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慢性病主要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脑卒中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可预防、可控制的疾病,病因复杂,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的共同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调查结果显示,因慢性病引起的死亡数每年  相似文献   

2.
魏余琴  王晓玉  凌莉 《疾病监测》2020,35(9):831-835
目的分析2015 — 2019年四川省雅安市4类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其变化趋势,为政府制订慢性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方法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导出的死亡个案,人口资料来源于公安系统数据,标化人口采用四川省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算2015 — 2019年雅安市主要慢性病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早死概率,分析其变化趋势。 趋势变化采用曲线估计指数分布回归模型进行判别。结果2015 — 2019年雅安市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由496.35/10万上升到535.30/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1.91%,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标化死亡率由372.48/10万上升到393.87/10万,APC为1.41%,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3)。 2015 — 2019年雅安市4类主要慢性病的过早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22.38%,早死概率从14.92%下降至14.58%,APC为?0.57%,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结论2015 — 2019年雅安市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逐年上升,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缓慢下降,但防控形势仍严峻。 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是导致居民过早死亡的主要慢性病,应优先对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3.
垂体腺瘤是颅底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10%,治疗垂体腺瘤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治疗,其中以经蝶切除垂体瘤最为常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和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不仅关心疾病能否治愈,生存期有多长,而且关心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从老年人生活方式谈社区卫生服务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老年人社区服务对策,以广州市诗书街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是1027名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嗜烟者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吸烟习惯者;嗜酒者易患消化系统疾病。结果还显示老年人对吸烟,饮酒的危害性尚无深刻的认识,患慢性病者较注重健身运动,闲暇虎多的老人对个人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越好。  相似文献   

5.
2007年福建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2007年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结果分析,了解福建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掌握其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死因监测报告质量原因。方法利用2007年全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通过网络直报并经审核及有根本死因编码的死亡个案,应用SPSS 12.0版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指标分析。结果慢性病是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最主要原因;死因顺位中排第一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2577例,占全死因的22.46%,其次是肿瘤死亡2563例(占22.33%)和运输交通事故2029例。2007年死亡病例报告总数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乡(镇)卫生院报告的死亡数占总的报告死亡数仅为2.65%;审核及时率明显低于2006年(下降19.70%);编码错误率与2006年相比上升了21.29%。结论慢性病是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主要构成,其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运输交通事故是导致居民死亡排前3位的根本死因。医疗机构死因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根本死因编码质量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各级医疗机构报告单位应加强相关专业技术的培训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2003-2007年浙江省温州市居民死亡趋势及死亡负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浙江省温州市居民死亡水平、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负担变化趋势。方法按照ICD-10编码对温州市居民2003-2007年死亡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计算出生率、死亡率、死因构成、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用Death Reg_2002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温州市2003-2007年出生率、婴儿死亡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各为896.69/10万、510.06/10万、538.66/10万、424.27/10万。主要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伤害和中毒,前5位死因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78.41%。潜在寿命损失前8位分别为恶性肿瘤、伤害和中毒、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先天畸形、源于围生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平均减寿率分别为1.26%、0.94%、0.23%、0.21%、0.17%、0.13%、0.08%、0.08%。结论慢性病和伤害为温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加强肿瘤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8例老年慢性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从心理、生理、社会领域及综合感受分析病人对生活的主观评价.[结果]健康教育能帮助病人调适心理、减轻痛苦、控制疾病、减轻残障.[结论]对老年慢性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可维护和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人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患病状况的相互关系。方法 便利抽样选择2013年3-10月福州地区15个军休所年龄≥75岁的老年人1084例为调查对象,对其生活方式及慢性病患病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084例老年人中生活方式评价为良者共646例,中者345例,差者93例;患病率高的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常见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在生活方式评价等级不同的老年人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对其慢性疾病患病状况有较大影响。应普及健康生活教育,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注意慢性病的防治宣传,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病是指非传染性、由多种因素长期积累所致疾病的总称,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导致部分患者需要依赖他人的照顾[1]。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法规的影响,家属成为患者最主要的非正式照顾者。家属的参与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医疗护理资源的不足,但也让家庭照顾者承担了沉重的照顾负担[2]。在国内外研究中[3-4],患者的家人、亲戚和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服务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影响与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8年1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160例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社区慢性病管理方法,观察组采取社区护理服务方法,对比两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经过不同方式的慢性病护理管理后,观察组对疾病成因、诱发因素等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生活质量(PULSES)与独立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达到97.50%,对照组仅为82.25%,组间各数据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开展社区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质量,加大慢性病知识普及力度,改善生活质量与生活能力,是一种患者满意认可的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20年青海省调查地区居民死亡特征,掌握死亡原因及死因顺位,为制定相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等指标,对2020年青海省死因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青海省居民总死亡率为613.60/10万(标化率813.94/10万);城市死亡率为607.79/10万(标化率722.26/10万);农村死亡率为647.95/10万(标化率844.03/10万);牧区死亡率为580.08/10万(标化率854.70/10万);牧区死亡率最高,其次是农村,城市最低。 居民前6位的死因分别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占报告死亡数的87.09%;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死因的83.66%;主要慢性病PYLL占总PYLL的48.25%。 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9.87%,城市为15.74%、农村为21.12%、牧区为21.02%。 居民期望寿命为73.97岁,男性71.90岁、女性76.27岁。  结论   4类慢性病已成为青海城市、农村和牧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降低慢性病过早死亡和PYLL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主要目标,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慢性病轨迹模式的干预对院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出院的COPD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行基于慢性病轨迹模式的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肺功能、自我管理能力、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和FVC)、自我管理能力总评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慢性病轨迹模式的干预应用于院外COPD患者可改善肺功能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温对石家庄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将监测日按最高气温分为"热日"(≥34 ℃)和"非热日"(<34 ℃);每个热日的死亡数与该年平均每个非热日的死亡数的差值称为"热日多出死亡数"或"热有关死亡数",分析该市2009~2011年夏季(6~8月)日最高气温对该市人口死亡的影响.结果 石家庄夏季最高气温多出现在7、8月份,可达41.7 ℃.该市夏季最高气温在34 ℃以上时,随温度的升高死亡数显著增加;"热日"与"非热日"死亡数之比为1.17,60岁以上老年人以及男、女死亡数均在7月15日~8月15日出现死亡高峰.结论 石家庄市的高温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病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下谈谈糖尿病一些常用护理。  相似文献   

15.
美国慢性疾病委员会指出,慢性病是一组具有永久性病变,会造成残障、具有不可逆的病理变化、需要特殊的康复和长时间的治疗和护理的疾病[1]。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高血压、冠心  相似文献   

16.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部门2012年8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率的85%。慢性病是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的病因复杂、病程长、危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多脏器损伤的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2013—2017年上海市每日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短期暴露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定量评估PM2.5浓度超标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数。   方法  收集上海市气象、大气污染和户籍居民死亡数据,采用差分整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分析每日PM2.5浓度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的变化趋势,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导致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风险,估算因PM2.5浓度超标导致的人群超额死亡数。   结果  2013—2017年上海市大气PM2.5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有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季节性变动特征,历年浓度中位数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每日浓度限值标准(25 μg/m3)。 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与大气PM2.5浓度在长期性、季节性时间尺度均正相关。 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当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增加0.36%(95% CI: 0.10%~0.63%)。 2013—2017年上海市大气PM2.5浓度超标(WHO推荐标准)天数为1 382 d(75.68%),PM2.5浓度超标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数为611例(占呼吸系统疾病总死亡的1.09%),超额死亡数逐年下降。   结论  2013—2017年上海市大气PM2.5浓度及其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均表现出总体下降趋势,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产生较好的健康收益。 研究期间上海市每日大气PM2.5浓度超标比例较高,需进一步加强人群健康防护和疾病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病患儿家属的感受是否存在差异,旨在为儿童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制定社会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中文版患儿家属感受量表在山东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163名慢性病患儿家属中使用。结果3个因子的得分因患儿所患疾病的类型不同差异明显,1个因子的得分因患儿家属的年龄不同差异明显。慢性病患儿家属的性别、学历、职业以及与患儿之间的关系4个因子得分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慢性病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的感受与患儿所患疾病的类型和家属的年龄密切相关,与家属与患儿的关系、性别、学历及其职业关系不密切。此结果为医护人员对慢性病患儿家庭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感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农村慢性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及生活方式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对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下辖村庄的35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352例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自我感知总分为(42.33±6.93)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和患慢性病数是影响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感知的主要因素(P<0.01)。结论我国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感知状况亟待改善,尤其对于病程短及患慢性病数量多的患者,建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及生活方式的指导,以减轻患者对疾病的负性认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慢性病患者也日趋增多。目前,有些城市开设了老人院,但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大多数慢性病老人仍需住在家中。因此,家属仍是主要的护理者。如何加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护理与指导,是今后我国开展社区护理与家庭护理应考虑的重要课题。作者对我市某社区90例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疾病状况与家庭护理情况调查,旨在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护理需求,确定需要的护理项目,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为护理人员走向社会、走进家庭,开展家庭护理与指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