对照组严重(z=-2.272, P=0.023;z=-3.053, P=0.002;z=-3.163, P=0.002)。结论:采用调强技术行全脑全脊髓放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血象变化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避免调强放疗导致的严重骨髓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