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处理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82例采用不同途径寻找上颌窦开口并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的病变情况,决定开口方式与处理方法。结果:随访6个月,发现窦口开发率为84.22%(574/682例),闭锁率为16.88%(106/682)。结论:上颌窦口的处理方法是鼻内窥镜手术重要步骤,也是影响疗效与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彩霞  强云 《甘肃医药》2012,(4):286-287
目的:讨论鼻内窥镜在鼻窦炎手术中的手术技巧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间连续92例鼻内窥镜手术,其中65例上颌窦病变,接受了上颌窦开放引流术;27例合并筛窦炎,接受上颌窦和筛窦开放引流术;术后随访了7月至36个月。结果:92例患者中,鼻腔鼻窦引流通畅的69例(75%),改善121例(22.5%),无效2例(2.5%)。结论: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炎是治疗鼻窦疾病的有效方法;对于鼻窦疾病患者,采用鼻窦开放引流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窦口引流问题,有助于鼻窦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利用微波热凝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的疗效。方法:对67例上颌窦息肉及囊肿患者行鼻内镜下微波辅助鼻窦手术,在30°7、0°鼻内窥镜引导下,利用微波辐射器可随意弯曲的特点,将微波探头经扩大的上颌窦口伸入窦内热凝窦内息肉和囊肿,彻底清除病变。需扩大上颌窦口者同时用微波行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治愈58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治愈率86.6%。结论:此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灶,降低术后复发率,弥补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在处理上颌窦病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1996年 5月~ 1998年 4月对 39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 ,经 6个月~ 2年随访 ,有效率达90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39例慢性鼻窦炎患者 ,男 2 5例 ,女14例 ,年龄 2 1~ 72岁 ,平均 4 1.5岁。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和 或水平位CT检查。根据病史、体征及CT片 ,按照海口标准 (1997)分期 :Ⅰ型 8例 ,Ⅱ型 2 0例 ,Ⅲ型11例。1.2 手术方法 各型患者CT显示窦腔粘膜肥厚者 ,采用单纯鼻内窥镜手术 ,包括筛窦切除术 ,钩突切除 ,上颌窦自然口扩大 ,和 或中甲成形术。凡鼻窦CT显示上颌窦内充满致密阴影的患者 ,术前行上颌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内息肉和囊肿的手术切除方法.方法 对42例伴有上颌窦病变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鼻窦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31例,好转10例,1例无效.结论 该方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又克服了鼻内窥镜手术处理上颌窦病变时的局限性,保持了完整解剖结构和生理性引流通道,把破坏性手术改变为功能性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和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将42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联合进路)25例采取柯-陆手术进路 鼻窦内窥镜手术;B组(单进路)17例;采取单纯鼻窦内窥镜手术.结果 A组25例全部治愈,愈合期为(4.8±0.4)周,B组15例治愈,愈合期为(7.4±1.7)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鼻腔冲洗,A组霉菌块残留1例(4%),B组霉菌块残留8例(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霉菌团块的残留是影响愈合的重要原因,鼻内镜下联合进路开放及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较单进路更能彻底清除窦口周围病变.  相似文献   

7.
经鼻内窥镜手术已成为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方法,疗效明显。通过手术开放各鼻窦或扩大自然窦口,清除病变,使鼻窦得到通气和引流。为达到术后功能的恢复,术中尽量保留窦腔可恢复的粘膜,所留粘膜的炎症并未因手术而即时恢复。因此,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仅仅是为鼻窦炎的治愈提供了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后用塑料管扩张上颌窦口避免上颌窦口闭塞及术腔黏连的临床效果。方法:为106例1、90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鼻内窥镜术后应用塑料管扩张上颌窦口。结果:随访12个月以上,根据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治愈率为87.9%(167/190),好转率为12.1%(32/190)。无1例术腔黏连及上颌窦口闭塞。结论:鼻内窥镜术后用塑料管扩张上颌窦口方法简便,效果满意,可作为常规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斌 《中原医刊》2003,30(19):41-41
近年来 ,随着鼻显微手术的发展 ,内窥镜鼻窦手术已在我国许多医院广泛推行 ,手术的优越性已得到肯定。为扩大鼻内窥镜治疗上颌窦病变的范围 ,我院应用鼻内窥镜双径路手术方法 ,治愈了依传统需行上颌窦根治术的病例 ,疗效较好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 0例病人中 ,男 3 1例 ,女 19例 ,年龄 18~ 62岁。慢性筛窦炎、上颌窦炎伴鼻息肉 2 3例 ,全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者 10例 ,其中 18例有手术史。术前均经临床及鼻窦CT诊断并经鼻窦镜检查证实 ,上颌窦粘膜病变广泛 ,有的呈重度息肉样变。霉菌性鼻窦炎 4例 ,病变累及上颌窦及…  相似文献   

10.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的病变情况,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使扩大的窦口直径>1cm。结果 51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6个月的随访,窦口开放率为86.2%(444/515例),闭锁率为13.8%(71/515例)。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慢性鼻窦炎疗效的方法.方法对51例伴有上颌窦病变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和犬齿窝、下鼻道钻孔联合进路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结果按照FESS-97海口疗效评定标准,术后随访2月~6年,治愈37例(76.5%),好转10例(19.6%),无效2例(3.9%),总有效率96%.结论该方法可较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恢复上颌窦的生理性引流通道,创伤小,弥补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在处理上颌窦病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贾文波 《海南医学》2003,14(12):44-45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 ,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本身的病变情况 ,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 ,使扩大的窦口直径 >1cm。结果  42 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 6个月的随访 ,窦口开放率为 86.4%闭锁率为13 .6%。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 ,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上颌窦引流支架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窦引流支架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在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2~4周,平均3.5周,将上颌窦引流支架放置到上颌窦开口处,定期随访2周、4周、2个月、4个月、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及筛窦腔和上颌窦口开放情况,本组治疗22例(26侧);另随机选择对照组24例(30侧),术后按常规定期随访换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鼻腔清洁,上颌窦口及筛窦腔开放良好,临床好转率100%。对照组鼻塞、流脓涕9侧,同时伴鼻息肉复发3侧,筛窦腔粘连闭锁4侧,上颌窦口狭窄<3mm4侧,闭锁1侧,有2例因再发头痛需行二次手术,临床好转率(21/30)70%。两组疗效相比,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安装上颌窦引流支架的治疗作用为①预防上颌窦开口及筛窦腔粘连和再闭锁;②保证筛窦腔和上颌窦开口手术区完好的上皮化;③术后延缓全愈病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吴文  陈涵 《新疆医学》2007,37(3):18-20
目的:评价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术前常规行鼻内窥镜检查和鼻窦CT冠状位和水平位扫描,采用鼻内窥镜下手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病灶,并保留中鼻甲内侧壁治疗鼻窦炎120例。结果:中鼻甲形态恢复正常100例(占83.3%),上颌窦、蝶窦口开放良好90例(75.0%)。一期治愈104例(86.7%),延期治愈12例(10%),无效4例(3.3%)。结论:鼻内窥镜下切除鼻道窦口复合体,并保留中鼻甲内侧壁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合理的麻醉选择、熟练的手术技巧及规范的术后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因鼻窦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前后组窦口开口较高,因而治疗前对窦口解剖的暴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的开展,鼻窦冠扫越来越成为影像诊断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功能性鼻内镜术(FESS)中上颌窦窦口大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行FESS术治疗的39例(71侧)慢性鼻窦炎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25例(43侧),术中窦口为大于1.0cm;B组14例(28侧),术中窦口为0.5~1.0cm,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按1997年海口会议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23例,未愈2例,治愈率92.0%;B组治愈8例,未愈6例,治愈率57.1%.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3个月取病理活检,治愈患者窦腔黏膜恢复恢复正常,未愈患者鼻窦黏膜基本形态消失,纤毛细胞排列紊乱,无序,结缔组织增生,腺体明显减少.结论 FESS术中上颌窦自然窦口开放直径应大于1cm,可利于减少窦口的狭窄、闭锁,而促进上颌窦炎症黏膜的病理学转归,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在国内已开展多年 ,收效显著。但对单纯上颌窦病变或伴有上颌窦病变者 ,仅使用鼻窦内窥镜经中鼻道处理是不够的。我科 2 0 0 1年 3~ 9月 ,采用鼻内窥镜下柯—陆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患者 17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 17例 ,男性 10例 ,女性 7例 ,年龄 2 8~ 5 2岁。上颌窦息肉 10例 ( 14侧 ) ,其中 3例伴鼻腔息肉 ,霉菌性上颌窦炎 5例 ,上颌窦囊肿 1例 ,上颌窦粘膜下脓肿 1例。术前均行鼻窦 CT检查 ,显示上颌窦占位性病变 ,骨质无破坏。1.2 手术方法  3例伴鼻中隔偏…  相似文献   

18.
程国印 《中国医疗前沿》2010,5(22):54-54,48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真菌性鼻窦炎患者39例,分析以上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组患者均在局麻下实施手术,鼻内镜下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结果本组3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行定期随诊,随诊时间为0.5~2年,随诊中患者中鼻道、上颌窦口通畅,鼻腔粘膜恢复正常,窦腔中均未发现真菌团块,亦无异常分泌物;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没有复发病例。结论采用鼻窦CT检查和鼻内窥镜检查有助于鼻窦炎诊断,但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检查;鼻内窥镜下行病灶清除术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在鼻窦内镜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我院耳鼻喉科诊治的10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研究。其中22例行鼻内镜手术,观察鼻内镜技术在手术中作用,采用CT观察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情况、鼻-鼻窦炎症分布、病变区域和筛泡立体空间关系。结果 105慢性鼻窦炎患者,其中22例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患者病变位置术中内镜下与CT显示相同。105例慢性鼻窦炎有85.71%(90/105)发生鼻道-窦口复合体变异,包括泡状鼻甲30.48%(32/105),反常中鼻甲9.52%(10/105),钩突肥厚13.33%(14/105),钩突内侧偏移11.43%(12/105),钩突外侧偏移3.81%(4/105),钩突气化2.86%(3/105),Haller气房8.57%(9/105),鼻丘气房9.52%(10/105),鼻中隔偏曲24.76%(26/105)。鼻-鼻窦炎症分布:前组筛窦87.62%(92/105),后组筛窦37.14%(39/105),上颌窦口69.52%(73/105),上颌窦65.71%(69/105),额隐窝20.00%(21/105),额窦14.29%(15/105),蝶窦8.57%(9/105)。鼻道-窦口复合体变异合并鼻窦炎共90例。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CT可有效观察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情况及炎症分布情况,有效提高鼻窦内镜术成功率,并可以更详细说明手术操作空间、病变范围及结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20.
零兴勤  何中杨 《微创医学》2010,5(3):238-239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上颌窦自然窦口不同处理方法对术后效果的影响,为鼻内镜术中如何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提供参考。方法 106例193侧有上颌窦炎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于鼻内镜手术中针对上颌窦自然开口采取不扩大自然窦口、四个方向环形扩大窦口、保留下缘的前后缘扩大三种处理方法。分为A~E组。术后6个月对窦口及窦腔内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检查时行上颌窦口扩大开放组有13侧(9.5%)窦口瘢痕或黏膜水肿增生,致窦口狭小;4侧(2.9%)窦口闭锁;上颌窦下缘未被破坏组窦腔内分泌物潴留少(4.0%);被破坏组分泌物潴留比例较高,达31.2%和22.2%。结论上颌窦自然开口下缘是上颌窦纤毛传输的重要途径,手术中应注意保护,除非病变广泛或病变严重,应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窦腔分泌物潴留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