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以品管圈活动为载体,提高科室员工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规范优质门诊药学服务模式。方法整理、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我院门诊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调配组的调配差错条数、发药组不合格处方审核张数、咨询组的不合理用药处方干预成功例数。结果门诊药房品管圈活动干预后,调配差错率降低65.8%,不合理处方审出量提高22.8%,不合理用药处方干预成功率提高39.6%。结论通过这次品管圈活动,药师调配、发药、药物咨询与指导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创建了优质门诊药学服务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洪峰  范秀英 《海峡药学》2016,(11):274-277
目的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排药环节进行优化,降低排药差错率,提高工作质量,保证输液安全.方法 2013年4月PIVAS成立品管圈,并确定降低排药差错率为主题,分析PIVAS排药差错的原因,按品管圈实施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拟定和改善措施.结果 PIVAS排药差错率由活动前的0.12%改善到活动后的0.0512%,达成率88.9%.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有效降低了PIVAS排药差错率,还提高了科室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以及发现和解决PIVAS内部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品管圈在降低中心药房医嘱调配差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中心药房医嘱调配差错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找出影响中心药房医嘱调配差错的主要要因,并针对要因制定相应对策,分阶段进行实施与检讨,比较、分析品管圈方法实施前后中心药房药师调配针剂医嘱的差错件数。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以后,中心药房药师调配医嘱的差错件数由活动前的每周67件降低到活动后的每周31件,目标达成率为103.4%,进步率达53.7%,效果维持情况为每周12.5件,较活动前进步率为81.3%;药师在品管手法、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责任感等方面有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中心药房医嘱调配的差错件数,提高药师调配医嘱的正确率,提高病区对中心药房的满意度,保障病人用药安全,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保障患者安全用药。方法:分析造成门诊药房调配差错的原因,采用品管圈方法拟定对策,评估对策实施的效果。结果:针对药品调配差错多为数量发错和品种发错的原因,制订并实施了电子处方单上增设剂型警示标签和定位码,对工作区域内药架整理进行岗位划分,制作培训手册、对轮转人员等进行岗前培训,重新设计统一药品标识等对策。活动后,调剂差错率由每周0.82%降为0.17%,圈员在学习能力、工作积极性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减少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门诊药房日常的药品调配工作更加准确、快捷和高效,降低了调配差错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药房药学服务品质中的作用。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药房实施品管圈活动,评价该活动的效果。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住院药房医嘱调配差错例数下降了12.58例/周(53.76%),活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可降低住院药房医嘱调配差错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提高住院药房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更好地完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工作,减少药品调配差错的发生数量,保障住院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各项步骤,充分利用品管圈的各种手法,有序地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品管圈活动,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排药过程中的差错率降低了64.06%。结论为保障住院患者用药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伟梁  丁禄霞  李莉  蒋鹏 《中国药房》2012,(13):1190-1192
目的:降低医院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促进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方法:以"降低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为主题,在我院门诊药房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拟定了几方面的对策,如配方人员仔细核对打印标签,药品调配后摆放整齐;对同一成分不同规格、包装非常类似的2种药品,用其他品种的药品隔开,并贴上醒目图标等。有形成果方面,与改善前比较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下降62.9%(29.25件vs.10.85件),目标达标率120.66%;无形成果方面,员工品管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心等方面的评分明显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升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促进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孙静  范鲁雁  刘健  汪永宏 《安徽医药》2014,(12):2384-238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药房调剂差错率,提高药房精益化管理程度的效果。方法按照品管圈的步骤,分析住院药房发生调剂差错的原因,找出真因后进行对策拟定和对策实施,同时进行效果确认。结果品管圈活动结束后调剂差错率由实施前的每周14件降至每周9.8件,下降30%。品管圈成员的个人能力、团队精神等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论住院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住院药房调剂差错率;同时通过品管圈这种自下而上的执行方法实现圈员的自我管理,最终提高药房的精益化管理程度。  相似文献   

9.
吴晓  金杨君  朱东升 《医药导报》2011,30(7):970-972
目的 利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组成门诊药房Vitamin圈,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发药差错次数,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自2010年3月起,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门诊药房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推行QCC活动,按QCC实施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结果 门诊药房的Vitamin圈通过开展QCC活动,使门诊药房处方差错次数由改善前的每周137件降至52.5件.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药房取得良好效果,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次数,提升员工药学服务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品管圈活动,提升药师自我管理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件数,保证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理论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确认和处置.结果: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使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内差错件数由每月107.5件降至44件.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处方调配内差件数,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增强了药师沟通和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毛楠  林汉华  梁钰华  刘佩坚  杨辉 《中国药事》2017,31(11):1370-1375
目的:探究开展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实践活动对住院药房拆零药品质量管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开展QCC活动前后住院药房拆零药品质量管理数据资料,统计实施QCC的成果和影响。结果:通过QCC活动,拆零药品质量管理情况有较大改善,药品变质、过期、调剂差错次数均大幅下降,达到预期效果;圈员各项活动成长值均为正值。结论:开展QCC可有效降低住院药房拆零药品质量管理中的差错事件,提高拆零药品质量管理,亦能有效提高药师的工作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方法在药剂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品管圈方法引入药剂科的质量管理工作中, 在我科各调剂药房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改善药剂质量的管理方式,对比分析药房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药剂质量管理情况。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门诊药房平均每周调剂差错件数分别为21.75 件(100%),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平均每周调剂差错件数为8.85件(40.69%)明显低于进行品管圈活动前(下降了59.31%),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调剂药房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品管圈活动后的各项能力评分高于进行品管圈活动前,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剂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的管理办法效果较好,降低了调剂药房药剂调剂差错的件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提升了调剂药房药师的工作能力,是改善医院药剂科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郭首兵  李永兵 《中国药事》2017,31(7):824-829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升门诊药房的药学服务质量。方法:濮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门诊药房全体药师成立品管圈小组,设立活动主题,对门诊药房自动发药系统故障较多、窗口发药效率低和药师调剂差错较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设定目标、拟定对策、确认结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门诊药房自动发药系统故障发生次数由每周156次下降到48次,药师每小时发药处方由102张提高到161张,调剂差错由每周12件下降至每周5件,患者平均候药时间由5.6 min减少至3.2 min,退药事件由每周36件减少到17件。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门诊药房自动发药系统工作效率,改善了药师工作质量,降低了调剂发药错误率,缩短了患者候药时间,减少了患者退药事件,该院药学服务质量有了大幅提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降低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的差错率,提升医院药剂科服务水平.方法 将品质管理圈(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减少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中,分析处方调剂内差的主要表现及引起差错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该活动的效果.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处方调剂内差件数明显降低,下降比例超过50%;提升了药师对服务品质管理手法的认识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结论 提高了药房服务的品质,降低了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件数,保证了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姚荧  陈燕飞 《中国药房》2011,(37):3511-3512
目的: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例数,提高患者对门诊药房的满意度。方法:在我院门诊药房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并通过问卷调查比较活动前、后患者满意度。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门诊药房调配差错例数下降了56.3%;圈员品管手法、和谐度、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对门诊药房的各项满意度均有提高,对药师的药学服务表示认可。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例数,促进患者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品管圈(QCC)活动中数据体系的可靠性。方法:采用测量系统分析(MSA)改善病区发药错误数据系统的可靠性并应用于以降低病区药房发药差错件数为主题的QCC活动中。结果:采用MSA及相关培训措施进行干预后,数据系统的重复性、偏倚性、再现性均得到有效改善,总体有效一致性指标由45.00%提高到80.00%。开展QCC后,病区药房发药差错件数由每周16.06次降低为5.76件,目标达标率为107.4%,目标进步率为64.1%;同时圈员在和谐程度、积极性、品管手法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结论:在QCC活动中引入MSA可提高QCC活动中数据测量系统的质量,促进QCC活动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7.
李远  李歆 《中国药事》2017,31(12):1474-1477
目的:探索提高医院门诊药房药师药事服务质量的办法。方法:从2016年1月1日起,在我院门诊药房药师中自发组建品管圈,应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和步骤,开展提高药师审方率的品管圈活动。结果与结论:运用品管圈方法,可以提高药师的专业素质,提升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降低住院药房工作差错率,促进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按品管圈理论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分析导致住院药房工作差错(品项和数量差错)发生的真因并探讨解决的对策并实施,评价效果。结果:针对品项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如同一品名的药品多规格、多厂家,制订药品分开摆放及设计醒目标识等对策。取得的有形成果:差错件数从每周10.3件下降到0.7件(降低93.2%);无形成果:药师在品管圈手法运用、工作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用于降低住院药房工作差错是可行的、有效的,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