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6,(12):1644-1645
发热与汗出是临床上最常见到的症状,也是中医问诊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在临床实践中症常常同时出现,无论外感伤寒、温病或内伤杂病,辨别汗出与发热的关系对了解人体体质阴阳盛衰情况,病邪性质部位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历代医家及现代观点对两者的研究著说汗牛充栋,但涉及二者关系的论述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中医临床常见发热汗出症状的病因病机剖析,深刻探讨了两者在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与规律,对读者在临床实践中把握发热汗出之间的关系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汗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从肌肤毛窍外泄而成。在正常情况下汗出是一种生理现象,是调解机体阴阳、气血的相对平衡以适应外界气候环境变化的一种机能活动。当温病之温热病邪侵入机体后,由于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可出现病理性汗出。在临床可通过对这些异常汗出的辨析,了解温病的病情轻重及正气津液的盛衰。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一书有数十处论及汗出,通过辨汗之有无、多少、性质及部位来判断温病的预后转归,体现了以汗辨温病的学术思想,现试析义如下。  相似文献   

3.
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病势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症状表现错综复杂。若治疗不当,轻则病程迁延,重则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治疗温病尤当慎重。本文仅就其治疗禁忌,作一简要介绍。1 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1.1 忌辛温发汗:温热病是感受温热性质的邪气所致的温病。温(热)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液,其与伤寒外感寒邪截然不同。其初起邪在卫分,多表现为无汗或少汗,这是由于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所致,治当辛凉透表。吴鞠通所云“辛凉清解之法,用意非在发汗,而在清透热邪,邪祛则营卫通,通则汗出而病愈”,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亦即此意。若无汗  相似文献   

4.
发热是温病必备症状之一,多因感受时令反常的温热病邪,机体与之抗争,耗阴伤津所致.不同的发热类型是温病辨治的关键.现将温病常见的几种发热类型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中医》1972,(4)
外感发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而引起发热等证候及其变化的疾病(包括大部分急性传染病在内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的总称。对于外感发热病的诊治,过去有两种学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这两种学说所讨论的治疗对象,同是外感发热病,只不过伤寒学说强调外感寒邪,详于治“寒化”之证;温病学说认为外感以温热发病为多,故详于治“热化”之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今天应以一分为  相似文献   

6.
发热是临床中热病中必见和最主要症状,它是机体感受外邪或虽无外邪但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后,引起体内正邪交争,破坏了机体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阳盛则热”及“阴虚内热”等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对比,前者占有大多数,在外感发热的患者中,发热的时间规律上,多数发热患者表现出以午后或夜间为甚的特点.本文试从天人相应、邪正消长、阴阳盛衰的病机观角度对几种均以午后或夜间热甚的热型病机异同略抒己见,力求对温病发热这一主要症状辨证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辨洽温病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外感发热是指机体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恶寒、汗出异常的一类外感病证,常见于感冒或时行感冒。笔者采用耳尖放血联合重灸涌泉治疗外感发热4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就温病营血证与络病关系进行探讨,认为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络脉病变是温病营血证的病理基础,“通”络的治则贯穿于温病营血证的治疗中,营血证即是温病后期极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终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物质基础是络脉及络脉的病变。  相似文献   

9.
就温病营血证与络病关系进行探讨,认为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络脉病变是温病营血证的病理基础,"通"络的治则贯穿于温病营血证的治疗中,营血证即是温病后期极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络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物质基础是络脉及络脉的病变.  相似文献   

10.
透与泄,是温病两大治法,均属祛邪方法。于八法中大致可包括在汗、清、下法范畴之内,其适应范围甚广,几乎涉及温病卫、气、营、血全过程中。现就叶天士《温热论》中透与泄的应用,谈些肤浅认识: 一、透法应用“透”的涵义,具有使邪由里达外的意思,隶属于汗法范畴。(一)轻透卫分之邪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盖肺合皮毛,而位居最高,又主一身之表,外感温热之邪入侵,肺首当其冲,故起病即可出现一系列肺卫症状,如发热,微恶风,头痛,口渴,咳嗽等证。邪在卫分,其病轻浅,由  相似文献   

11.
“开门逐盗”法(发汗,攻下,利尿,涌吐,发疹,布痧,引痘等法的通称。)是治疗小儿热病的重要方法,该法的临证要点为: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抓住主要病机;辨明证候,分清虚实,并例举汗法,消食法,泻下法,涌吐法等临床应用之法。  相似文献   

12.
桂枝辛温解表,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的代表药。《伤寒论》太阳病篇以桂枝为主要药物的组方有35首之多,体现出它在治疗外感病中的重要地位。从张仲景广义伤寒角度理解,"温病""暑病"等均为"寒毒藏于肌肤"遇时而发。因此,桂枝辛温散寒、发汗解肌之法不仅适用于伤寒病证,而且对于"因寒而发"的诸多天行时疫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后世医家秉承张仲景桂枝法治疗伤寒中风、寒饮咳喘等,并丰富了其治疗范围,应用于风温、温疫、疟疾、痘疹等病证。特别是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提出了用桂枝"领邪外出",以汗法"通其郁闭"等法则,扭转了宋代以来"疑麻(黄)桂(枝)不用"的偏见,很好地诠释了桂枝治疗温病时疫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书历经散佚而后经众多医家重新编撰,因此对于书中"伤寒"其病的原义,只能从后世的诸多版本中管中窥豹,因此亦形成了广义"伤寒"学派与狭义"伤寒"学派。广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指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在临床指导上具有普适性。狭义"伤寒"学派认为仲景时代的伤寒病更倾向于某类具体的疾病,有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发现,克罗米亚-刚果出血热与流行性出血热从症状、病机、以及病程发展上均与仲景时期的伤寒病十分类似。本文试对"伤寒"其病进行考证,以期进一步了解《伤寒论》的原貌。  相似文献   

14.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其发病急,可发生传遍,具有耗气伤阴、化燥等特点,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属于温病的范畴。温病学理论的运用在病毒性疾病治疗中充分凸显其优势,包括早期治疗予以截断扭转,整体观念-祛邪与扶正相结合,不同时期温病用药,可抑制和清除病毒;把握温热病邪耗气伤阴特性,清热保津,提高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病-症-中药挖掘研究,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模型,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群体化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所有叶天士医案中症状、中药完备的温病医案,包括风温、湿温、春温、冬温、伏温、温疟等,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方法挖掘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中药间的关联共性关系,通过节点度适度过滤调节,构建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药规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探讨叶天士治疗温病病-症-药规律的特点及症药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反复验证,当病-症-药模型节点度过滤点设为30时,模型的维数信息量较好的反映出病-症状-中药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以虚线连接,模型包含三层:疾病层、症状层、中药层,三层层内及层间有内在的关联度,节点度越大,在图中的节点面积就越大,模型反映的是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用药主要思路,通过点击模型任一点,模型以粗大实线连接可以告知其他层对应的节点群,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社团组合,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规律,经过温病专家分析和讨论制定出病症药量表。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中医古文献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突发性传染病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快速、有效制定提供依据,有着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温病学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因是湿热疫毒,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致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握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中医防治温疫病的临床思维创新要以真正掌握经典理论中温疫病疾病传变规律、治疗方与证的对应规律及方证理论的精髓为基础,并努力研究、应用于现代疾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内的传染病中医临床证治规律之中,创建自身的中医临证体系,才能在诊治患者中处变不惊。其中,坚持临床急症思维,既病防变,建立病证结合标准化与个体结合的诊疗体系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柴胡桂枝汤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为临床常用的张仲景方。《伤寒论》中“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然该方的临床应用并不仅止于外感病,因其具有疏利少阳、和调营卫、协调阴阳之功,导师袁红霞教授临证多年常用之有效治疗多类病证。笔者有幸侍诊见其应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乳腺癌等多种杂病性汗出疗效显著,故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汗法,《伤寒论》首创麻黄、桂枝之辛温解表法,开伤寒汗散之先河。明代张景岳发皇经义,发展汗法。以"治伤寒之汗法,惟汗为主","伤寒之愈,未有不从汗解者"把汗法提高到伤寒证治的首要位。清代乾嘉年间"绍兴伤寒学派"崛起,医家多有发展与创新。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把伤寒证治归纳为六法,把汗法列为六法之首,并创立诸法及效方,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以证候为目,不仅叙述了外感伤寒热病的六经传变发病过程,也充分揭示了机体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内在机制。认为伤寒热病的急性发病规律与六经中不同的传变机制,和现代医学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相似。其中的急下证、蓄血证、蓄血发黄证等,均与MODS不同的器官损伤密切相关。深入研究《伤寒论》辨治规律与MODS的相关性,对于拓宽MODS的临床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例小儿发热辨证论治疗效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例发热患儿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资料的回顾与分析,可将其证型归纳为表热证、里热证、半表半里证、虚热证、湿热证及暑热证6种,采用合乎理法的方药证治后,平均停1.7天。据此,认为治疗小儿热病,须融贯伤寒、温病之理法,在把握主证、分清证型的基础上,兼顾清咽解毒、因时制宜、顾护胃气诸要点,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