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银染法鉴定克雷伯杆菌生物被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银染法鉴定克雷伯杆菌生物被膜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克雷伯杆菌生物被膜 ,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进行观察鉴定。结果 银染后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对生物被膜的鉴定符合率是 10 0 %。结论 用银染法鉴定克雷伯杆菌生物膜方法可靠、简单  相似文献   

2.
王成玉  梁俐  伍巧源  薛超  邹龙涛  廖蕴华 《内科》2011,6(5):397-399
目的建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在腹膜透析留置管表面形成的体外模型,观察BF形成能力,比较在腹膜透析液及LB液环境中腹膜透析留置管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方法采用腹膜透析液/LB液-腹膜透析留置管系统进行BF的培养,建立大肠杆菌BF体外模型,建模6h和24h,计算BF内活菌落数,银染法快速观察BF的变化,结晶染色法对载体表面生物膜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腹膜透析留置管表面可形成大肠杆菌BF,6h形成早期BF,24h形成成熟BF。不论是建模6h还是24h,LB液组BF内活菌数均高于腹透液组(P〈0.01);银染后普通光学显微镜均可观察到黑染呈棉絮状的膜样物;结晶染色法LB液组BF半定量均高于腹透液组(P〈0.01)。结论腹膜透析留置管表面可形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LB液比腹膜透析液更易形成生物被膜。  相似文献   

3.
生物被膜大肠杆菌β内酰胺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模型,用扫描电镜进行鉴定.分别检测浮游大肠杆菌(A组)、生物被膜大肠杆菌(B组)及亚胺培南(C组)和头孢西丁(D组)诱导后生物被膜大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活性.结果生物被膜大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是浮游大肠杆菌的2.16倍,经亚胺培南和头孢西丁诱导后生物被膜大肠杆菌β内酰胺酶的活性分别是生物被膜大肠杆菌的1.30倍和1.05倍.结论生物被膜大肠杆菌耐药与产生β内酰胺酶有关.  相似文献   

4.
生物被膜大膜杆菌β内酰胺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模型,用扫描电镜进行鉴定。分别检测浮游大肠杆菌(A组),生物被膜大肠杆菌(B组)及亚胺培南(C组)和头孢西丁(D组)诱导后生物被膜大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活性。结果:生物被膜大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是浮游大肠杆菌的2.16倍,经亚胺培南和头孢西丁诱导后生物被膜大肠杆菌β内酰胺酶的活性分别是生物被膜大肠杆菌的1.30倍和1.05倍。结论:生物被膜大肠杆菌耐药与产生β,内酰胺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观察3株肝细胞在硝酸纤维素膜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研究膜的细胞相容性及理化性能的改变,初步探讨硝酸纤维素膜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工程膜材料用于构建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中细胞的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生物人工肝常用的细胞:肝肿瘤细胞HepG2、C3A、永生化HL7702细胞株分别接种在浸泡处理后的硝酸纤维素膜片上常规培养,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在此种膜上的贴壁情况和细胞形态。同时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细胞功能检测。结果细胞经常规染色、透明处理后,在光镜下观察到膜上生长的细胞保持了较好的增殖状态及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膜上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表达良好。培养液上清的生化检测表明培养细胞的主要分泌、代谢功能与常规培养无明显差异;扫描电镜下膜表面细胞呈集落式三维生长,增殖明显。结论硝酸纤维素膜能促进细胞黏附,并且与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硝酸纤维素膜作为一种良好的细胞黏附生长介质的同时,还具有可以在其上面直接进行相关培养物观察和检测的优点,有望作为一种新的细胞培养介质和生物人工肝反应器中新的膜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盖玻片和导尿管上分别建立以水凝胶为基质的体外新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模拟体内组织细菌感染情况。方法通过XTT比色法确定最适合铜绿假单胞菌成膜的热灭活马血清浓度,并运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不同种类的血清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用波长为366nm的紫外线照射制备含有热灭活马血清的半固体水凝胶,以其为基质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用结晶紫染色观察盖玻片上生物被膜形态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的位置分布及立体结构。用结晶紫比色法和平板稀释菌落计数法测定导尿管上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在水凝胶中的分布和生长状态。结果热灭活马血清浓度达到6.25%时即可促进生物被膜形成,并且热灭活马血清、热灭活人血清和胎牛血清均可促进生物被膜生长,三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F=0.24,P0.05;F=0.91,P0.05)。与液体基质构建的传统模型相比,添加6.25%热灭活马血清构建出的以水凝胶为基质的新型模型中生物被膜结构更为紧实,盖玻片经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相互聚集、粘连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生物被膜分布密集,层叠如积云状,棉絮样,有立体层次感。此外,该模型生物被膜形成量也显著增加。结晶紫比色法测得硅胶导尿管中PAO1和PA46生物被膜形成量(A570值)分别从0.69±0.08和0.79±0.06增加至1.54±0.38 (t=3.76,P0.01)和1.82±0.26(t=6.82,P0.01),平板稀释菌落计数法测得PAO1和PA46生物被膜中细菌数(cfu/ml)分别从(1.06±0.16)×10~7和(1.19±0.48)×10~7增加至(2.84±1.29)×10~7(t=2.49,P0.05)和(3.77±0.33)×10~7(t=3.62,P0.01)。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菌形态正常,相互聚集交融于水凝胶基质中。结论以水凝胶为基质的新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构更为紧实,成膜量也显著增加,该模型为体外建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株消化道肿瘤细胞在硝酸纤维素膜界面上的生长情况,探讨硝酸纤维素膜作为细胞培养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大肠癌细胞、胃癌细胞、胰腺癌细胞、肝癌细胞株等肿瘤细胞接种在硝酸纤维素膜界面培养,培养结束后在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标志物,对比检测实验组和六孔板对照组培养液上清中两者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差异,评价硝酸纤维素膜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膜染色透明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膜表面细胞保持较好的增殖状态和细胞形态;肿瘤细胞主要标志物均呈阳性表达;硝酸纤维素膜及膜上细胞的扫描电镜表征:该膜呈现孔径均一的海绵样空间立体结构,膜表面生长的细胞呈不规则形态且有伪足形成。结论硝酸纤维素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细胞生长载体材料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米诺环素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膜透析液-腹膜透析管系统建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模型,根据米诺环素浓度不同分为4组。通过银染法染色、结晶紫半定量测定、连续稀释法计算活菌计数,观察腹膜透析管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结果培养6 h,1/2最低抑菌浓度(MIC)米诺环素组、1/4MIC米诺环素组的载体表面银染快速鉴定均未发现形成生物膜,1/8MIC米诺环素组及对照组均形成早期生物膜。1/2MIC米诺环素组在培养12 h、24 h三个时间段内,生物膜内的活菌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生物膜结晶紫半定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1/4MIC米诺环素组培养12 h生物膜结晶紫半定量均小于对照组及1/8MIC组。1/8MIC米诺环素组培养6 h、12 h、24 h,生物膜结晶紫半定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诺环素在体外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常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初步分析其抑制生物被膜的相关机制。方法 取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生长曲线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菌生长情况,在不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浓度下通过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及生物被膜内细菌存活率。采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观察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康替唑胺及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被选入实验所用菌株MIC均≤4μg/m L,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在1/2×MIC并未影响细菌生长,结晶紫染色及生物被膜存活菌计数显示亚抑菌浓度下两种药物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290、222个,差异蛋白主要涉及rpm J、rpl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研究Zn2+转运系统ZnuABC关键分子ZnuA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特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大肠杆菌CL-1菌株ZnuA基因缺失菌株,对比ZnuA基因缺失前后大肠杆菌生长、生化特性的改变,以及大肠杆菌的生物被膜产生、抗生素敏感性及其对结肠腺癌细胞的黏附能力的差异。结果 成功构建大肠杆菌CL-1菌株ZnuA基因缺失菌株CL-1ΔZnuA和回补菌株CL-1ΔZnuA/pZnuA,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低浓度Zn2+条件下,CL-1ΔZnuA的生长明显弱于野生型菌株和回补菌株,但生化特性无改变。生物被膜形成测定试验结果显示,ZnuA基因缺失能够减少40%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明显增加大肠杆菌对氧氟沙星的敏感性。黏附试验结果显示,在细菌培养时添加螯合剂处理,缺失菌株CL-1ΔZnuA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明显下降。小鼠模型显示,ZnuA基因缺失会引起大肠杆菌毒力的显著下降。结论 锌获取蛋白ZnuA的缺失会导致大肠杆菌多种生物特性的改变,揭示了锌元素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的重要作用,为后续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AIM:To compare the influence and clearance effect of enzymatic and non-enzymatic detergent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biofilm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gastroscopes.METHODS:Teflon tubes were incubated in a mixture of different detergents and E. coli culture (106 CFU/mL) for 72 h at 15℃,and biofilms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teflon tubes were analyzed by bacterial coun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o evaluate the clear-ance effect of detergents,after biofilms were formed on the inner surface o...  相似文献   

12.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抗原多糖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O抗原多糖(OPS)的特异性致病作用。方法提取并纯化大肠埃希菌O29——EIEC的脂多糖(LPS)亚单位分子——OPS进行体内外试验,观察其毒性作用并与LPS作对比。结果EIEC OPS可引起Hela细胞病变;致兔回肠袢肠黏膜出血,但不引起肠腔积液;电镜观察OPS致病变的Hela细胞,明显可见细胞的超微病理损害。结论EIEC OPS有特异的致病作用,与其LPS的内毒素作用不同;大肠埃希菌O29(致病菌株)OPS毒性作用比大肠埃希菌HB101(非致病菌株)OPS毒性强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肠菌素受体蛋白CirA在大肠杆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大肠杆菌cirA基因缺失株,通过PCR和基因测序方法对缺失株进行验证。从生长特性、生化特性、抗生素敏感性、生物膜形成能力4个方面分析cirA基因对大肠杆菌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cirA基因缺失株,经PCR和测序鉴定无误。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irA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加,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近60%。结论 成功构建大肠杆菌cirA基因缺失株,该基因敲除能显著影响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红霉素、磷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体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通过体外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被膜(BF)的培养,诱导和观察,研究非抗假单胞菌药物红霉素(EM)和磷霉素(FOS)对BF的作用。方法:选取临床分离呼吸道PA和质控菌株ATCC27853,采用胰酶大豆肉汤(TSB-teflon)系统和生理盐水(NS-teflon)系统进行BF的培养和诱导,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BF,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经过1,3,7d的孵育,临床分离菌的BF在TSB-teflon系统中,质控菌株在NS-teflon系统中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多,而且1mg/L红霉素和2mg/L磷霉素可以在孵育过程中抑制BF的形成,MIC测定提示1mg/L红霉素和2mg/L磷霉素与头孢他啶或左氧氟沙星联合对BF型铜绿假单胞菌有协同抗菌活性。结论:低浓度的红霉素和磷霉素在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BF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有效鉴别纳米细菌的金标记免疫电镜方法方法:纳米细菌经25 g/L戊二醛固定、树脂包埋后,用钻石刀制成超薄切片,用纳米细菌特异性抗体进行间接金标免疫电镜染色.结果:纳米细菌经负染后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呈球形或短棒状颗粒,大小约为80-350 nm.纳米细菌可以和特异性抗体结合,在电镜下表现为胶体金颗粒的附着.结论:采用免疫电镜的方法,在较好地显示纳米细菌超微结构的同时,又可以指示其独特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6.
The backscattered electron imaging mode of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sed to study the ontogenetic acquisition of argyrophilia in Pneumocystis carinii in rats. Silver staining continually increased from the late trophozoite to the mature cyst stage. The silver uptake began with a fine outline at the surface of the bodies of the late trophozoites; their cellular extensions, however, did not stain. The oblate precyst forms acquired the silver in heterogeneous patches. On spherical cysts the silver staining became more uniform and intense with at least one dense spot. The spherical and collapsed cysts also had short silver staining projections that may represent microvilli. Collapsed forms were paler than spherical ones and appear to be cysts that have undergone partial or complete release of sporozoites. These cell surface observations confirm and amplify previou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al and histochemical studies indicating that silver staining correlates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the cell pellicle.  相似文献   

17.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临床病理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30例CMV性肝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并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光镜及电镜观察肝细胞的特征性改变.结果 婴儿CMV肝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及伴发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CMV相关病毒检查阳性;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增大;肝穿刺活组织光镜观察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淤胆等一般性损伤,特征性改变为肝细胞内病毒包涵体、巨细胞样肝细胞形成和局部"假腺管"样排列,电镜观察找到病毒颗粒.结论 CMV DNA和抗体检查对于婴儿CMV性肝炎的诊断应用有限,疑似病例的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明确CMV性肝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