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芎芷石膏汤的镇痛作用及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血浆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和大鼠分为空白、模型、实验药物3个剂量和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0.2 g·kg-1),以芎芷石膏汤低、中、高剂量(小鼠:6,12,24 g·kg-1·d-1;大鼠:3,6,12 g·kg-1·d-1)灌胃给药干预7 d。福尔马林实验末次给药后30 min后小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浓度为2.5%的福尔马林20μL(正常对照组除外)记录小鼠给福尔马林后第Ⅰ时相(0~5 min)和第Ⅱ时相(10~60 min)内小鼠舔右后足的累计时间。热板法于末次给药后15,30,60,90,120 min,在热盘痛觉测试仪(55±0.5)℃上记录每只小鼠首次舔后足或跳跃时间(s)。硝酸甘油所致大鼠偏头痛实验,末次给药后30 min,除空白对照组大鼠以相应剂量95%乙醇sc外,其余各受试组均sc硝酸甘油注射剂10 mg·kg-1,复制偏头痛模型。分光光度法和放免法测大鼠血浆NO,NOS和CGRP含量,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脑组织中5-HT,5-HIA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福尔马林实验模型组小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后,第Ⅰ时相舔足时间,第Ⅱ时相舔足时间均明显增多。在注射硝酸甘油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30 min内大鼠前肢挠头次数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大鼠血浆中的NO,NOS,CGRP明显升高(P<0.01),5-HT明显下降(P<0.05)。芎芷石膏汤能有效抑制福尔马林致小鼠疼痛反应,明显减少小鼠I时相舔足时间和Ⅱ时相舔足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并对热板致痛小鼠的物理疼痛镇痛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组大鼠血浆NO,NOS,CGRP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而脑中5-HT,5-HIAA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经不同剂量芎芷石膏汤灌胃后大鼠血浆NO,NOS,CGRP增加受到抑制,同时脑中5-HT向5-HIAA的代谢减少,5-HT的量增加,尤以中、高剂量组明显(P<0.05,P<0.01)。结论:芎芷石膏汤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可能通过降低血浆中NO,NOS,CGRP含量和升高脑中5-HT含量,发挥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芎麻汤不同提取物对小鼠偏头痛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芎麻汤不同提取物治疗偏头痛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皮下注射1 mg.kg-1利血平致小鼠偏头痛模型、醋酸致小鼠扭体模型,昆明小鼠随机分为阿米替林组(0.033 g.kg-1)、芎麻汤水提液组(1.4,5.6 g.kg-1)、芎麻汤醇提组(1.4,5.6 g.kg-1)、芎麻汤挥发油组(1.4,5.6 g.kg-1),连续给药7 d,观察芎麻汤水提液,挥发油、醇提液对偏头痛模型小鼠血清5-羟色胺(5-HT)含量及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芎麻汤水提液(5.6 g.kg-1)能明显升高利血平化低5-HT小鼠模型血清中5-HT的含量(P<0.01),芎麻汤挥发油(1.4,5.6 g.kg-1)能明显延长冰醋酸致小鼠扭体潜伏期及减少扭体次数。结论:芎麻汤水提液对偏头痛小鼠模型有一定的作用,芎麻汤挥发油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蒡芎疏风颗粒对实验性偏头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蒡芎疏风颗粒(Bxsfkl)对实验性偏头痛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空白、模型、实验药物3个剂量和中、西药对照组,以Bxsfkl低、中、高(9.75,19.5,39 g.kg-1.d-1)ig给药干预5 d,检测各组小鼠的物理和化学痛阈值。利用硝酸甘油制造偏头痛模型,观察治疗后各组大鼠行为变化和血浆5-羟色胺(5-HT)测值,考察Bxsfkl对实验性偏头痛的效应。结果:在小鼠甩尾实验中,Bxsfkl高剂量组提高小鼠痛阈值,在30,60,90,120 min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Bxsfkl中、高剂量组减少小鼠扭体次数,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硝酸甘油所致偏头痛模型实验中,Bxsfk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耳红消失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大鼠挠头次数在30~180 min与模型组比较,均能缓解挠头次数,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大鼠爬笼次数在30~180 min与模型组比较,其中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大鼠血浆5-HT含量模型组为(43.99±5.49)ng.g-1较正常对照组(82.62±11.18)ng.g-1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浆5-HT含量增加,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xsfkl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显著缓解模型大鼠因头痛所致耳红、挠头、爬笼等现象,具有增加血浆中5-HT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川芎-天麻不同配比对血瘀型偏头痛大鼠药效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川芎-天麻配伍对血瘀型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及不同配比的疗效差异性。方法:SD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Z),模型组(M),假手术组(J),川芎-天麻(4∶1)组(A),川芎-天麻(1∶1)组(B),川芎-天麻(1∶4)组(C),舒马曲坦组(阳性组,Y)。A,B,C 3组大鼠,将川芎-天麻浓缩液按剂量20 m L·kg~(-1)·d~(-1),连续灌胃8 d,Z,J组将舒马曲坦水溶液按20 m L·kg~(-1)·d~(-1),连续灌胃8 d。大鼠冰水浴后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8 mg·kg~(-1))和硝酸甘油(10 mg·kg~(-1))复制血瘀证偏头痛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栓烷素B2(TXB_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脑组织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NO,NOS,CGRP,6-Keto-PGF1α含量,NO/ET明显升高(P0.05);脑组织中NO,NOS,ET,CGRP,TXB_2,6-Keto-PGF1α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比例组比较,川芎-天麻(4∶1)组能显著降低模型组血清中CGRP,6-Keto-PGF1α含量,NO/ET(P0.05),提高TXB_2含量,TXB_2/6-Keto-PGF1α(P0.05);(4∶1)组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脑组织中NO,ET,TXB_2,6-Keto-PGF1α含量与NOS活性,提高TXB_2/6-Keto-PGF1α(P0.05)。结论:川芎-天麻配伍对治疗血瘀型偏头痛具有疗效,不同配比组疗效有差异,综合多项指标考虑,川芎-天麻(4∶1)组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证麻芎舒痛方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硝酸甘油诱发的偏头痛大鼠模型,以与偏头痛相关的5-HT作为药效学指标,观察不同配伍的中药方剂对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5-HT含量的影响。结果: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和不同配伍中药方剂在偏头痛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5-HT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与模型组相比,天麻川芎配伍组、麻芎舒通方水提物及麻芎舒痛方醇提物均可显著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5-HT的含量(P0.05);麻芎舒痛方乙醇提取物比麻芎舒痛方水提物更能降低5-HT的含量。结论:不同配伍的中药方剂和不同提取工艺的中药方剂对偏头痛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5-HT的含量有不同的影响;5-HT是和偏头痛密切相关的特异性药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芷总香豆素的对偏头痛模型小鼠脑及血中五羟色胺(5-HT)及单胺氧化酶(MAO)的影响,探讨白芷总香豆素对偏头痛治疗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昆明种小鼠连续14 d每只皮下注射利血平(10 mg.kg-1)造成5-HT耗竭型偏头痛动物模型,从第7天起,实验组予不同剂量白芷总香豆素混悬液灌胃,药物干预7天后检测动物脑及血中5-HT及MAO。结果①白芷总香豆素在0.72,0.36 g.kg-1下均可升高模型动物脑内及血中5-HT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0.01);②白芷总香豆素各剂量对动物脑内及血中MAO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白芷总香豆素对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白芷总香豆素升高模型动物脑和血中5-HT的作用有关,但该作用并非通过干预单胺氧化酶活性来实现,提示这可能为传统头痛要药白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功效的现代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川芎-香附对偏头痛大鼠脑血流量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多巴胺(dopamine,DA)、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5-HIA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影响,探讨川芎-香附药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川芎-香附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5天,末次给药30分钟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 mg/kg造模。造模后2小时,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监测大鼠脑血流量,检测NE、DA、5-HIAA、5-HT、NO和NOS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川芎-香附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可明显升高偏头痛大鼠的脑血流量,可升高NE、DA、5-HIAA、5-HT,降低NO、NOS。醇提物高、中剂量组显著升高模型大鼠NE、DA、5-HIAA、5-HT(P 0. 05),减低NO和NOS(P 0. 05)。醇提物低剂量组显著升高模型大鼠5-HT(P 0. 05),降低NOS(P 0. 05)。结论药对川芎-香附能有效改善偏头痛大鼠的脑血流量,促进脑血液循环,调节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物质NE、DA、5-HT、5-HIAA、NO、NOS的释放,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川芎-香附药对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提取部位及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5 d,末次给药30 min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 mg·kg-1造模,检测血清中NO和NOS,脑干中NE、DA、5-HIAA、5-HT含量。结果:造模后大鼠5-HIAA、5-HT显著降低(P0.05),NO、NOS显著升高(P0.05),NE、DA降低却无统计学差异。阳性药组,川芎-香附水提物和醇提物组均可显著升高模型大鼠5-HT(P0.05),降低NO、NOS(P0.05),阳性药组和醇提物还可显著升高5-HIAA(P0.05)。川芎-香附醇提物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升高模型大鼠5-HIAA、5-HT(P0.05),减低NO和NOS(P0.05)。结论:川芎-香附醇提物较水提物治疗偏头痛效果更优,川芎-香附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物质NE、DA、5-HT、5-HIAA、NO、NOS的释放,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川芎对豆腐果苷的增效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小肠吸收试验,于37℃恒温水浴中实验,以台试液为接收液,以累积渗透量为评价指标,考察川芎对豆腐果苷吸收情况的影响;采用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以一次性sc硝酸甘油10 mg·kg-1造模,以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为评价指标,考察川芎对豆腐果苷药效的影响.结果:川芎可将豆腐果苷累积渗透量从53.72 μg提高至335.48 μg,可显著增加豆腐果苷的药效(P<0.05).结论:川芎不仅对豆腐果苷起到吸收促进作用,还兼有增效的作用,显示了中药的“药辅合一”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川芎提取物对硝酸甘油所致偏头痛大鼠行为学症状及血浆、脑组织中的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初步筛选川芎治疗偏头痛的有效部位。方法:将川芎乙醇总提取物,采用系统溶剂法依次以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各提取部位后,分别灌胃给予实验大鼠。采用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给药后大鼠耳红、挠头和爬笼次数等行为学指标;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的5-HT、DA、NE含量。结果:川芎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偏头痛大鼠耳红消失时间和挠头、爬笼次数;并能不同程度升高偏头痛大鼠血及脑内5-HT、DA、NE含量(P<0.05、0.01),且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是川芎治疗偏头痛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白芷有效组分香豆素和挥发油分别对配伍"对药"葛根中葛根素、黄芩中黄芩苷、川芎中阿魏酸及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肠吸收的影响,探讨白芷对配伍"对药"有效成分肠吸收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大鼠外翻肠囊吸收模型,分别考察白芷有效组分配伍各对药(葛根、黄芩、川芎、甘草)前后,葛根中葛根素、黄芩中黄芩苷、川芎中阿魏酸及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 白芷有效组分能显著促进葛根中葛根素(提高1.70倍)、黄芩中黄芩苷(提高4.74倍)的肠吸收作用;白芷有效组分对川芎中阿魏酸肠吸收无显著影响;白芷有效组分对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具有显著的肠吸收抑制作用。结论: 白芷-葛根,白芷-黄芩药对配伍应用产生协同治疗作用,不仅表现为不同活性成分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靶点,还表现为白芷活性成分促进其配伍"对药"活性成分肠道转运。白芷-川芎、白芷-甘草配伍机制可能与白芷对甘草中活性成分肠吸收的影响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白芷、没药单煎与合煎对欧前胡素含量及其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水煎工艺得到白芷单煎液、没药单煎液、白芷-没药合煎液。采用LC-MS测定不同提取液中欧前胡素的含量,乙腈-水(55∶45),流速0.3 min·mL~(-1),进样量5μL,柱温35℃;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模式,单离子监测(SIM)。小鼠分为空白组、阳性组(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组)和3种水煎液的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给药剂量为0.24 g·kg~(-1)·d~(-1),白芷单煎液将3,6,12 g·kg~(-1)·d~(-1),没药单煎液将1.5,3,6 g·kg~(-1)·d~(-1),白芷-没药合煎液将4.5,9,18 g·kg~(-1)·d~(-1)设定为低、中、高给药剂量,分别灌胃给药7 d后进行热板试验和扭体试验,记录舔足时间和扭体次数。结果:欧前胡素线性范围0.02~0.20 mg·L~(-1)(R~2=0.991 1),欧前胡素在白芷单煎液中转移率仅0.62%,在白芷-没药合煎液中转移率提高至2.00%。除了个别时间点外,热板试验中单煎液、合煎液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扭体试验中白芷单煎低、中剂量组,没药单煎高剂量组和白芷-没药合煎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白芷与没药合煎能促进白芷中欧前胡素的溶出。单煎液、合煎液各剂量组均能延长小鼠热板舔足时间,合煎液各剂量组均能延长扭体潜伏时间,合煎液高剂量组对小鼠的疼痛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杜晖  吕楠  黄洁  邓梅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3):490-494
偏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表明,5-羟色胺(5-HT)受体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实验通过大鼠纹状体组织制备得到色谱固定相,并利用细胞膜色谱与液相色谱的离线联用来特异性地识别川芎-白芷药对中可与固定相上受体相互作用的配体,发现了欧前胡素是其中潜在的活性成分。以不同浓度(2.42×10-8~4.84×10-7mol·L-1)的5-HT1D受体激动剂舒马普坦为模型药物,记录样品在模型中的容量因子,测得欧前胡素与5-HT1D受体作用的平衡解离常数为(4.59±0.33)×10-6mol·L-1,并采用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验证其药理活性。该研究为体外快速有效地研究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川芎不同炮制品中浸出物的含量及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含量,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川芎醇溶性浸出物及6种成分含量的影响。浸出物的测定按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2201项下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Agilent TC-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5%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5 nm,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与生川芎相比,川芎炮制品的浸出物含量均明显增加,增加程度为蜜川芎>酒川芎>芷川芎>茶川芎。高效液相测定方法便捷、可靠,川芎及其炮制品中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均良好。川芎炮制前后共有色谱峰15个,指认了其中8个,与炮制前相比,川芎蜜炙、酒炙后新增2个色谱峰,白芷提取物炮制后新增了4个色谱峰;酒川芎中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含量均减少;蜜川芎、茶川芎、芷川芎中除阿魏酸含量增加外,其余5种成分含量均减少。黄酒、蜂蜜、茶叶及白芷提取物均能促进川芎中化学成分的溶出,增加浸出物的含量;川芎不同炮制品中6种成分含量的变化可为研究川芎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药效变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薄荷、细辛、荆芥、防风、白芷、羌活和甘草8味药材组成,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苯丙素类、挥发油等化合物,共同起到活血止痛的生物活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川芎茶调散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循环,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但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尚不清楚。笔者从川芎茶调散的质量控制方法、制剂工艺、化学成分、药理研究等方面阐述了川芎茶调散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该复方的临床合理应用与作用机制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赵永烈  王玉来  高颖  姚卓婷 《中医杂志》2011,52(10):868-870
目的研究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舒马普坦组、中药组,每组12只。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动物模型,经药物干预后在4h、6h取材,测定三叉神经脊束核(SPN5)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细胞癌基因fos(c-fos)和5-羟色胺(5-HT)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SPN5中蛋白表达:中药组c-fos阳性细胞数减少,4h多于6h,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HT阳性细胞数增多,4h稍多于6h,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PAG中蛋白表达:中药组c-fos阳性细胞数减少,4h多于6h,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组5-HT阳性细胞数增加更多,6h多于4h,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芎芷地龙汤可以减少由硝酸甘油诱导的c-fos的表达,增加5-HT的表达,进一步减少SPN5神经元的兴奋性,激动5-HT下行镇痛系统,且可持续较长时间,增高痛阈,阻止痛觉信息的传递,起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明  刘田园  田硕  苗明三 《世界中医药》2020,15(3):351-355,360
目的:比较分析中国知网中含白芷的中药复方内服与外用用药规律,旨在为白芷的临床开发应用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持。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60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5日的数据,以“白芷+临床”为主题,筛选临床中含有中药白芷内服与外用的相关文献,对单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类别等进行频次统计,并进行关联规则统计分析。结果:CNKI共得到125首含白芷复方,外用药中以白芷(53次,46.49%)、大黄(14次,12.28%)、甘草(11次,9.65%)用药频次相对较高。内服药中以白芷(72次,37.70%)、甘草(32次,16.75%)、川芎(28次,14.66%)排名前3。在用药类别上,二者均以解表药和清热药占比较重。药性统计中,均以温、辛类占比较高,归经统计中,均趋于归肝、肺经。结论: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白芷临床内服使用时与国家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处;临床外用时与国家标准统计结果有所不同,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微球的生物黏附性及泻下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考察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微球的生物黏附性及泻下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结肠离体灌注观察不同pH溶液中微球滞留率和在体肠道灌注技术观察不同肠道部位的滞留率来评价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微球的生物黏附性,并以排便时间、稀便量和排便重为指标观察其对小鼠的泻下作用.结果: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微球在大鼠结肠离体灌注试验中,不同pH环境的肠道中均有黏附,pH 3.0 ~7.4的滞留率为79%~68%.大鼠在体灌注时胃、小肠、结肠的滞留率分别为8.5%,23%,63%.微球0.2 g·kg-1剂量组(相当于大黄药材4.0 g·kg-1)8h排便粒数(66.4±8.4)粒,排便重(0.74±0.41)g,泻下作用与大黄药材4.0 g·kg-1组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所制备的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微球泻下作用与同等剂量药材相当、生物黏附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通路探讨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对高糖诱导的小鼠血管衰老的保护作用。方法:130只雄性C57BL/6小鼠先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高糖组,高糖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并用高脂饮食连续性喂养7个月后再次随机分组,分为模型组、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低剂量组(0.819 g·kg~(-1))、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高剂量组(1.638 g·kg~(-1))及二甲双胍组(150 mg·kg~(-1)),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9周,期间检测小鼠体质量和血糖变化。给药结束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胸主动脉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胸主动脉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2A(p16),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AMPK,p-AMPK,mTOR,pmTOR,肝激酶B1(LKB1),p-LKB1,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p-p70s6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血糖显著升高(P0.01),在药物干预9周后,各给药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血糖值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内膜损伤严重且有增生,中膜明显增生且排列不整齐,给药各组内膜损伤不明显,中膜少量增生,p16,p21,mTOR,p-mTOR,p70s6k,p-p70s6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AMPK,p-AMPK,LKB1,p-LKB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药物干预后,各给药组p16,p21,mTOR,p-mTOR,p70s6k,p-p70s6k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AMPK,p-AMPK,LKB1,p-LKB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高糖能够诱导小鼠主动脉衰老,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可能通过AMPK/mTOR通路改善由高糖诱导的小鼠主动脉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