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利奈唑胺(linezolid)为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后上市的又一类全新合成抗菌药物,该药主要用于控制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最近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作用,对耐药菌株也显示了强大的抗菌活性。近年来随着利奈唑胺在临床上的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均已有报道,但全血细胞减少较为少见。我院长疗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1例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出现全血细胞可逆性减少,现将  相似文献   

2.
410例住院患者的利奈唑胺用药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并评价利奈唑胺的临床用药疗效及安全性,探究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2月使用利奈唑胺的410例住院病人的用药资料,对其血小板计数相关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回归分析。结果:410例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有效率为84.63%,发生不良反应128例次,其中,血小板减少症78例(19.02%),高于国外报道(11%)。年龄>65岁、女性、治疗时间>28 d、基础血小板计数<200×109.L-1、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等是引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其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为促进利奈唑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我院2017年1~6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及用药期间血小板变化,依据相关标准确定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病例,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用药时间、合并抗菌药物和用药前后Plt数值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67例静脉滴注正常剂量利奈唑胺的患者,其中20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1.98%。关联性评价结果:很可能2例(10.00%),可能18例(90.00%)。女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男性;青年和老年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其中青年患者(18~40岁)最高;肝脏部位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最高;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随用药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合并使用抗菌药物越多,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越高;以及基线Plt<200.0×109·L-1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该药较常见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时应关注女性、青年和老年、肝脏部位感染、用药周期长、基线Plt<200.0×109·L-1的高发人群,尽可能减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用药前后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减少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抗菌新药--利奈唑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全面介绍抗菌新药一利奈唑胺的抗菌特点和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利奈唑胺的临床作用。结果:利奈唑胺作用机制独特,不仅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而且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等有较强抗菌活性。结论:利奈唑胺是临床上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利奈唑胺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等.利奈唑胺可致血小板减少,其危险因素为长时间治疗、高龄以及肾功能不全.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与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防治血小板减少的措施:避免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小板水平;避免将利奈唑胺与抑制骨髓的药物联用;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严重患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治疗周期长、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基础血小板计数低、肾功能不全等。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局部症状可见牙龈、鼻腔出血,紫癜等,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全身症状则以发热、寒颤、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等常见。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可能包括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或氧化应激。维生素B6可能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有效,但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7.
周玥  杨明  赵曜  刘福 《中国药房》2010,(2):179-181
<正>利奈唑胺(Linezolid)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上市前的研究提示利奈唑胺对各类革兰阳性球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不良反应小且不易产生耐药[1]。上市后,由于使用人数增多,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超过推荐疗程,出现了骨髓抑制(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各类血细胞减少和  相似文献   

8.
邢政渭 《医药导报》2004,23(7):0518-0520
利奈唑胺是新型唑烷酮类广谱抗菌药,作用机制独特,不仅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而且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素(NPSSP)等有较强抗菌活性。该文对利奈唑胺的抗菌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应用、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作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包括合并使用P糖蛋白(P glycoprotein,P-gp)抑制剂在内的各项因素对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超标的影响,以降低因利奈唑胺高浓度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并进行浓度检测的患者,研究利奈唑胺浓度超标与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并对利奈唑胺浓度超标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35例,该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利奈唑胺的最高谷浓度成正相关(Kendall’s tau-b=0.418,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肌酐清除率、使用剂数及联合P-gp抑制剂是利奈唑胺浓度超标(>8 mg·L-1)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P-gp抑制剂的OR值高达4.132(95%CI 1.250~13.657,P=0.020)。联合P-gp抑制剂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浓度超标与血小板减少有关,联合P-gp抑制剂是利奈唑胺浓度超标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关注利奈唑胺治疗时的合并用药,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利奈唑胺对严重革兰阳性菌感染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严重G^+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HKI与万方数据库中有关利奈唑胺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综述,检索时间均从2000~2009年,并对检索文献予以综述。结果:RCT疗效评价包括G^+菌所致菌血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及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感染等临床研究。在安全性方面,利奈唑胺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有:贫血、白细胞减少与血小板减少症;乳酸酸中毒、周围与视神经病变,惊厥及5羟色胺综合征。这些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发生,既可在延长利奈唑胺用药时间(治疗时间大于2周),也可在与其他药物联用或同时食用某些食物时发生。结论:利奈唑胺对于治疗G^+菌感染是重要、有效与相对安全的选择;利奈唑胺对耐药G^+菌如MRSA,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等所致感染均具有良好疗效。有指征地使用利奈唑胺将有利于减少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33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鹏  管鸽  孟菲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54-155
目的:调查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以预防其发生。方法:以利奈唑胺、不良反应、血小板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20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10)、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0~2010)、万方数据库(1990~2010)、收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文献和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类型和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获得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报道共6篇,纳入33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83.5±11)岁。利奈唑胺用法用量为600mg/次,静滴,q12h。用药后平均(8±7)d发生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症。停药后(11±4)d症状缓解。结论:利奈唑胺在用药后易致血小板减少,呈可逆性,临床应用时应严密监测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在治疗老年人医院获得性感染期间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使用利奈唑胺(43例)治疗老年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临床资料,统计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降低幅度、恢复时间等指标,并分析其对治疗的影响。结果: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20.9%,发生在用药后(9.33±3.28)d,血小板水平较用药前下降了(58.8±15.7)%;停用利奈唑胺后(6.44±6.39)d血小板开始上升,(8.83±2.32)d后恢复至用药前水平。结论:利奈唑胺诱导老年人血小板减少为较为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停药后血小板可自行恢复到用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3.
傅晓琴  余雄杰  刘生友 《中国药事》2011,25(11):1130-1131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采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并查阅原始文献,对2000~2010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如血小板减少、乳酸中毒等。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不明,可能与免疫诱导有关;利奈唑胺引起的乳酸性中毒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与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抑制和线粒体基因多态性有关。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利奈唑胺所致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利奈唑胺是用于临床的第一个噁唑烷酮类抗菌药,治疗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及耐药结核病的疗效显著,但血液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也较突出,且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因此,临床上必须合理使用利奈唑胺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良的抗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延缓细菌耐药的产生。本文介绍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着重探讨其临床应用的指征,为临床规范、合理使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方法以“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为关键词对2001~201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维普医学期刊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19篇文献中报道的33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男性25例,女性8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23例。高龄、基础血小板值偏低(≤200×10^9·L-1)、疗程长属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高危因素。经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大部分可于7~14d后恢复正常。结论应重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在应用过程中注意观察,监测血常规,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肾功能对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并评估日剂量、肾功能、谷浓度与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9月使用利奈唑胺并进行血药谷浓度监测的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结果:共纳入肾功能不全组71例,肾功能正常组26例。利奈唑胺谷浓度与日剂量呈正相关(r=0.339 5,P=0.000 2);与肌酐清除率有负相关性(r=-0.318 6,P=0.000 4)。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谷浓度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12.12(8.49,20.65)mg·L?-1?vs.5.93(2.55,11.60)mg·L?-1,P<0.001];其谷浓度超标率也更高(83.10%vs.42.31%,P<0.001)。共有31例患者发生了血小板减少症(31.96%),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38.03%vs.15.38%,P=0.041),且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也更高(25.35%vs.3.85%,P=0.043)。利奈唑胺谷浓度>10 mg·L?-1时,发生血小板减少症(46.15%vs.15.56%,P=0.002)及严重血小板减少症(28.85%vs.8.89%,P=0.019)的风险更大。绘制谷浓度预测血小板减少的ROC曲线显示,利奈唑胺谷浓度>12.1 mg·L?-1时诱导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增加。结论: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利奈唑胺谷浓度水平更高,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肾功能正常患者的3.375倍,谷浓度超过12.1 mg·L?-1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利奈唑胺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新型嗯唑烷酮类抗菌药,主要用于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所致感染,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疑似或确诊院内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的感染。由于利奈唑胺抗菌机制特殊,与其他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并且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时无需调整剂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南药学》2019,(2):264-266
探讨输注利奈唑胺引起高龄患者血小板减少的药学监护。通过参与1例高龄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颅内感染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过程,协助医师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治疗17 d后,患者血小板恢复正常。在临床上应用利奈唑胺时,尤其对高龄、基础疾病复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该药时更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如有需要,应添加对症治疗药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俊兵 《中国药业》2010,19(1):60-61
通过相关资料文献,从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综述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利奈唑胺是具有给药途径优势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临床收集的132株革兰阳性球菌进行抗菌活性测定,记录其各自的MIC并进行比较。结果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3药对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大抗菌活性,敏感率均为100%,包括其中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3药在部分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中与利福平相仿,但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强。在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萄的抗菌活性中,替考拉宁的MIC90均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4倍;在对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中,替考拉宁的MIC90分别均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8倍;而在青霉素敏感和中介肺炎链球菌的抗菌活性中,替考拉宁的MIC90为利奈唑胺的1/16,为万古霉素的1/8;在肠球菌属的抗菌活性中,万古霉素的MIC90分别为利奈唑胺的2倍,是替考拉宁的4倍和8倍。结论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等三药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大的抗菌作用,对部分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与利福平相仿,但比其他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氟诺酮类抗菌药更优,是临床革兰阳性球菌严重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