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与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CSII)2种强化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MSII组42例和CSII组40例。MSII组采用MSII强化治疗,CSII组采用CSII强化治疗,2组均治疗14d。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HOMA—IR与FPG均显著降低,HOMA-β均显著增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OMA—IR、HOMA—β及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问、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MS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治疗费用高于MS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II与CSII强化治疗对初诊T2DM患者β细胞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可降低胰岛素抵抗,且CSII治疗效果显著优于MSII,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梁崇上  王翠洁  余毅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42-2443
目的:比较胰岛素与口服药对初诊2型糖尿病(2DM)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5例初诊2DM患者分别采用胰岛素(Ins)和口服药(OHA)降糖药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胰岛功能,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并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后,胰岛素组患者FBG、2hPG、HbAlc、TC、TG,LDL-C、Homa IR下降较口服药组更明显(P〈0.05),Homaβ上升较口服药组更明显(P〈0.05)。结论:对初诊2DM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能够更好的控制血糖、血脂及保护胰岛功能。重建饮食和运动治疗能改变血糖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胰岛素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及胰岛 B 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张家港市中医院内分泌科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初发 T2DM 患者90例分为诺和灵30R 组、诺和锐30组、甘精胰岛素组,每组30例。甘精胰岛素组采用每天固定时间注射甘精胰岛素,诺和灵30R 组采用早餐和晚餐前30 min 注射预混胰岛素,诺和锐30组采用早餐和晚餐时即刻注射门冬胰岛素。每组在治疗前均检测体质量指数(BMI)、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分别在0、30、60、120、180 min 测定血糖、胰岛素,使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 B 细胞功能。治疗后12周再次测定并计算上述指标,对比3组间的差异。结果诺和灵30R 组、诺和锐30组及甘精胰岛素组治疗后12周血糖、HBA1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05)、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 HOMA-B)明显升高( P ﹤0.05);BMI 及空腹血糖甘精胰岛素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P ﹤0.05)。60 min 血糖诺和锐30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P ﹤0.01);HOMA-B 诺和灵30R 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P ﹤0.05);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 ﹤0.05)。结论门冬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均能有效控制初发 T2DM 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 B 细胞功能,甘精胰岛素疗效不逊于预混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口服降糖药(OHA)、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Ins)对短病程、未用过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功能的效应差异。方法60例病程≤1年、未用过降糖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OHA组、Ins组。每组有效病例30人,进行强化降糖治疗,以末梢空腹血糖≤6.5mmol/L和餐后2h血糖≤8.0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使血糖在5—10d达标,并维持达标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A)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 B)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IVGTT曲线下面积和HomaB均明显升高,HomaA明显下降。2组间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不显著。结论2种强化降糖治疗方案均可以使短病程、未用过降糖药的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同样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CSII)对确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将T2DM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经CSII治疗。B组采用胰岛素诺和锐30皮下注射治疗。对比治疗2周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HomaIR明显降低(P〈0.05),Homap显著升高(P〈0.05)。结论CSII治疗能显著恢复T2DM患者胰岛素D细胞的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新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亚松  章红 《安徽医药》2009,13(10):1265-1266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24例)采用常规降糖药治疗,强化组(24例)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强化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β细胞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减轻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口服降糖药(OHA)、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Ins)对短病程、未用过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功能的效应差异。方法60例病程≤1年、未用过降糖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OHA组、Ins组。每组有效病例30人,进行强化降糖治疗,以末梢空腹血糖≤6.5mmol/L和餐后2h血糖≤8.0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使血糖在5~10d达标,并维持达标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A)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IVGTT曲线下面积和HomaB均明显升高,HomaA明显下降。2组问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不显著。结论2种强化降糖治疗方案均可以使短病程、未用过降糖药的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同样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延缓初诊2型糖尿病(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 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初诊T2DM 患者524例,按初诊时是否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分为强化组( A 组,249例)和非强化组( B 组,275例),对两组进行回访,收集患者初诊及复诊时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同时按 LEAD 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①初诊时 A、B 组年龄、BMI、FPG、TG、TC、HDL-C、LDL-C 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 组 HbA1c 显著高于 B 组(P ﹤0.01)。复诊时 A 组 LDL-C 显著低于 B 组( P ﹤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②初诊时两组 LEA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诊时 A 组 LEAD 评分显著低于 B 组( P ﹤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EAD 评分与患者年龄、病程、LDL-C 呈显著正相关(r =0.154、0.408、0.221,P ﹤0.05)。结论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能通过改善代谢记忆效应延缓初诊 T2DM 患者 LEAD 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酮症倾向的初发糖尿病(KPD)患者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方法对21例酮症起病、自身抗体阴性的糖尿病患者(A组)及24例无酮症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B组),应用胰岛素治疗3个月。计算治疗前后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SI)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结果治疗前A组HOMA-IS、HOMA-IR较B组低(分别P〈0.05和P〈0.01);两组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3个月后,A组HOMA-IS仍低于B组(P〈0.01),两组较治疗前均上升(均P〈0.01),治疗前后ΔHOMA-IS两组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HOMA-IR无统计学差异,A组ΔHOMA-IR小于B组(P〈0.05)。结论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较普通2型糖尿病轻,酮症控制后胰岛素敏感性恢复程度小。  相似文献   

10.
李好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40-41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瘦素(lep)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初诊的T2DM患者52例采用CSII治疗。血糖控制持续2周后停止CSII。采用监测HOMA—IR胰岛素抵抗程度,血清lep测定采用BA—ELISA法。结果:CSII治疗2周后,患者的FP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48,P=0.000),达到治疗目标。而伴随着FPG的下降,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水平也有改善,HOMA—IR下降(t=4.000,P=0.000)。同时血清lep水平治疗后也比治疗前有所下降(t=3.010,P=0.002)。HOMA—IR和血清lep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577(t=4.583,P=0.014)。结论:短期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能有效降低血糖,并能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瘦素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远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0年12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初诊 T2DM 患者531例,回顾统计病历资料,根据初诊有无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分为强化组(273例)和非强化组(258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进行回访,检测相关临床指标,并采用 B 超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计算粥样斑块检出率。结果①初诊时两组年龄、男性比例、病程、血压、体量指数( BMI)、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空腹血糖( FPG)、颈动脉 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强化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高于非强化组(P ﹤0.05)。②回访时两组年龄、男性比例、病程、血压、BMI、TC、TG、HDL-C、LDL-C、FPG、HbA1c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强化组颈动脉 IMT 值、斑块检出率均低于非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颈动脉 IMT 与年龄、HbA1c、LDL-C 呈显著正相关(r =0.092、0.235、0.295,P ﹤0.05、P ﹤0.01)。结论初诊 T2DM 患者早期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降低远期颈动脉 IMT,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亲环素 A(CypA)和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 T2DM 患者60例,按照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 T2DM 合并大血管病变(MCV)组(n =30)、T2DM 无大血管病变(N-MCV)组(n =30),另选同期在医院体检、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相关大血管病变检查均正常的健康者20名作为健康对照( NC)组。对入组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常规生化指标及 CypA、hs-CRP 检测。结果治疗前 MCV 组血清 CypA、hs-CRP 水平显著高于 N-MCV 组、NC 组( P ﹤0.01);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 CypA 与 HbA1c、空腹血糖( FPG)和 hs-CRP 呈显著正相关( r =0.569、0.495、0.836,P ﹤0.01),hs-CRP 与 HbA1c、CypA、FPG 呈显著正相关(r =0.392、0.296、0.836,P ﹤0.01、P ﹤0.05);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 N-MCV 组与 MCV 组FPG、CypA 和 hs-CRP 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1)。结论血清 CypA 与 hs-CRP 在 T2DM 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 CypA、hs-CRP 水平,对延缓 T2DM 大血管病变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在初诊成人2型糖尿病( T2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2013年11月—2015年6月诊治的78例 T2DM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78例分为二甲双胍单药组和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每组39例。二甲双胍单药组在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的同时给予盐酸二甲双胍0.5 g 口服、3/ d;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在二甲双胍单药组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5μg 皮下注射、2/ d,1周后调整为10μg 皮下注射、2/ d。疗程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体重、空腹血糖( FBG)、餐后2h 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两组体重、BMI 及 FBG、2 hBG、HbA1c 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甘油三酯( TG)、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FINS 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比较,治疗后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体重、BMI、FBG、2 hBG、HbA1c、TG、收缩压显著下降,FINS 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初诊成人 T2DM 患者的体重和糖代谢状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卢松  王成剑  黄荣曦 《中国药房》2008,19(17):1329-1330
目的:探讨不同强化治疗方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初诊的5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门冬胰岛素30、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B细胞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糖、HbA1c均显著降低(P<0.01),胰岛B细胞功能明显恢复,胰岛素治疗组较口服降糖药组血糖达标时间更早,观察24周后前者进入"蜜月期"的人数和时间高于后者(P<0.05)。结论: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均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显著降低HbA1c,胰岛B细胞功能明显恢复,但前者血糖达标时间更快,诱导出血糖正常的"蜜月期"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和不同胰岛素多次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及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A及B组。分别予两周的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胰岛素水平。通过静脉葡萄糖耐量实验得到葡萄糖(AUGG)和胰岛素(AUGINS)曲线下面积、胰岛素分泌指数(Homα 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α IR),评价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胰岛素泵组治疗后多数患者都恢复了不同程度的第一时相分泌,治疗后AIR、Homα β较治疗前显著性升高(P〈O.01),Homα IR无显著性差异(P〉O.05)。多次胰岛素注射组治疗前后,AIR、Homα β和Homα I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泵组患者AIR、HomaB较多次胰岛素注射A、B组显著性升高(P〈0.01),三组患者的Homα IR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均能很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但是胰岛素泵治疗可以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6.
蔡可英  朱维维 《江苏医药》2012,38(3):296-297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降糖药继发性失效(SFS)的2型糖尿病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SFS的2型糖尿病患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强化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OMA-IR、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OMA-β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减轻SFS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认知干预对经 DC-CIK 治疗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命质量、疼痛程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及肿瘤内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中晚期肝细胞癌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与对照组(74例)。两组均予肿瘤常规方案、DC-CIK 方案治疗及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同步予认知干预。治疗前后用肿瘤生命质量核心问卷( QLQ-C30)评估两组生命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价两组疼痛程度,评估两组近、远期临床疗效,记录两组中位生存期,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 QLQ-C30整体功能、特异性症状模块各指标及整体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P ﹤0.05,P ﹤0.01),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01),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远期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且中位生存期长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中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在进行 DC-CIK 免疫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认知干预,能很好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缓解疼痛、提高远期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胰岛素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糖波动及急性肾损伤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6例按照围术期不同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围术期给予阿司匹林联合胰岛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血糖变化、血流动力学变化、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体外循环开始后30 min(T1)、体外循环结束后30 min(T2)和术后24 h(T3)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术后48 h( T4)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术毕入室、入室后24 h 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急性肾损伤、感染和心房颤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围术期阿司匹林联合胰岛素干预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显著降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