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AT1受体自身抗体和AngⅡ对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糖心病)患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合成的AT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ELISA技术,检测(1)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49例,(2)高血压病患者58例,(3)糖尿病组61例,(4)正常对照组41例,血清中抗AT1受体自身抗体。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PRA和AngⅡ)。结果糖尿病心肌病患者抗AT1受体阳性率(63.3%)明显高于糖尿病组(11.5%)及高血压组(12.1%)、正常对照组(12.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组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PRA和AngⅡ明显高于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对照组(P〈0.05,P〈0.01)。结论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发病与抗AT1受体自身抗体有关,同时伴有神经内分泌激活。对早期无症状的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慢性心衰患者经缬沙坦靶向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合成的AT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ELISA技术,检测DM合并高血压舒张功能不全者116例,DM合并高血压但心功能正常者60例,正常对照组60例的AT1受体自身抗体,以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为治疗组,阴性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尼群地平10mg/天、双氢克尿噻12.5mg/天、肠溶阿斯匹林100mg/天、硝酸异山梨醇酯10mg/天、狄高辛12.5mg/天、缬沙坦160mg/天治疗,6个月为一疗程,通过双盲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比观察两组的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DM合并高血压慢性心衰患者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者69/116,阳性率为59.50%,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者(8/60,13.3%)及正常对照组(6/60,10.0%)(P<0.01)。(2)药物治疗6月后,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临床降压效果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6%(P<0.01)。结论:对DM合并高血压慢性心衰患者,通过AT1受体自身抗体检测,有针对性给予缬沙坦治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抗心肌G蛋白β1与M2受体自身抗体和神经内分泌激素对糖尿病心肌病(DMD)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合成的β1和M2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ELISA检测DMD患者(5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57例)、高血压病患者(58例)及正常对照组(41例)血清抗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上述四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II(AngII)和醛固酮水平。结果:(1)DMD组抗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T2DM组、高血压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2)DMD组血浆肾素、AngII、醛固酮等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也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0.01)。结论:免疫学机制和神经内分泌激素可能参与DM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受体)、α1-肾上腺素受体(α1受体)、M2胆碱能受体(M2-受体)、β1岛肾上腺素受体(β1受体)自身抗体是否与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有关。方法:以合成的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结果:慢性肾炎并肾功能不全组抗AT1、α1、β1和M2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6.96%、43.93%、50.00%、40.90%,高血压合并肾损害分别为46.40%、46.40%、67.90%、46.4%,明显高于高血压无肾损害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抗G蛋白偶联型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身对比法对阿替洛尔治疗16例心衰患疗效进行观察。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心功能Ⅱ、Ⅲ、IV级分别为4例、8例和4例。在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基础上加用阿普洛尔6.25mg/次,每日2次,3天后剂量加倍。心功能Ⅱ、Ⅲ息用药后显效5例,有效7例。用l药后收缩压和好张压下降,心率减慢,心功能改善由用药前3±0,75级降至1.93±1.34级,射血分数增加。阿替洛尔对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Ⅱ、Ⅲ级息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原发性高血压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1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0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TGF-β1水平,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自动测定肱-踝脉搏波传播速度(baPWV)。结果:高血压组baPWV和TGF-β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级高血压baPWV值明显低于Ⅱ级,Ⅱ级高血压BaPWV值明显低于Ⅲ级,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级高血压血清TGF-β1水平低于Ⅱ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级高血压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低于Ⅲ级,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患者BbaPWV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2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增加,并且与动脉僵硬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出现的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 500例肝功能反复异常的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并对AMAM2型及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SLA/LP)、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抗LKM-1)和抗肝特异性胞浆抗原Ⅰ型抗体(抗LC-1)等肝脏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3 500例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29例,检出率为0.83%,其中符合Ⅰ型、Ⅱ型、Ⅲ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比例占72.4%、10.3%和17.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58例,检出率为1.65%,血清中AMAM2型抗体阳性率为93.1%,其中19例AMAM2阳性患者进行肝穿病理检查时12例(63.7%)患者病理提示符合PBC诊断.结论 每种自身免疫性肝病都具有特征性自身抗体谱,注重自身抗体检测对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TUG1(Long noncoding TUG1,LncRNATUG1)、可溶性糖蛋白130(Soluble glycoprotein 130,Sgp130)及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表达与心功能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2月~2021年5月收治的12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设为研究组,并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Ⅱ级、Ⅲ级、Ⅳ级.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1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LncRNATUG1、sgp130、CT-1的表达水平及心功能参数;研究组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ncRNATUG1、sgp130、CT-1的表达水平及心功能参数;分析LncRNATUG1、sgp130、CT-1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参数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ncRNATUG1、sgp130、CT-1、LVE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ncRNATUG1、sgp130、CT-1水平比较显示,Ⅱ级<Ⅲ级<Ⅳ级(P<0.05).研究组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DD比较显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LVEF比较显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P<0.05).LncRNATUG1、sgp130、CT-1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DD呈正相关,LncRNATUG1、sgp130、CT-1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LncRNATUG1、sgp130及CT-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且与患者心功能参数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赵林双  谭学莹  向光大  乐岭 《微循环学杂志》2012,22(4):49-51,56,I0002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对血清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阳性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影响。方法:(1)对368例DN患者采用SPECT同位素99mTc标记法测定GFR,根据测定结果分为GFR异常组(n=214)及GFR正常组(n=154),以合成的AT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ELISA技术,检测并比较GFR正常组及GFR异常组AT1-AA阳性率的差异;(2)再将GFR异常组DN患者分为AT1-AA阳性组(A1组,117例)和AT1-AA阴性组(A2组,97例),均在常规胰岛素降糖治疗基础上服用贝那普利(10mg/天)等药物,6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一个疗程及两个疗程治疗前后两组GFR变化。结果:(1)GFR异常组AT1-AA阳性率为54.67%(117/214),明显高于GFR正常组(34.42%,53/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一个疗程及两个疗程治疗后,A1组GFR改善均优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与AT1-AA参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贝那普利针对性靶向治疗对肾脏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DRB1等位基因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对42例ITP患儿进行了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同时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检测了其中36例ITP患儿血清中的抗GPⅡb/Ⅲa和抗GPIb/Ⅰx自身抗体.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ITP患儿HLA-DRB1*17基因频率显著升高(P<0.05,RR=2.76,EF=0.1064),而HLA-DRB1*1202基因频率显著降低(P<0.025,RR=0.20,PF=0.7616);慢性难治性ITP患儿与非难治性患儿相比,HLA-DRB1*11基因频率显著升高(χ2=6.091,P<0.025),且具有DRB1*11的患儿主要(5/6)为女性年长患儿;抗GPⅡb/Ⅲa及抗GPIb/Ⅰx自身抗体的阳性率都与HLA-DRB1*02(15/16)基因显著相关(P分别为0.02和0.01),但难治性和非难治性ITP患儿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1).结论 DRB1*17可能与儿童ITP的易感性有关,而DRB1*1202则可能对儿童ITP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具有DRB1*11基因的患儿易发展为慢性难治性ITP;血小板自身抗体与抗原表位的反应可能受DRB1*02限制,但自身抗体阳性与否并不能提示ITP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90例心力衰竭患者同时进行了血清β2-m含量及Digoxin浓度的测定,以探讨相互间关系,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Digoxin,减少毒性反应提供一些依据.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一)心衰组:均为本院心内科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共90例(男48,女42);平均年龄48.6岁.上述病例风湿性心脏病39例,冠心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1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且均无肝病、血液病、肾脏病和恶性肿瘤的病史,亦无低血钾、低血镁及酸中毒,检查期间未用异搏定、胺碘酮等药物.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9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即心功能I、Ⅱ级共38例;第二组即心功能Ⅲ级共33例;第三组即心功能Ⅳ级共19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国西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相关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及特征.方法: 57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分为3组: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32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13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抗体1型抗体(anti-LKM1)、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Western blot检测抗肝细胞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anti-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anti-SLA/LP)、抗肝肾微粒抗体1型(anti-LKM1)、 AMA-M2亚型等多种肝抗原自身抗体.结果: 57例中ANA、AMA、M-2、pANCA阳性率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PBC中AMA、M-2阳性检出率均为100%, PSC中pANCA阳性检出率为53.8%, Fisher精确检验在α'=0.002水准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IH与PBC的ANA阳性率分别为100%和50%,Fisher精确检验在α'=0.002水准二者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在AIH组SMA阳性率为25%,LKM-1、LC-1、SLA/LP阳性率均为8.3%, 与其他组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病例少有关.PBC中分别有1例患者ANA、SMA以及ANA、LKM-1同时阳性, PSC中有1例ANA、SLA/LP同时阳性,此3例患者结合性别、生化、自身抗体等资料符合AIH诊断条件;AIH中有1例M-2阳性综合各项资料符合PBC(重叠综合征).结论: 肝抗原自身抗体、ANA、AMA及M-2亚型的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对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阴性的肝功能异常者应该行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自身抗体对在体大鼠心肌细胞的致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以阐明该抗体参与心衰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方法:用β1-AR细胞外第二环合成肽段免疫抗β1-AR自身抗体阴性大鼠(9周),定期检测大鼠的血清抗β1-AR自身抗体滴度、心功能、心肌组织凋亡现象和caspase-3,8,9活性。结果:(1)免疫组大鼠的血清抗β1-AR自身抗体滴度逐渐升高并维持于高水平[1∶(1280±0.07)];对照组始终在1∶10左右;(2)TUNEL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免疫组大鼠在免疫3、4、5周心肌组织发生明显凋亡,caspase-3,8活性增高,免疫7、9周心功能明显下降,对照组未见异常。结论:抗β1-AR自身抗体可能通过激活死亡受体途径促进在体大鼠的心肌细胞发生凋亡,最终引起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血浆PRA,AT-Ⅱ,NPY RIA在原发性高血压分型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进行原发性高血压分型和AT-Ⅱ受体抑制剂的实验研究.方法:208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作了血浆PRA、AT-Ⅱ和NPY放射免疫分析,40例EH进行了AT-Ⅱ受体抑制剂治疗前后血浆中NPY的测定.显著性检验为t检验,批内CV<10%,批间CV<15%.结果:208例EH以PRA增高、正常和降低分型分别为17.8%,71.6%和10.6%,128例EH以AT-Ⅱ分型分别为20.3%,64.1%和15.6%,两者符合率为82%,69例EH血浆中NPY明显高于40例正常对照组,17例Ⅰ级、28例Ⅱ级和24例Ⅲ级EH血浆中NPY分别为137.3±32.6pg/ml,148.5±41.1pg/ml和162.4±42.7pg/ml,40例EH进行了AT-Ⅱ受体抑制剂治疗,血浆中NPY随血压降低,NPY亦降低.结论:EH以PRA和AT-Ⅱ分型有助于AT受体抑制剂的治疗,NPY是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中抗核抗体(AN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KM1)的检出情况,并深入探讨其产生机制.方法 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自身抗体产生与年龄、性别、HCV RNA含量、HCV基因型、生化指标及临床特征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360例CHC患者中,ANA阳性率为12.5%(451360),anti-LKMi的阳性率为2.5%(91360).CHC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vs2.9%,P=0.006)而低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15%vs47.9%,P<0.001);女性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HCV RNA含量低于自身抗体阴性组(1.23×107 vs 7.2× 107拷贝/L,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年龄、HCV基因型、生化指标、肝硬化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干扰素治疗组和未接受干扰紊治疗组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C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AIH相关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可能并非由干扰素治疗所诱发;很可能是HCV引发自身免疫,导致自身抗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ENA抗体检测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酶免疫斑点技术对56例SLE患儿的抗核抗体、抗ds-DNA、抗E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56例SLE患儿ANA阳性率最高94.6%,抗ds-DNA阳性率为55.4%,抗Sm/RNP阳性率64.8%,抗SSA/SSB阳性率60.7%.结论SLE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对SLE的诊断和病情的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50例不同心功能级别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结果:DCM全组及各组EF、FS均明显下降,其中心功能Ⅲ、Ⅳ级组相差非常显著;心功能Ⅱ级组SV、CO、CI略增高;Ⅲ级组SV下降,CO、CI正常;Ⅳ级组SV、CO、CI均下降明显,相差显著。提示:DCM心功能Ⅱ、Ⅲ级时心肌收缩力下降,但心脏代偿功能好,心排量正常;Ⅳ级时心肌纤维收缩无力,心排严重不足,处于失代偿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有关脂类,肾功、糖、胱抑素C方面变化特点。方法将146例孕妇孕周都为35~40周分为3组。Ⅰ组,正常妊娠组45例;Ⅱ组,妊娠糖尿病组51例;Ⅲ组,妊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综合征50例。结果(1)Ⅱ组、Ⅲ组较Ⅰ组血糖有显著差异(P0.01);(2)Ⅱ组、Ⅲ组脂类分析较Ⅰ组有显著差异(P0.01);(3)Ⅲ组较Ⅰ组、Ⅱ组肾功、胱抑素C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较正常的孕妇更容易诱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CⅡ)抗体阳性的意义. 方法分别以人Ⅱ型胶原蛋白(HCⅡ)及牛Ⅱ型胶原蛋白CⅡ(BCⅡ)作为包被抗原进行间接 ELISA法,检测30例RA患者,对照组(30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和34例健康人)血清抗CⅡ抗体. 结果以HCⅡ及BCⅡ作为包被抗原检测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的阳性率分别约为30.0%和33.3%;对照组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均约为1.6%;二者差异极其显著(P<0.01).抗CⅡ抗体阳性的RA患者RF的阳性率高于抗CⅡ抗体阴性的RA患者.与HCⅡ和BCⅡ均发生阳性反应的血清8例,均为早期RA患者. 结论抗CⅡ抗体可作为判断RA患者病情的辅助手段之一,牛CⅡ可替代人CⅡ进行有关RA发病机制中B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人白细胞抗原DQB1基因与1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四川地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leucocyteantigen ,HLA)DQB1基因与 1型糖尿病 (type 1diabetesmellitus ,T1DM )发病年龄及糖尿病自身抗体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对 46例T1DM患者和 5 2名正常人进行HLA DQB1基因分型 ,并对T1DM患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定性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lutamicaciddecarboxylaseantibody ,GADA)及抗胰岛细胞抗体 (isletcellantibody ,ICA)。结果 DQB1 0 2 0 1基因阳性率T1DM组高于对照组 (OR =18,P <0 .0 0 5 ) ;而DQB1 0 60 1、 0 60 2基因阳性率对照组高于T1DM组 (OR分别为 0 .0 7、0 3 1,P <0 .0 5 )。DQB1 0 60 2基因阳性率在发病年龄≥ 2 0岁T1DM组高于 <2 0岁组 (P <0 .0 5 )。携带DQB1 0 2 0 1基因的患者中 ,GADA阳性率明显高于此基因阴性的患者 (P <0 .0 2 5 )。结论 四川地区汉族人群中DQB1 0 2 0 1可能是 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而DQB1 0 60 2、 0 60 1是保护性基因 ,且DQB1 0 60 2基因的存在有可能推迟 1型糖尿病的发病 ;DQB1 0 2 0 1的阳性率与GADA阳性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