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观察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分析其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术前CT Robson分期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计算CT对病理分期预测的准确性,分析CT直接征象、间接征象与病理Fuhrman分级的相关性。结果:CT Robson分期与病理分期Kappa值0.74,有高度一致性(P<0.05),诊断正确率为86%(43/50);肾透明细胞癌病理低级别组、高级别组间CT不均匀强化、肿块大小、平均CT值及动态增强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级别组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肾筋膜外侵犯或远处转移、肾周及肾窦受累低于高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对病理分期、分级的预测有一定价值,CT Robson分期与病理分期有良好一致性,而CT间接征象有助于鉴别低、高级别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2.
肾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39例肾细胞癌经病理证实,全部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典型肾细胞癌CT表现为平扫肾实质性肿块,肾轮廓变形隆起,增强扫描肾实质明显强化而肿瘤中心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根据肾细胞癌的典型表现,CT不仅可以作出准确诊断,而且对肾癌进行术前CT分期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行常规平扫及静脉团注法增强CT,观察CT征象并分期。结果:典型肾癌表现为肾实质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增强后病灶实质及边缘呈一过性强化。根据Robson分法,将肾癌分为四期。结论:根据肾癌的CT表现,大部分肾癌可准确定性及分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研究CT扫描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全部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典型肾细胞癌CT表现为平扫肾实质性肿块,肾轮廓变形隆起.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低于正常强化的肾实质强化,肿块周边清楚,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结论:CT表现为术前定性诊断以及确定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我院术前CT拟诊肾肿瘤,并有手术、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的53例CT资料,探讨CT对肾肿瘤的诊断反对肾细胞癌术前分期的价值,53例中CT诊断正确50例(94.3%),肾细胞癌术前分期整体正确率85.3%。对肾肿瘤的诊断,CT优于B超和静脉肾孟造影,平扫时肾癌密度与病理类型有关,透明细胞癌多为低密度或近似等密度,颗粒细胞癌多为高密度。肾肿块内部斑点状钙化是恶性肿瘤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6.
肾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寰飞 《吉林医学》2009,30(21):2593-2595
目的:分析肾癌的CT影像特征,提高对肾癌影像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病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皮质期15-25 s及实质期65-75 s),对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28例中肾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23例,乳头状细胞癌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误诊肾癌(RCC)1例。其中小肾癌15例。多数突出肾轮廓外,平扫多数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少数表现为高密度。部分病例可见坏死囊变、钙化。增强扫描大多数皮质期明显强化,实质期迅速消退。结论:肾癌CT增强扫描多表现为快进快退的特征性影像表现。CT扫描还可为肾癌分期及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行常规平扫及静脉团注射法增强CT,其中3例行动态CT扫描.观察其CT征象.结果典型肾癌表现为大小不等肾肿块,混杂密度占多数(28例),含高密度成分(7例).增强后实质及边缘呈不同程度一过性强化.少见有囊性、脂性和致密性肿块及全肾受侵者.诊断正确率达91%左右.结论依据典型表现可准确诊断及分期,不具典型表现时应宜和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的病理机制。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41例,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41例均为单发,其中右肾l3例,左肾28例。CT平扫:18例(43.9%)表现低密度,20例(48.8%)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3例(7.3%)表现为稍高密度;38例(92.7%)可见囊变坏死区,23例(56.1%)可见假包膜,5例(12.2%)出现斑点状、颗粒状钙化;CT增强扫描:38例(92.7%)肿瘤实性部分皮髓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明显减弱,排泄期强化程度进一步下降,呈典型“快进快退”强化模式;3例(7.3%)肿瘤轻中度强化、延迟强化。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具有典型的CT表现,且这些表现可从病理学角度进行解释,影像学检查可为临床正确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肾盂癌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盂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盂癌的CT表现特点。结果乳头状和菜花状移行细胞癌表现为肾盂、肾盏内与肾实质呈等密度结节影。广基浸润移行细胞癌表现为肾盂、肾盏黏膜局限性或较为弥漫性浸润增厚。肾盂癌可侵犯肾实质,很少引起肾轮廓的改变。肾盂癌属少血供肿瘤,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强化。CT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96.13%。结论肾盂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肿瘤的强化特征,提供有价值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许辉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9):85-86,89,F0003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多时相扫描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45例经于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多排螺旋CT平扫及多时相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病理基础。结果CT平扫中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29例,稍高密度2例,混杂密度14例。增强扫描示皮质期32例明显强化或中等强化,13例轻度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肾实质期所有病灶强化迅速减退。排泄期病灶强化进一步减低呈相对低密度灶,边缘更清晰。有1例出现肾周邻近脏器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肾细胞癌的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征像有一定特征性,对肾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发现早期肾细胞癌和小。肾细胞癌帮助其大,并能有效地对肾细胞癌进行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肾细胞癌(RCC)与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影像学分析,以期提高肾细胞癌与肾平滑肌瘤的CT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期增强CT病例47例,RAML63例,对其CT表现及鉴别特征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密度的均匀性,肿瘤的强化模式,病灶突出比及皮质掀起征4项观察指标对不典型RAML与RCC的鉴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对肿瘤密度的均匀性,肿瘤的强化模式,病灶突出比及皮质掀起征的测定,对肾细胞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56例肾癌病人的术前螺旋CT多期扫描的资料,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肾癌5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综合其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手术和病理结果,结合文献资料予以分析。结果:典型肾癌表现为大小不等肾肿块,混杂密度占多数(43例)。增强后其实质及边缘不同程度一过性强化。少见有钙化、脂性和致密性肿块及全肾受累者。螺旋CT多期扫描显示CT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为Ⅰ期肿瘤91%,Ⅱ期肿瘤89%,Ⅲ期肿瘤94%,Ⅳ期肿瘤100%,总体符合率为93%。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是75%,静脉瘤栓100%,周围结构受侵100%。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可作为肾癌临床诊断评估和术前分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1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以55例肾透明细胞癌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两者在肿瘤性质,平扫CT值及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相对强化CT 值,以及肿瘤强化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肾嫌色细胞癌以实性为主12例(85.7%),透明细胞癌以囊实性为主32例(5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嫌色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相对强化 CT 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嫌色细胞癌相对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主要表现为均匀强化(8/14),而肾透明细胞癌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49/55),两者强化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大部分为均匀实性肿块,少有囊变,且呈中等度均匀强化,大部分与肾透明细胞癌容易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影像学表现及各种影像技术对肾细胞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经手术证实23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术前影像学检查的各种表现分析、归纳、总结。结果:透明细胞癌14例,乳头状癌5例,嫌色细胞癌3例,集合细胞癌1例。结论:肾透明癌绝大多数发生在一侧,肾上极多余肾下,CT、MRI检查正确率达90%以上。平扫时表现为肾实质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表现为皮质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迅速降低,呈所谓“快进快出”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早期CT诊断对诊断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肾细胞癌患者82例的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诊断资料,分析其分期和分型结果。结果通过将CT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后显示,其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肾细胞癌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早期CT诊断可取得和病理诊断类似的分期诊断效果。但早期CT无法准确分析各型肾细胞癌,最终确诊仍需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肾嫌色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及与病理分型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肾嫌色细胞癌的术前螺旋CT征像及病理结果。结果 18例CT平扫,等密度4例,低密度10例,高密度4例。6例有小囊变灶,2例有点状钙化。17例单发肿块,1例累及全肾。多期增强扫描:18例皮质期轻度强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实质期及肾盂分泌期肿瘤密度均低于肾实质,10例髓质期较皮质期明显强化,11例实质期强化程度较髓质及皮质期明显。1例全肾不均匀强化,有小囊变,无钙化。实质期及分泌期10例显示假包膜。2例肾门淋巴结肿大,2例肾周脂肪囊侵犯。病理Robson分期:Ⅰ期13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Ⅳ期0例。MVD平均14.86±2.04条/高倍视野;VEGF表达阳性4例(22.22%)。MVD、VEGF表达和肾癌分期与肿瘤CT强化程度有相关性(r_s=0.421,P〈0.05)。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有较典型的CT特征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于囊性肾细胞癌诊断价值,提高对囊性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我院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细胞癌,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9岁,均为单侧,4例占据部分肾脏,1例累及全肾,并侵及输尿管;其中1例合并输尿上段结石;增强扫描表现为全肾或部分肾脏囊实性病变或囊壁不规则增厚,CT增强检查囊壁及实性成分均示不同程度强化,囊内液体成分无强化.结论囊性肾细胞癌在螺旋CT有较为特征性表现,CT增强扫描对囊性肾细胞癌的定性诊断及术前评估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肾癌常见病理亚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常见病理亚型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扫描的影像资料,观察并比较各种亚型CT动态强化方式及表现特征。结果:平扫CT,160例透明细胞癌中密度不均141例,24例乳头状癌中密度不均17例,而8例嫌色细胞癌中6例密度均匀。多期增强检查,透明细胞癌(153/160)增强皮髓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表现为"快进快出"型;而乳头状癌(23/24)和嫌色细胞癌(6/8)皮髓质期均呈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呈持续强化,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型。经统计学分析,三种亚型肾癌间的平扫及排泄期CT值无统计学差异;而皮髓质期及实质期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间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但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间CT值在皮髓质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透明细胞癌与其它亚型肾癌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但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的鉴别常常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并与147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相对比.结果:12个乳头状肾细胞癌直径为2.5~ 14.0cm,平均为(4.5±3.3)cm, 其CT表现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或混杂,增强扫描肿瘤均强化不均匀或欠均匀,皮髓期呈明显强化或显著强化.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囊性肾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在该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35例囊性肾细胞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行CT检查,对其CT检查的过程与结果 进行回顾,总结此疾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35例患者中,45.7%为透明细胞癌,主要CT表现是低密度、不均匀强化,少数患者可见坏死区、出血性病灶;34.3%为乳头状癌,主要CT表现是低密度、不均匀强化;14.3%为嫌色细胞癌,主要CT表现是低密度、不均匀强化;5.7%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主要CT表现是局部有壁结节出现、强化明显.结论 CT在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囊性肾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够明显,对于此病的具体分型,需依据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