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正常志愿者的上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探讨COP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气管指数(TI)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COPD患者和5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胸部CT检查.按照COPD GOLD分期将COPD患者分为Ⅰ~Ⅳ级,根据COPD高危因素(吸烟>10包年)将健康志愿者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测量主动脉弓上缘1 cm气管和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处的前后径(APD)和横径(TRD),并计算TI(TI=TRD/APD).分析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同时评估TI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和对照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及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和对照组在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处T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在主动脉弓上缘1 cm水平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COPD组和对照组的右主支气管TI分别与FEV1(r=0.345,P=0.000),与FVC(r=0.277,P=0.002),与FEV1/FVC(r=0.339,P=0.000)有一定的相关性.左主支气管TI与FEV1 (r=0.233,P=0.008)、FVC(r=0.184,P=0.039)、FEV1/FVC(r=0.218,P=0.014)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主动脉弓上缘1 cm水平TI与FEV1、FVC、FEV1/FVC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OPD各级主支气管TI、左主支气管TI、右主支气管TI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吸烟组和非吸烟组主支气管TI,左、右主支气管T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组左、右主支气管TI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COPD左、右主支气管的TI值与肺功能参数(FEV1、FVC、FEV1/FVC)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TI可作为评价COPD肺功能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PFT)指标间的关系,探索COPD支气管动脉变化与气道重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COPD患者的支气管动脉CTA图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对患者支气管动脉重建,统计支气管动脉支数,评价支气管动脉的显示情况,测量肺门水平各支支气管动脉管径,并分析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FVC)的关系.结果 共显示支气管动脉102支.左支气管动脉41支(40.2%),平均管径1.51 mm.右支气管动脉61支(59.8%),平均管径1.98 mm.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r=-0.468,P<0.001)、FEV1%(r=-0.476,P<0.001)、FVC(r=-0.381,P=0.002)、FEV1/FVC(r=-0.468,P< 0.001)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r=-0.314,P=0.046)、FEV1%(r=-0.357,P=0.022)呈负相关,与FVC(r=-0.265,P=0.094)及FEV1/FVC(r=-0.284,P=0.072)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TA可清晰显示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右支气管动脉管径均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FEV1%预呈负相关,说明支气管动脉与COPD的气道结构重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113例患者应用微漂浮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并与胸部X线片(113例),血气分析(87例),肺功能(64例)及心电图(EKG113例)对比分析,试图探索以上非侵入性检测与肺动脉平均压(P(?)P)的相关性及预测P(?)P的可能性。 对象本组113例的临床特点(1)慢性气管炎病史3~40年;(2)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体征及X线改变;(3)可除外其他心血管疾病。其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量分析肺气肿程度对气道径线及其与肺功能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对7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呼气相 CT 扫描,测量肺气肿指数(LAA%)以及右肺上叶尖段(RB1)、右肺下叶后基底段(RB10)、左肺上叶尖后段(LB1)、左肺下叶后基底段(LB10)亚段支气管的气道径线,包括管壁厚度(WT),管壁厚度/气道直径(WT/AD),管壁面积比值(WA%);以 LAA%=15%为界限,将 COPD 患者分为2组,即轻度肺气肿组(34例)和重度肺气肿组(39例)。分别比较不同亚段支气管的轻度、重度肺气肿组 WA%、WT/AD、WT 与 FEV1%的相关性。结果除外 RB10亚段支气管的轻度肺气肿组中 WT 及重度肺气肿组的气道径线与 FEV1%无明显相关(P >0.05),其余各亚段支气管(RB1,LB1,LB10)的轻度肺气肿组气道径线指标与 FEV1%均呈负相关(r=-0.382~-0.799,P <0.05),均优于重度肺气肿组(r =-0.371~-0.687,P <0.05)。RB1、LB1、LB10气道径线均与FEV1%呈负相关,其中 RB1的气道径线与 FEV1%相关性最好;各亚段支气管中轻度肺气肿组气道径线与 FEV1%的相关性均优于重度肺气肿组。结论肺气肿的严重程度会影响气道径线与气流受限的相关性,在 COPD 患者的 CT 定量研究中,需将这一相互影响的过程考虑入内。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17年内通过984例尸体解剖研究纵隔淋巴结,作了下述工作:(1)证实了一些经典观点;(2)提出了描述和命名的新依据;(3)对经典著作及国际分类或不同作者所提出的含糊不清的淋巴结链或组作了澄清、更改、和添加;(4)补充了至今尚未认识的淋巴中心;(5)提出一个对肯定胸腔各淋巴结解剖部位有用的纵隔分区新概念。新的纵隔分区以三条轴划分,其中两条为内脏(气管、食管)纵向轴,另一条为虚拟横向轴。在正位胸廓图上第一条内脏纵向轴由气管及食管构成,轴的左方为左纵隔,右方为右纵隔,又以左、右主支气管为分界线,在上方者为左或右上纵隔,在下方者为左或右下纵隔。在侧位胸廓图上,第二条内脏纵向轴前缘上部以气管前缘为界,中下部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双相扫描三维定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CT定量肺功能与常规肺功能(PFT)之间的关系,并评估CT定量分析肺功能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84例COPD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机,于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分别对患者行全肺扫描.采用全自动后处理软件,三维定量分析CT肺气肿参数和空气潴留评估参数.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T肺功能参数与PFT之间的关系.结果 CT肺气肿评估参数最低1%衰减值[Perc1,(-984.28±17.93)HU]、最低15%衰减值[Perc15,(-948.35±22.26) HU]与片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百分比(FEV1%,48.69±23,47),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45.89±15.36)%呈正相关(r=0.45 ~0.67,P<O.01),与残气比[RV/TLC,(61.32±14.48)%]呈负相关(r=-0.33~-0.42,P<0.01).CT评估肺气肿指数(EI)和空气潴留评估参数:-860~-950 HU范围内呼气相、吸气相衰减区占全肺容积百分比的差值[RVC-860~-950,(17.66±22.36)%]、呼气相与吸气相CT平均肺密度比值(MLDex/in,0.93 ±0.06)、呼气相与吸气相CT全肺容积比(LVeex/im,0.71 ±0.14)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r=-0.48~-0.69,P<0.01);CT评估肺气肿参数[EI,(18.43±13.60)%]和空气潴留评估参数(RVC-860 ~-950、MLDex/in、LVeex/in)与RV/TLC呈正相关(r=0.41 ~0.66,P<0.01).随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T肺气肿评估参数(EI 、Perc1、Perc15)和CT空气潴留评估参数(RVC-860~-950、MLDeex/in、LVeex/in)的变化与常规PFT参数间具有关联性(R2值0.27 ~O.66,P<0.01);进一步将CT肺气肿与空气潴留参数两两结合成CT肺功能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R2=0.66~0.85,P<0.01),较单独分析时明显提高.结论 COPD患者CT肺气肿和空气潴留参数二者分别与PFT具有线性相关性,能够有效反映患者肺功能变化.CT肺气肿参数和空气潴留参数组成相关模型联合分析,与PFT相关性更好,更精确地反映了COPD患者肺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肺叶外离征--支气管断裂的特征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23岁。胸部挤压伤 1h,胸闷,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气管左移,胸廓畸形,胸骨凹陷,胸部前上方大量皮下气肿,反常呼吸运动明显,右胸饱满,叩鼓,心音低,律整,心界左移。血压 50mmHg/20mmHg(1mmHg=0. 133kPa)。CT所见:右胸腔前上部见大量气体影,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段支气管形态不规则,右上叶支气管起始部不连续,右上肺叶体积缩小,远离肺门向侧胸壁移位。中下肺叶体积亦缩小,纵隔明显左移。后部胸腔内大量液体密度影。右侧第 2~6肋软骨不连续,气体大量进入胸壁软组织内形成皮下气肿,胸壁软组织肿胀(图 1)。手术所见:经右胸后外侧切口第…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区分气肿性和非气肿性总气体滞留,来确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中广泛应用的CT表现类型。通过临床数据对气肿性气体滞留进行预测与分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了202例符合条件病人(男159例,女43例,年龄41~85岁,平均70岁)。病人肺功能及CT数据由呼吸科和放射科医师提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时进行非对比增强胸部CT扫描,并定量分析。CT参数设置为:120 k V,200 m As,旋转时间0.5 s,螺距1.1,层厚0.75 mm,重建核b31f和b70f。通过吸气和呼气CT密度阈值差获得气体滞留(CT衰减值-950 HU的百分比面积和CT衰减值-856 HU的百分比面积)并与配准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基于人体测量学和功能数据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并根据CT评估的肺气肿对总气体滞留的相对作用对COPD病人进行分类。结果通过吸气和呼气CT密度阈值差得到的气体滞留与经配准分析得到的气体滞留高度相关(r=0.99)。病人根据CT表现类型分为4组:弥漫性气肿性气体潴留、弥漫性功能性气体潴留、重度混合性和轻度混合性。预测模型包括1 s用力呼气量/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一氧化碳扩散量百分比、体质量指数作为CT肺气肿的回归因子,根据其程度对病人进行分类可以达到81%的总体准确度。结论 CT吸气和呼气密度阈值差能够准确确定由吸气和呼气配准CT扫描得到的气肿性和非气肿性气体滞留的相对作用,且通过肺功能数据和身体质量指数可准确预测适用于临床目的的肺气肿CT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4级肺动脉(PA)管径与肺功能及CT肺容积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曲面重组方法测量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干(A1)、左/右肺动脉(LA2/RA2)、右肺上叶肺动脉(RUA3)、左/右肺下叶肺动脉(LLA3/RLA3)、右肺上叶尖段肺动脉(RUA4)、左肺上叶前段肺动脉(LUA4)、右肺中叶外段肺动脉(RMA4)、左/右肺下叶背段肺动脉(LLA4/RLA4)的管径,评价其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FVC、MEF25、MEF25%及CT肺容积参数[全肺容积(TLV)、肺气肿容积(TEV)、肺气肿指数(EI)]的关系。结果第1级PA管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仅Ⅰ与Ⅱ级、Ⅱ与Ⅲ级存在差异(P=0.009,P=0.002)。第2级PA管径GOLDⅠ与Ⅱ级、Ⅱ与Ⅲ级、Ⅱ与Ⅳ级存在差异(P=0.003;P=0.034,P=0.043;P=0.041)。第3级PA管径GOLDⅠ与Ⅲ、Ⅰ与Ⅳ级存在差异(P=0.004,P=0.024;P=0.009,P=0.003)。第4级PA管径GOLDⅠ与Ⅱ、Ⅰ与Ⅲ、Ⅰ与Ⅳ、Ⅱ与Ⅳ及Ⅲ与Ⅳ级存在差异(P=0.015;P=0.019,P=0.000;P=0.000,P=0.000,P=0.015;P=0.006,P=0.006,P=0.006,P=0.018;P=0.027)。第1~2级PA管径与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第3级PA管径与肺功能指标呈弱负相关性(r=-0.289~-0.486)。第4级PA管径与肺功能指标呈中等正相关性(r=0.378~0.716)。第1~2级PA管径与CT肺容积参数无相关性,第3级部分PA管径与CT肺容积参数呈中等正相关性(r=0.415~0.551),第4级PA除RUA4、LUA4外,其余4级PA管径均与所有CT肺容积参数呈弱至中等负相关性(r=-0.366~-0.717)。结论随着COPD患者PA管径的变细,不同GOLD级别间的差异也越显著。第3级PA管径随着肺功能指标的减小和CT肺容积参数的增高而增宽,而第4级PA管径则变窄。第4级PA管径与肺功能指标及EI的相关性较第3级PA大。FEV1%、FEV1/FVC及TEV、EI与第3~4级PA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血管改变、肺气肿、气道受限三者相关性,在体内证实COPD患者肺血管与肺气肿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数字肺”平台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共计113例。计算吸气相CT图像上肺低衰减区百分比(LAA%),全肺以及各个肺叶肺血管体积百分比(IPV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或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肺气肿的肺血管参数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IPVV%与LAA%和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的相关性。结果 全肺以及各个肺叶IPVV%与LAA%呈显著强负相关(P值均<0.001),最强相关系数r=-0.735,在右肺上叶和左肺上叶相关性最强。全肺以及各个肺叶IPVV%与FEV1%和FEV1/FVC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01),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r=0.441和r=0.498。IPVV%与LAA%的相关性显著强于IPVV%与FEV1%和FEV1/FVC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丘脑的代谢变化特点,了解其与认知障碍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34例CSVD患者和26例志愿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评,通过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两侧丘脑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化合物(Cho)、磷酸肌酸(Cr)的含量进行检测,记录NAA/Cr、Cho/Cr比值.比较2组间两侧丘脑NAA/Cr、Cho/Cr比值的差异,并对CSVD组内两侧丘脑NAA/Cr、Cho/Cr比值与MoCA总评分及各子项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CSVD组MoCA总评分、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记忆、注意力、语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SVD组两侧丘脑NAA/Cr比值较对照组降低(左侧1.57±0.18、1.68±0.17、t=2.46、P=0.02;右侧1.66±0.21、1.78±0.19、t=2.23、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侧丘脑Cho/Cr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③CSVD组内,两侧丘脑NAA/Cr比值与MoCA总评分(左r=0.83,右r=0.79, P<0.05)、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左r=0.65,右r=0.46,P<0.05)、记忆(左r=0.59,右r=0.50, P<0.05)、注意力(左r=0.42,右r=0.52,P<0.05)、语言(左r=0.52,右r=0.41,P<0.05)、抽象(左r=0.47,右r=0.40,P<0.05)、定向力(左r=0.48,右r=0.42,P<0.05)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Cho/Cr比值与MoCA总评分及各子项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SVD患者丘脑存在神经元损伤或功能降低,这种代谢异常可能与患者广泛的认知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为HIE的足月新生儿37例,正常足月新生儿12 例,应用3.0T磁共振仪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序列和DTI序列扫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HIE组与正常组新生儿头颅感兴趣区(ROI)测得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内囊后肢FA值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采用线性分析,计算相关度.结果 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的FA值在HIE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中央白质、丘脑的FA值在HIE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豆状核的F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囊后肢FA值与NBNA评分(12~14 d;26~28 d)呈明显相关性(r=0.96,P<0.05;r=0.87,P<0.05).结论 DTI技术可对早期HIE脑损伤进行评价,并在预后评价方面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及化学显色法分别对47例AL初治患者、8例复发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11例完全缓解(CR)患者、13例难治(NR)患者血清bFGF及TSGF的水平分别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AL初治组及复发组血清bF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水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71,6.18,P<0.001);AL初治组及复发组血清TS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水平,差异非常显著(t=6.847,5.009,P<0.001);CR患者血清bFGF水平及TS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t=1.11,1.482,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NR组化疗前血清bFGF水平明显高于CR组化疗前的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43,P<0.05),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NR组与CR组化疗前血清bFG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t=0.76,P>0.05);ALL与AML患者NR组化疗前血清TSGF水平均高于CR组化疗前的水平,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29,2.13,P<0.01,0.05);血清bFGF水平与TSGF水平呈正相关(r=0.5263,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bFGF及TSGF水平对了解AL的发生、发展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Dynamic studies of forced expiration (FE) indices involved 7 normal males aged 21 to 25 participating in a 5-d experiment with dry immersion (DI). FE spirometry wa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with registration of tracheal noise with the help of a microphone. Indices included acoustic duration of tracheal noise (Ta), forced lung capacity (FLC), FE volume per a second (FEV1), peak expiratory rate (PER) and time to reach (T(PER)) before DI, on DI days 1 and 4, and next day after completion. PER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by 8.4% on DI day-1 and rose by 8.9% on DI day-4, though remaining below pre-DI values.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FLC and FEV1 did not change on the average. There was a noticeable increase of Ta by 17 % after DI which may suggest strengthening of respiratory resistance and invit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 moderate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stated between TA and the Gensler index (r = -0.63), whereas correlation with the other spirometric indices was weak or absent.  相似文献   

15.
MR成像下精囊分泌功能与性功能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精囊MR的成像规律,探讨精囊的分泌功能与性功能的关系。方法:将52例性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A和观察组B,并设立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精囊MR成像,测量精囊的宽度,观察组A、B与对照组之间精囊状况分布,并对其进行IIEF-5和IIEF-11、12问题评分,然后通过统计学处理,研究精囊的分泌功能与IIEF-5和IIEF-11、12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精囊状况分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精囊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之间精囊宽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A与对照组之间IIEF-11、12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B与对照组之间IIEF-11、12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A与对照组之间IIEF-5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B与对照组之间IIEF-5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A精囊宽度与IIEF-5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P<0.01),观察组B精囊宽度与IIEF-5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3,P<0.05),对照组精囊宽度与IIEF-5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5)。结论:精囊的分泌功能与性功能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提示可通过改善精囊的分泌功能提高性功能。  相似文献   

16.
肺癌肿瘤血管生成CT及MR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敏鸣  周华  邹煜 《放射学实践》2005,20(4):286-290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CT、MR灌注成像方法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对84 例肺癌分别进行动态增强CT和MR扫描,计算分析各动态增强CT、MRI参数及肿块增强特点,并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MV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CT、MR灌注影像可更直观的显示肺癌增强特点。动态增强CT各参数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r=0.758,P<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0.298,P>0.05);动态增强MRI各参数SS、PH、E1、E2、E4 与肺癌MVD呈正相关,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r=0.874,P<0.01)。结论:CT、MRI灌注成像技术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肺癌血供信息,有望成为评估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MSCT)在气道重组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改变电流(20、50、100和150 mA)和管电压(100和80 kV),对6只小型实验用猪进行6个序列的胸部CT扫描,并采用最小密度投影(Min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支气管内镜(VB)等后处理技术对气道进行图像重组并评价图像质量,在MinIP和SSD重组图像上测量0~3级支气管管径并与在解剖标本上测量的0~3级支气管管径进行比较.结果:各序列重组图像上0~2级支气管管径测量值与解剖标本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0和50 mA组3级支气管管径测量值与解剖标本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100 mA、150 mA、100 kV和80 kV组图像上3级支气管管径测量值与解剖标本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MSCT气道重组图像能满足诊断需要,适用于诊断儿童气道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衰患者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t C)和肌酐的相关性。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正常人(对照组)和血液透析、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肾移植患者的血清Cyst C、血肌酐(Scr)、BUN、白蛋白和血糖。统计分析各组Cyst C和Scr的相关性。结果肾移植组血清Cyst C和Scr有高度相关性(P<0.001,r=0.86),CAPD组相关性较弱(P<0.05,r=0.56),而血透组和对照组两者无相关性。结论血清Cyst C水平变化可作为优于肌酐清除率的实验室诊断慢性肾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9.
美克尔憩室核素显像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99mTc-高锝酸盐(99cmTcO4^-)异位胃黏膜显像特点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观察MD异位胃黏膜患者,行99cmTcO4^-显像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核素扫描特征与临床特征,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MD异位胃黏膜患者消化道出血临床严重程度与病检中憩室合并溃疡、出血率密切相关(rp=0.68,P〈0.01),与核素扫描中异位胃黏膜最大直径显像时间明显负相关(rp=-0.57,P〈O.05),与核素扫描中异位胃黏膜显像的最大直径无明显相关(rp=0.32,P〉0.05)。结论:99cmTcO4^-显像诊断MD异位胃黏膜的敏感性高、阳性预测值强。憩室黏膜溃疡、出血可能是导致MD异位胃黏膜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治疗的7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21~42岁;平均(32.15±7.22)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给予改良大骨瓣减压术,n=37)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n=38),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治疗良好率为2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植物生存、重中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GOS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OS为(12.16±2.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3±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较好的治疗疗效,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