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手术的淋巴结清扫及肿瘤安全切缘,评估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手术的肿瘤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363例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412例开腹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肿瘤安全切缘距离以及围手术期资料.结果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患者年龄、性别、BMI以及肿瘤T分期比例无统计学差异.腹腔镜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数目(23.5±8.4)枚,开腹手术组为(24.7±9.3)枚;腹腔镜手术组肿瘤近切缘距离(6.95±1.92)cm,远切缘距离(4.89±1.80)cm;开腹手术组肿瘤近切缘距离(7.28±2.01)cm,远切缘距离(4.05±1.77)cm;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肿瘤远近端切缘距离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开腹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10.6±35.2)ml和(420.5±112.2)ml,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组术后平均住院日为(9.5±2.6)d和(11.5±2.9)d,腹腔镜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能够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安全可行,同时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开腹胃癌根治术,共48例)和腹腔镜组(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共38例).对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前1d、术后1d和术后7d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腹组(P<0.05).与手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7天外周血CD3、CD4+以及CD8+均显著下降(P<0.05);而CD4+/CD8+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显著下降,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天腹腔镜组各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均高于开腹组(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CRP显著上升(P<0.05);在术后第7天,腹腔镜组CRP与术前比较显著上升(P<0.05),且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开腹组患者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的外周血免疫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创伤程度,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172例癌患者,其中行传统开腹手术80例,行腹腔镜手术92例。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患者疼痛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不同手术方式下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P<0.05),但术中淋巴结清扫枚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腹腔镜手术组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P<0.05)。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瘘、切口愈合等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但肺部感染腹腔镜手术组明显好于开腹手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比较,具有对患者创伤小,术后疼痛耐受好,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癌的近期疗效及血清学变化.方法 选取118例胃癌患者,依照患者意愿和手术需求分为腹腔镜组(n=59)和开腹组(n=59).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开腹组行传统开腹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及血清学变化.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切口长度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流质时间、开始进食半流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ALT、AST、ALB、BUN及炎症相关指标WBC、NE、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的Cr水平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3D和2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3D腹腔镜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优势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52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其中3D腹腔镜手术共22例,2D腹腔镜手术共30例.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理分期.结果 3D腹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2D腹腔镜手术组[(202.7±21.9)min vs.(258.0±56.3)min,P<0.001].3D腹腔镜手术组清除淋巴结数量多于2D腹腔镜手术组[(23.6±3.8)枚vs.(20.1±4.2)枚,P=0.02].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无明显差异[(146.8±35.6)m]vs.(148.8±82.4)ml,P=0.9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理分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腹腔镜行胃癌根治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增加淋巴结清扫数量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及措施在高龄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间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高龄患者临床资料,按围术期是否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分为ERAS组(n=30)和对照组(n=30),ERAS组患者围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周胃肠功能生存质量、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8.51±0.97)天vs.(9.43±1.55)天,P<0.05]、住院费用[(49482.07±4486.59)元vs.(51774.47±3464.14)元,P<0.05]均少于对照组,ERAS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vs.30.00%,P<0.01).结论 高龄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措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87例胃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时所采用的设备类型将患者分为3D腹腔镜手术组(n=38)和2D腹腔镜手术组(n=49),所有患者均由单一治疗组收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理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清扫淋巴结个数及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腹腔镜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2D腹腔镜手术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2D腹腔镜手术组短(P>0.05);两组患者中均无中转开腹病例;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无肿瘤复发,无患者死亡.结论 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可为术者提供清晰的三维立体视觉,操作精细,值得临床推广,但仍需要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德州市齐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腹腔镜组(68例)与开腹组(67例)。开腹组患者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型(HLA-DR)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腹腔镜组患者CD4+和CD4+/CD8+明显高于开腹组患者;腹腔镜组患者术后24h和术后7d的Ig A、Ig G、Ig M和HLA-DR水平均明显高于开腹组患者,IL-6和CRP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腹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腹腔镜组为4.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和恢复快等优势,且无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祥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108-10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两种手术方式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30例腹腔镜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30例开腹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h检测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但腹腔镜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能够减少炎症介质TNF-α和IL-6的释放和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一期切除治疗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3例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在行腹腔镜直肠癌切除的同时,行肝转移瘤切除,并与同期18例开腹一期切除直肠癌及肝转移瘤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全部患者术后均定期全身化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行直肠癌切除和肝转移瘤切除,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50±45)min和(342±38)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75±96)ml和(590±85)ml(P<0.01),住院时间分别为(12±1.5)d和(16±2.5)d(P<0.05).腹腔镜组有1例患者手术中输血200 ml,而开腹手术组平均术中输血(500±100)ml(P<0.01).腹腔镜组患者的1、3、5生存率分别为82.6%、43.5%和8.6%,开腹手术组分别为77.8%、38.9%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一期切除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癌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患者的生存期与开腹一期切除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辅助下行近端胃癌术式与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术式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胃癌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将58例胃癌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临床医生建议,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近端胃癌根治术)和对照组(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术),每组各29例。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比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所需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较少,住院天数少,首次排气和进食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CD4+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CD8+T细胞比例并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术式可降低术中出血量,且可以完全清扫淋巴结,对免疫系统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恢复,应在临床使用中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常规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胃癌根治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25例.2组在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早8点测定营养指标、细胞免疫指标,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观察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术前24 h TP、ALB、PA和TRF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 2组各项指标均较术前24 h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和第5天,2组各项指标较术后24 h略有上升,EN组稍高于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24 h CD4+、CD8+的含量和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2组CD4+含量,CD4+/CD8+值均比术前24 h显著下降(P<0.05),CD8+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2组患者CD4+含量均较术后24 h均有所上升,EN组上升较为明显(P<0.05);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EN组的CD4+/CD8+比值较术后24 h有所上升;2组的CD8+含量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均较术后24 h有明显的下降(P<0.05).EN组住院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 EN比PN更能提高患者术后的免疫力,更有利于降低患者机体的蛋白分解速度,促进体内蛋白的合成,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手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右半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3D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组(36例)和2D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总数、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Clavien-Dindo分级),从图像质量、深度质量及观看舒适度三个基本维度比较术者对3D和2D腹腔镜视频质量的主观评价。结果3D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组的手术时间(127.1±22.5)min及术中出血量(78.8±25.6)ml明显少于2D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组的(146.2±24.8)min和(110.5±2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总数、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者对两组腹腔镜系统的深度分辨率、深度运动、深度定位、空间变形失真及术中操作感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腹腔镜优于2D腹腔镜。结论3D腹腔镜手术联合ERAS干预治疗右半结肠癌安全可行,且3D腹腔镜手术能够提供良好的三维视野,增强立体感和操作感,能更精确地判断组织距离与层次,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沿肝静脉主干入路的开腹AR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及对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接受开腹解剖性肝切除术的1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匹配按照1∶1比例对基线资料进行匹配,共获得52对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样本,其中行沿肝静脉主干入路开腹AR的患者为研究组,行常规入路开腹AR的患者为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及术前、术后7 d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A、IgG、IgM、CD4+T细胞、CD8+T细胞、白介素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患者占比、肝门阻断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低于常规组,血清ALB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外周血IgA、IgG、IgM和CD8+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CD4+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外周血IgG、CD8+T细胞水平高于常规组,CD4+T细胞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血清IL-6、IL-10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血清IL-6、IL-10和TNF-α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肝静脉主干入路的开腹AR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可行,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肝功能、免疫功能损害和炎症反应,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45)和开腹组(n=4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10天外周血IgG、IgM、IgA、CD3+、CD4+、CD8+、NK细胞活性。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且下床活动时间早(P﹤0.05);两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IgG、IgM、IgA、CD3+、CD4+、CD4+/CD8+和NK细胞活性较术前均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开腹组上述指标仍低于术前(P﹤0.05),腹腔镜组接近术前水平(P﹥0.05),腹腔镜组IgM、CD3+和CD4+高于开腹组(P﹤0.05),IgA、IgG、CD4+/CD8+和NK细胞活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均降低;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术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囊肿剥除术对患者术后卵巢储备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及50例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术后的卵巢储备功能以及妊娠情况。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卵巢功能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的妊娠时间短于开腹组,妊娠率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的单侧卵巢剥除术后3个月时的卵巢储备功能好于双侧剥除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6个月时的卵巢储备功能、妊娠时间及妊娠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妊娠,单侧囊肿剥除术和双侧囊肿剥除术仅在术后3个月内对卵巢储备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治疗组,60例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腹腔镜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更短,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止痛药应用次数均少于开腹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清扫淋巴结总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开腹组(36.67%)(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发生率明显更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在2组间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创伤小、疗效佳,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变化以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直肠癌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腹腔镜超低位前手术切除组和开腹手术组.并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诊并评定患者的肛门动力学以及肛门功能的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11.3±3.7)d、术中出血量(116.3±66.5)mL、手术时间(170.5±57.7)min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5±1.0)d上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上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肛门最大收缩压、最大静息压、静息向量容积以及收缩向量容积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肛门功能方面比较发现,腹腔镜手术组的排便感觉、肛门控制力、排便时间以及便意感方面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排便次数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下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及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效果好,值得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阴茎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因阴茎癌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资料。按淋巴结清扫方式将患者分为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术中参数、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患者在年龄、临床肿瘤分期、淋巴结大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及术中失血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皮瓣坏死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淋巴瘘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2例复发,开放组3例复发,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茎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可获得相同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