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总结蔡宛如教授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方法]分析蔡宛如教授在治疗稳定期COPD的辨证要点及用药特点,总结蔡教授的临证思路,并例举典型案例,阐述蔡教授治疗稳定期COPD的临证经验。[结果]对于稳定期COPD,蔡宛如教授临证时强调扶正益气,脏腑同治,活血通络,治疗始终抓住"气虚"和"痰瘀"为病,组方灵活,同时中西合参,并且运用"治未病"理论预防本病急性加重,用药配伍严谨,临床疗效颇佳。[结论]蔡宛如教授对稳定期COPD的病理病机有深入研究,对指导临床有实用价值,值得传承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蔡宛如教授"脏腑同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方法]分析蔡宛如教授对脏腑同治理论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阐述其独到的临证思维及用药经验,并附经典案例以验证。[结果]蔡宛如教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五脏六腑受累均可致肺系疾病发生,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病因病机错杂,常非肺系一脉所为病,更需有五脏六腑相为病的整体观念。脏腑同治法主要体现在肺胃同治、肺与大肠同治、肺与三焦同治,如治上焦咳嗽,不单治肺,而应治在心肺;治疗缓解期患者,不可一味过补,还应清泄余邪。认为"治气"与"治痰饮"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两个关键点等,并将此验之以临床。所述医案从肺、心、肾、大肠等脏腑论治,气血水饮同治,获得佳效。[结论]蔡宛如教授"脏腑同治"理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实用价值,值得继承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俞景茂教授的儿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对俞景茂教授著作、论文的研究,跟师学习,聆听教诲,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及临证思路、辨证规律的探究,总结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结果]俞景茂教授拥有7个方面的独特学术思想:重基础,致力《小儿药证直诀》研究;集百家,重视中医儿科各家学说研究;诊儿病,强调病机学说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治未病,提倡先证而治是辨证论治的充实和发展;汇中西,注重取长补短推动学术发展;深研究,提出多元多靶点治疗抗小儿哮喘复发;顺时代,主张养血疏风乃治疗小儿过敏性疾病之策等。[结论]俞景茂教授在中医儿科理论研究及临床疾病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值得传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姚新苗教授的骨伤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对姚新苗教授著作、论文的研究,聆听教诲,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及临证思路、辨证规律的探究,总结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结果]姚新苗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中体现在七个方面:注重理论探讨,强调中医思辨能力;重视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升科学理念;科学与经验相结合,求因论治;以针刀技术、中药为核心,强调中医综合治疗;练功导引治未病--古今相融、中西交融;树立中医骨伤疾病的筋骨平衡观;继承与发扬,积极创新等。[结论]姚教授在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治上理论功底深厚,临证经验丰富,学术颇有创新,已形成了相对缜密的诊疗思维,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值得传承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浙江省国医名师蔡宛如教授治疗慢阻肺气道(下同)粘液高分泌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方法]通过临床随诊抄方,并查阅相关文献,列举典型病案,总结蔡师治疗慢阻肺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辨证思维及遣方用药规律。[结果]蔡宛如教授认为痰瘀阻肺是慢阻肺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致病核心,并根据患者的不同分期,急性加重期重在祛痰,主张祛风止痉、清热化痰、活血行气;缓解期治在补虚,主张益气健脾、滋阴润肺、温补肾阳,对抑制慢阻肺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具有很好的疗效。[结论]蔡宛如教授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预治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其治疗慢阻肺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经验值得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国家级名中医蔡宛如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方法]跟师待诊,收集病案,临证分析并学习蔡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辨证思维及遣方用药。【结果】蔡宛如教授根据支气管哮喘不同分期,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发作期清肺化痰平喘,缓解期健脾补肺益气,巩固期提倡冬病夏治;清肺理气贯穿始终,不拘泥古方,善用药对,临床用药简洁有效。[结论]蔡宛如教授长期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对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蔡宛如教授从脏腑之气出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方法] 通过门诊跟师学习,整理蔡宛如教授相关医案,从脏腑气机理论、处方用药等方面分析总结蔡宛如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两例。[结果] 蔡宛如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咳、喘”是由于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引起,而“痰”随气病而生。本病多累及肺脾肾等脏。针对慢阻肺患者的“咳、痰、喘”,需从整体出发,调畅气机,使“脏腑之气”升降恢复正常。蔡宛如教授运用肝肺同治、健脾和胃、扶正益气等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所附医案一属肺虚痰热证,一属气阴两虚证,运用补气、降气等法调节脏腑之气,均获验效。[结论] 蔡宛如教授从“脏腑之气”分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颇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总结施维群教授辨治黄疸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跟随施维群教授临证抄方,整理相关病例资料,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阐述和总结施维群教授治疗黄疸病证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以验案举隅。[结果]施维群教授辨治黄疸思维独特,注重疾病本身的致病因素,辨证从脏腑、气血入手,认为黄疸病邪主要在于湿、瘀、热、火、虚,病位涉及肝、胆、脾、肾等脏腑。提出"治湿、治血、扶正"三大治则,以疏导湿热、运脾化浊,消瘀通络、疏肝清热,调治心脾、温补肾阳为主要治疗方法,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所举医案,予以佐证。[结论]施老师治疗黄疸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独到,其治法变通,用药灵活,在实践中行之有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值得深入学习与认真体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沈元良教授传承绍派伤寒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特点。[方法]通过学习沈元良教授的相关著述和跟师临诊,介绍沈元良教授在传承绍派伤寒学术思想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及临证经验和用药思路,并举验案1则加以分析。[结果]沈元良教授传承了绍派伤寒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特色经验,临证重望诊和腹诊,治外感邪去正自安,疗内伤重视调脾肾,用药轻灵通补,瘥后注重调护。所举案例经调治后病情完全康复。[结论]沈元良教授学术思想富有特色,临床诊治疾病特点鲜明,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施维群教授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查阅施维群教授关于肝硬化方面的论文、课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门诊跟诊抄方,收集、整理相关典型医案,探究其临证的思路、辨证规律,处方用药,总结并归纳其应用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举隅。[结果]施维群教授认为肝硬化的病机要点是瘀血阻络,治疗时以化瘀法为主,但在进行个体论治时,需结合气、血、阴、阳的偏颇,分别采用行气化瘀、益气化瘀、养血化瘀、温阳化瘀、滋阴化瘀的辨证论治方法;方路上多选用柴胡疏肝散、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二至丸、血府逐瘀汤等经典方剂加减化裁,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举医案,疗效颇佳。[结论]施维群教授治疗肝硬化临床经验颇丰,融汇古今,善用活血药物,用药精当,形成严密的诊疗思路,其学术经验值得传承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程志清教授治疗冠心病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随程志清教授临诊和学习程志清教授的医案,从"疏肝解郁"和"通阳宣痹"两个层面探讨程志清教授临床诊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特点,并通过案例具体说明。[结果]程师认为肝气郁滞和胸阳痹阻是冠心病的重要中医病机,临证强调"治心必调肝,肝气通则心气和"及"祛瘀化痰之时,不忘疏通胸阳之本",通过匠心独运的遣方用药方法,获得了良好疗效。所举案例,验证了程师的临证经验。[结论]程志清教授通过疏肝气和通胸阳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陈华教授传承浙派中医儿科学术特色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临证,研究浙派儿科学术特点,从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等方面阐释陈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经验及方药特色,并通过临床验案加以佐证。[结果]陈师诊疗小儿肺系疾病的经验可概括为融通中西,谨守病机;四望一听,尤重望诊;分期论治,善用和清;用药轻灵,顾护脾胃。所列案例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典型案例,急性感染期解表清里,迁延反复期益气养阴,缓解恢复期补肺健脾,疗效显著。[结论]陈师小儿肺系疾病的诊治经验,不仅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更是对浙派中医儿科学术特色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整理归纳陈意教授的学术思想。[方法]根据陈意教授的临证经验,结合临床验案,以经典医籍作释,总结陈意教授的学术思想。[结果]陈意教授的治疗思想可归纳为临诊贵辨证、遣方喜调气、神治重情志、八法以和统、湿病忌滋腻、湿热宜苦温等六个方面。[结论]陈意教授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范炳华教授诊治骶髂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范炳华教授临证和对验案的学习,总结范炳华教授临床诊治骶髂关节紊乱症的临证经验,并附典型验案,从中体会范炳华教授临证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的细节和方法。[结果]范炳华教授基于"症因相关"理论,奉行"有症必有因,症因要相关,治因为先"的学术思想,临证注重从临床症状出发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通过运用专科检查方法探寻与症状具有相关性的内在病因,辨证性排除相似病症,并针对病因作出精准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范炳华教授"临证三原则"学术思想对临床诊疗骶髂关节紊乱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临床实用性强,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鲁贤昌教授中西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方法]跟随老师临诊学习,搜集鲁贤昌教授的临床医案,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理解及诊治特点和用药规律等角度,总结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一则。[结果]鲁贤昌教授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正气虚衰,筋骨肌腠空虚,外加风寒湿邪侵犯机体,阻滞经络,气机运行不畅,久之形成痹证。治疗时衷中参西,证病结合,主要从温阳通痹、护脾胃等角度遣方用药,处方善用精当药对,同时重视西药及外治联合,临床效果明显。所举医案,充分应证了其上述学术经验。[结论]鲁贤昌教授中西结合、内外兼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特色鲜明,疗效确定,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值得深入学习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金实教授对于白塞氏病的中医治疗临床经验。[方法]分析金师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从辨证论治、经验用药等方面总结老师治疗白塞氏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举验案佐证。[结果]金师认为素体虚弱是白塞氏病发生的内在基础,而外感湿热之邪是本病发生及发展的外在条件,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是"湿、热、毒、瘀、虚"。金师注重辨证,从络论治,标本兼顾,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养阴清热、健脾补肾等方法治疗该病,临床应用每收良效。所举医案,具体展示了上述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结论]金实教授"湿、热、毒、瘀、虚"辨治白塞氏病,临证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其学术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江苏省孟河医派传人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申教授临诊,从病因病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面总结其治疗慢性咳嗽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举隅。[结果]申春悌教授认为,慢性咳嗽的基本病因病机离不开"风"、"痰"、"阴虚"。临证注重疏风宣肺、化痰及养阴润肺,强调"辨证"需与"辨病"相结合,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咳嗽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值得传承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谢晶日教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方法]从疾病归属、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证加减、病后调护等方面论述谢晶日教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总结其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并举典型病案一则佐证。[结果]谢晶日教授认为脾虚是本病的病机之本,湿热是发病的关键因素,而肝与肺、脾、大肠密切相关,能够调畅情志,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故在治疗时除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为基本大法外,还应重视从肝论治,兼以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之法,同时注重病后调护,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谢晶日教授辨证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率,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杨骏教授关于灸法与临证经验。[方法]通过对杨骏教授著作、论文的研究,聆听教诲,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及临证思路、辨证规律的探究,总结其灸法的临证经验。[结果]在临床上,杨骏教授重视灸法理论和实践,认为灸法的作用机理在于平衡人体阴阳,并认为热症贵灸。在灸法临证经验上,杨师根据辨病与辨证的结合,选用相应的艾灸方法,如压灸、隔姜灸等,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所举的案例也效果满意。[结论]杨师灸法理论功底深厚,临证经验丰富,值得传承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通过跟师临床学习、收集分析米子良教授临床治疗水肿病医案、阅读反映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医学论著等方式和方法 ,归纳总结米子良教授从脾胃方面辨证论治水肿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使其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