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山居四要》,简体本,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成果之一。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本《山居四要》,影印本,与校注简体本《山居四要》采用同一底本。文章以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本《山居四要》为依据,探讨校注简体本《山居四要》在文字校勘方面的差错和不规范现象,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底本正而校注简体本校改误、底本误而校注简体本校改亦误、底本未衍脱而校注简体本或衍或脱、校注简体本存在繁体字异体字处理失当现象、校注简体本存在用字未律齐现象。  相似文献   

3.
王德立 《河南中医》2006,26(10):11-11
四逆散为《伤寒论》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其证源于外邪传经入里,阳气被遏,气机不得疏泄,以致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见四肢不温。张璐玉说:“此证虽属少阴而实脾胃不和”;后世《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只要具有肝胃气滞证候,用本方化裁主治,均有较好疗效。”《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李中梓曰:“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湿,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四逆散证见于少阴病篇,原文如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之”。四逆散证除四逆为主证外,余皆为或然之症。本病以“少阴病”冠于首句,少阴病的辨证纲要为《伤寒论》中281条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显然与四逆散之症状迥然不同。四逆汤所主为少阴阳虚证,而四逆散所主为少阴阳郁证。  相似文献   

5.
便秘系“太阴之厥,则腹胀满,后不利”(《内经》),便秘有“阴结”、“阳结”、“脾约”之称(《伤寒论》)。应“以药滑之”,而不可“妄以峻利药逐之”(朱丹溪)。后人将便秘总结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四类。1病因病机肠胃积热:素体阳盛或饮酒过度,或过食辛辣厚味,致肠胃积热;或  相似文献   

6.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治疗胁痛、阳痿、三叉神经痛、胃痛及慢性胆囊炎每获显效,附以验案5则以佐证。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篇318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宣达郁滞之功,除治疗以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外,笔者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胁痛、阳痿、三叉神经痛、胃痛、慢性胆囊炎等疑难杂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界"四圣",其编写的《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现将此书治疗鼻衄的辨证与治疗特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学术思想集大成的一部代表作。黄氏崇尚经典,见解独到,其"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思想自成体系。现就此书治疗消渴的辨证和治疗特点探析如下,以飨同道。1消渴之因在于足厥阴为病黄元御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誉为医中"四圣",其编写的《四圣心源》即以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之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因成书年代久远,或文字艰涩,或脱简错意,教学难度较大.文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三讲和四重视,对学生学好《伤寒论》将大有裨益.三讲即讲《伤寒论》的成书背景,讲《伤寒论》的思维方式,讲《伤寒论》的科学创新精神.四重视即重视贯通,重视对比,重视联系,重视归纳.通过三讲四重视,学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葛成慧 《光明中医》2014,29(12):2499-2500
《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界“四圣”,其编写的《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现将此书关于中风的辨治思路及其特色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四逆散"为张仲景《伤寒论》方,本方主证为传经热邪,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末的四肢厥逆证,故方名"四逆"。其主治病症如《伤寒论》所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故"四逆散"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的作用。近年来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  相似文献   

12.
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以问、望、触诊为主。脉诊是触诊的重要内容,且寸关尺下五脏六腑的归类是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黄帝内经》、《脉经》、《医药月帝》、《四部医典》、《甘露四部》、《通瓦嘎吉德》等蒙中藏医文献为依据,采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三种医学就寸关尺下五脏六腑归类的特点与优点。  相似文献   

13.
真人养脏汤在方剂学里均列在固涩剂中,但对该方的论述,多数医家认为以补虚为主。《方剂学》二版教材认为:“方中参、术、甘草益气健脾,合肉桂、肉豆蔻温中止泻,为方中主要部分。”《方剂学》四版教材则明确指出:“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为主药。”《历代名医良方注釋》进一步说:“方中党参、白术、甘草为君。”……那么,本方到底应该以何药为君呢? 大家都知道,君药在方中的意义“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四版教材)这也就是  相似文献   

14.
四逆散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原治少阴病热化的四逆证。此后,历代医家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衍化,发展了它的使用范围,更多地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脾失调证。《和剂局方》之逍遥散,《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即由本方化裁而成,在内、外、妇、五官科应用广泛,疗效堪称满意。1方名新解人之四肢温和为顺,不温为逆,因热传少阴,气机郁滞,阳气不能温煦四末故不温,必不甚冷或指头微寒,脉不沉微,取其阴中涵阳之意;逆者,反也。《伤寒论》少阴篇318条指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不重,四逆散主之。”咳…  相似文献   

15.
我院四年来抢救卒中病人116例,由西医各项检查及 CT 诊断为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中医诊断以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拟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而确  相似文献   

16.
<正>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而来。唐宗海《血证论》认为四逆散乃"疏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因为仲景在论述主症的时候仅仅给出了一个四逆,而真正到了临床,仅凭这一个四逆就可以辨证为四逆散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本条的机理的阐释就产生了很多分歧,从而使本条成为《伤寒论》诸多疑案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杨景戎  罗娟娟  刘桂荣 《中医杂志》2023,(21):2176-2178+2183
总结张志远教授辨证分型治疗带下病的临证经验。认为带下病的病机多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湿热或寒湿内蕴。临证将带下病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寒湿下注证、肾阳不足证四种证型,分别运用《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配伍风药加减以调和肝脾,《产科发蒙》八仙饮加减以清热利湿,自拟十味温带汤加减以温阳散寒,《验方新编》巴戟菟丝汤加减以温补肾阳。  相似文献   

19.
张娆 《光明中医》2013,28(9):1839-1840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其方证见于《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明确指出四逆散的主症为四逆,其他均为或然症,并在书中列出或然症的用药加减。仲景虽然将四逆散方证归于少阴病篇,但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于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看,四逆散并不是少阴病之方,放在少阴病篇中只是为了提醒后世医家厥证有寒热之分。四逆散所致四逆系气机不畅,因热致厥,形似少阴四逆证,但绝非少阴病之寒厥。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简称《指南》),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四类。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或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