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建立含毒性成分口服中成药骨科领域合理应用的干预体系,提高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系统性分析中成药品种,明确含毒性成分口服中成药品种、功能归类、所含毒性成分及配伍禁忌品种,建立临床应用合理性评价标准与干预体系,对干预前、后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干预后,开具含毒性成分口服中成药的处方比例由50.67%下降至33.60%,这些处方中,合理处方比由61.27%增至83.92%,不合理的由12.40%降至1.21%,其中,超适应证范围用药、不合理联用及3种及以上口服药合开等不合理现象,分别由96、1433和558例减少至39、70和33例。结论:所建立的干预体系对于推进含毒性成分口服中成药骨科领域的合理应用,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含毒性成分口服中成药骨科领域合理应用的干预体系,提高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系统性分析中成药品种,明确含毒性成分口服中成药品种、功能归类、所含毒性成分及配伍禁忌品种,建立临床应用合理性评价标准与干预体系,对干预前、后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干预后,开具含毒性成分口服中成药的处方比例由50.67%下降至33.60%,这些处方中,合理处方比由61.27%增至83.92%,不合理的由12.40%降至1.21%,其中,超适应证范围用药、不合理联用及3种及以上口服药合开等不合理现象,分别由96、1433和558例减少至39、70和33例。结论:所建立的干预体系对于推进含毒性成分口服中成药骨科领域的合理应用,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使用PDCA循环法构建含毒性成分中成药的合理用药管理模式,提高该类中成药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PDCA循环法,回顾性分析2021至2022年我院含毒性成分中成药不合理用药中涉及的人员、信息、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再根据其主要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对比管理模式实施前后含毒性成分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处方比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后,处方不合理率由10.25%降低至2.99%(P <0.01),适应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重复用药、配伍禁忌等不合理问题均得到有效控制(P <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 <0.05)。结论 基于PDCA循环法的含毒性成分中成药的合理用药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含毒性成分中成药的不合理处方比例,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药90%(DU 90%)国际指标在儿童患者骨科中成药药物利用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儿童骨科临床医疗实践中药物利用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对《处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某院2007年和2009年10月门诊儿童患者的中成药处方资料684例和1 160例,根据WHO合理用药指标限定日剂量(DDD)和门诊用药频度(DDDs)对骨科中成药的用药频度进行排序,分别以日用药金额(DDC),基本药物的使用,含毒性成分骨科中成药的使用和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值为评价指标,统计分析占全部药品消耗量90%部分(DU90%部分)中儿童患者骨科中成药的药物利用情况。结果:通过采取全员培训和制定合理用药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干预措施,DU90%部分中中成药使用基本合理,2007年10月与2009年同期相比,品种数分别为12种和11种,DDDs所占比例分别为46.15%和55.00%,日用药金额所占比例由42.18%降至33.77%;基本药物的DDDs所占比例由2.63%升至10.43%,基本药物的DDC所占比例由3.49%升至26.50%;含毒性成分骨科中成药的DDDs所占比例由47.94%降至32.8...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某儿童医院含毒性饮片中成药临床应用情况,评估该类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该院2021年3月31日门急诊中成药处方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口服类含毒性饮片中成药诊断与用药相符率为98.2%;1例用药记录无临床诊断,1例联合用药不适宜;单次剂量及用药频次同时正确率为24.6%;外用类含毒性饮片中成药诊断与用药相符率为96.4%;1例联合用药无诊断,4例联合用药不适宜,3例日用量偏大,2例选择药物不适宜。结论:该院含毒性饮片中成药诊断与用药相符率>95%,口服类含毒性饮片中成药使用较为保守,日总量偏小,可能导致药品有效性降低;外用类含毒性饮片中成药有超药品说明书使用现象,日总量偏大;联合用药较为普遍,也有两种含毒性饮片中成药联用现象,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医务人员及患儿家属对含毒性药材骨科中成药的认知和实践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含毒性药材骨科中成药的儿童安全用药问题进行调研及宣传教育,并对宣传教育前后的认知和实践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宣传教育,不同人群对含毒性药材骨科中成药用药安全的认知和实践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应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含毒性药材骨科中成药在儿童骨科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关系儿童用药安全的医师、药师、患儿及其家属等各个群体的认知和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分析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含毒性中药的成药,为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每月15日门诊开具的中成药处方,对处方中含毒性中药的成药处方及其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调查的8 758张中药处方中,涉及含毒性中药的成药处方3 165张,105个品种,45种毒性中药饮片。其中不合理处方774张,处方合理率为91.16%。结论:含毒性中药的成药在该院临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8.
张湛 《北方药学》2014,(5):147-147
目的:分析我院中成药配伍使用情况,促进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12月3758张中成药处方,对其配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配伍禁忌情况出现较少(3.08%),含毒性成分中成药重复使用情况较多(9.68%)。结论:中成药配伍使用存在一定问题,临床应避免重复用药,减少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师干预对中成药重复使用的效果,促进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12月使用中成药的患者299例为对照组,2019年1—6月使用中成药的患者301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处方点评,干预组通过完善中成药重复用药点评细则、规范培训点评中药师、加大临床监测力度和中成药合理用药宣教等药学干预手段进行点评,对比干预前后中成药重复使用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我院中成药重复使用率由干预前46.15%(138/299)下降至13.95%(42/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本院中成药重复使用排名前10位的组合中,9组的重复使用率在药师干预后明显下降,仅参芪扶正注射液和复方黄芪益气口服液组合的重复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34%(4/299)上升至3.99%(12/301)。结论:药师干预有效降低我院中成药的重复使用率,促进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但仍存在重复用药情况,还需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含毒性饮片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至202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含毒性饮片中成药,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将毒性饮片分为“小毒”“有毒”“大毒”三类,统计含毒性饮片中成药品种数、功效、销售金额、使用量等。抽取2020年9月销售金额排序居前5位的含毒性饮片中成药处方2 111张和住院医嘱299张,临床药师点评处方合理性。结果 2019年至2021年,含毒性饮片中成药品种数分别有60种、57种、51种,总品种数62种,按临床功效分为化痰、止咳、平喘剂,抗肿瘤药,祛瘀剂等12类,含小毒、有毒、大毒中药饮片分别有27种、42种、8种;含毒性饮片的中成药品种数占中成药总品种数的比例为27.18%,销售金额占中成药总销售金额的比例逐年下降。艾迪注射液、宣肺止嗽合剂、罗浮山风湿膏药的不合理处方/医嘱比例居前3位,分别为18.82%,16.86%,10.37%,主要表现为用法用量不当、适应证不适宜和重复用药。结论 对于含毒性饮片中成药应辨证用药,合理配伍,严格控制剂量,临床药师前置审方可提高处方合理性,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考察药师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药师的干预,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费用占全部药费比例、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均明显降低,但院内感染率无明显变化。结论:药师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能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探讨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病历各500份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手术日初次用药的比例从干预前的2.24%提高到干预后的33.74%;术后用药时间延长问题没有改善;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有待规范;氟喹诺酮类药的应用在干预后明显减少;干预后,联合用药比例明显下降。结论:干预措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效性待提高,应进一步改进措施、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3.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典型药历的调研与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调研与干预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分别调查我院2004年8月-2006年8月建立的典型药历50份和2006年9月-2008年9月建立的典型药历50份(简称干预前和干预后),比较其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指标变化,检验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我院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发生人/次显著降低。结论:合理的干预措施使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全面提升是可行的,体现了我院抗菌药物调研与干预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is study tested a CD-ROM intervention with and without a parent involvement component to reduce risk of alcohol use among an urban sample of early adolescents. METHOD: Youths (N = 514, mean age 11.5 years at recruitment) were assigned randomly by community site to receive the CD-ROM intervention, the CD-ROM plus parent intervention, or no intervention. All youths completed pretest, posttest and three annual follow-up measurements. After pretesting, youths and parents received their respective interventions. RESULTS: Main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 and for measurement occasion as well as interaction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 by measurement occasion were seen for substance use and related outcomes. Over time, youths in all 3 groups reported increased use of alcohol, tobacco and marijuana; youths who received the interventions reported smaller increases than control youths. At 3-year follow-up, alcohol use was lower for CD-ROM plus parent intervention youths than for CD-ROM only youths, who, in turn, reported less use than controls. Cigarette use was lower for youths in either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posttest and at 1-, 2- and 3-year follow-ups. Marijuana use was lower for youths in either intervention than for controls at 1-, 2- and 3-year follow-ups. Youths in both intervention groups outperformed control youths at posttest and at 1- and 3-year follow-ups on levels of negative and peer influence toward substance use. Finally, at the 3-year follow-up, youths in the CD-ROM plus parent intervention group reported more family involvement in their alcohol use prevention efforts than did youths in the CD-ROM group, who, in turn, reported more positive levels of family involvement than youth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Study findings modestly support the CD-ROM intervention with and without the parent intervention to reduce alcohol use risks among urban early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医院住院患者医嘱点评工作的实施效果,分析行政干预对改善不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9月间住院病例医嘱377份,统计医嘱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同时根据对点评结果干预与否将其分为行政干预前189份和行政干预后188份,比较和分析不合理医嘱产生的原因。结果:377份医嘱中,干预前不合理用药医嘱67份(占35.45%),干预后不合理用药医嘱45份(占23.94%);不合理用药类型前3位分别为超说明书用药、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用药频次不合理;干预后不合理率显著低于干预前(23.94%vs 35.45%,P<0.05)。结论:医嘱中超说明书用药、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是医院住院患者医嘱用药不合理的主要类型,医嘱点评与行政干预措施相结合有助于降低住院患者医嘱用药的不合理率,确保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张楠  夏文斌  杨悦 《中国药房》2012,(2):117-120
目的:探讨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模式对促进喹诺酮类药临床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运用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模式,组建专家小组指导建立评估标准,制定药师发药前处方审核规范,综合制定医师合理用药干预策略,并抽取我院门诊2010年1月(干预前)和2011年1月(干预后)全部喹诺酮类药处方,分别为2029张及1961张,进行合理性评估及干预前、后对照研究。结果:干预后我院门诊喹诺酮类药应用率降低,非适应证用药由干预前的9.46%降至干预后的3.93%(P<0.01),禁忌证用药由干预前的0.34%降至0(P<0.01),用法用量不适宜由干预前的6.31%降至2.04%(P<0.01),联合用药不适宜由干预前的12.17%降至6.68%(P<0.01)。结论: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模式对于促进我院喹诺酮类药临床合理应用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综合干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建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网络监测平台,组织专家组,综合制定各科干预抗菌药物使用措施,并从住院总病历中,随机抽取干预前407例和干预后557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病原菌送检率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的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儿科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干预效果,以进一步促进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的合理使用。 方法:收集医院信息系统中 2011 年 9 月至 2012 年 12 月(临床药师干预前)以及 2013 年 7 月至 2015 年 12 月(临床药师干预后) 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的住院病例相关信息,比较干预前后该药使用情况的变化。 结果:儿科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的不合理 使用主要表现为属通报废止适应证不适宜、用药途径不当、配伍用药不当;经临床药师的合理干预后,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在属 通报废止适应证用药、配伍不合理方面与干预前比较明显改善。 结论:临床药师对儿科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临床不合理应用的 干预有效,但仍需持续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药学服务对人血白蛋白合理使用的干预效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制定本院的人血白蛋白使用标准,配合严格的人血白蛋白审批制度进行综合干预。回顾性调查干预前2014年6年1月—8月31日及干预后2015年6月1月—8月31日所有使用人血白蛋白的住院患者病例,统计分析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情况,并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人血白蛋白的同期使用人数、使用天数、使用量以及白蛋白占药品总费用比均有明显的下降,且个人使用总量区间分布、适应证均趋于合理,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使用率明显提高。结论:药学干预对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使用产生显著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秦悦  吴洁  李野 《中国药房》2007,18(2):81-84
目的:探讨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实时、有效干预的方法。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分析不合理用药的临床表现、危害及产生原因,以处方统计分析的滞后性为切入点,总结其干预方法。结果与结论:产生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复杂多样,应综合各种方法加以治理。进行处方分析可发现不合理用药的特点与具体表现,但对其进行干预较滞后,必须实时干预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