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为探讨P27^kipl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用免疫组化法对6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27^kipl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与2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3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中P27^kipl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3.0%(35/66),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22/29)和87.1%(27/31),与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意义(P<0.01),与前比较差异有显意义(P<0.05)。P27^kipl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分级与组织学分级有关,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I级59.0%,Ⅱ有47.0%,Ⅲ级为20.0%。结论:P27^kipl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肿瘤组织分级有关,表明该蛋白对判别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和预测病程发展是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CNA、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ER和PR蛋白的表达变化,统计分析各组间PCNA、ER和PR表达变化与临床因素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表达阳性率为89.47%,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P〈0.01,P〈0.01,P〈0.01)。②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表达阳性率为54.74%,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P〈0.01,P〈0.01),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表达阳性率为62.Ii%,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单纯或复杂型增生组(P〈0.01,P〈0.01),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ER和PR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5),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浸润深度无相关性;而PCNA、E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均无相关性。结论:子宫内膜癌中PCNA表达增加,ER和PR表达降低,PCNA、ER和PR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发展。PR在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作用。联合检测PCNA、ER和PR的表达可以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范世敏  黄林  李春竹 《贵州医药》2011,35(7):587-590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R和PR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接(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ER和PR的表达,并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17例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进行比较.结果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单纯增型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ron receptor,PR)表达有无差异。方法 门诊宫腔镜下观察需行诊刮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石蜡包埋制成病理切片,HE染色按内膜的病理类型分为单纯增生型和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两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R、PR含量,采用LeicaQ500IW图像分析仪进行测定,应用光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单纯增生型和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的ER、PR分布不同,单纯增生病变部位ER、PR含量高于正子宫内膜组织部位。结论 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单纯增生型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的ER、PR含量不同;ER、PR在子宫内膜增殖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及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1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及ERα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基蛋白缺失率为66.67%,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P〈0.05)。PTEN蛋白表达完全缺失在G2、G3级肿瘤高于G1级(P〈0.05),PTEN蛋白缺失率均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手术-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ERα在PTEN表达缺失的肿瘤中低于PTEN表达阳性者(P〈0.05)。结论PTEN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蛋白表达缺失常发生细胞分化较差的子宫内膜癌。PTEN蛋白表达缺失与ERα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ER、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ER、PR检测,结合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ER、PR在47例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4%和61.7%,ER、PR的双阳性、双阴性分别为48.9%和29.8%。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的表达与肌层浸润、子宫外病灶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PR均反应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是一个可以综合反映病程、病情和病变性质的客观指标,其测定对估计患者预后,指导临床选择激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凋亡基因蛋白(bcl-2)在子宫腺肌症中正位及异位内膜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58例子宫腺肌症正位及异位内膜ER、PR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腺肌症病例中,正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Bcl-2都有阳性表达,异位腺体上皮阳性率高于间质细胞(P〈0.05),异位内膜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正位内膜(P〈0.05);且增生期阳性表达率高于分泌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腺肌症病例正位和异位内膜中ER、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异位内膜中ER、PR、bcl-2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子宫腺肌症正位和异位子宫内膜中均有ER、PR和bcl-2的阳性表达,提示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中ER、PR、MK、VEGF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淳  杨蕴  刘双静  李雅钗 《河北医药》2010,32(11):1364-136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中期因子(M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0例子宫内膜腺癌(研究组)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ER、PR、MK、VEGFmRNA的表达水平,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低(P〈0.05)。MK和VEGF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检测指标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系,随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升高和肌层浸润的加深,ER、PR的表达水平下降,而MK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MK和VEGF的检测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并指导该疾病的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在围绝经期、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中ER、PR的表达;利用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检测3组组织中ER、PR的转录水平。结果无论免疫组化还是RT—PCR结果均显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高于对照组(P〈0.05),RT—PCR结果显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PR表达高于围绝经期息肉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可能与局部激素受体水平变化有关,其中雌激素受体起关键作用,提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发病与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升高均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吴忠新  王冲  谢慧君  蔡德巍 《江苏医药》2012,38(22):2691-2693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6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分为不典型增生(16例,AH组)、复杂性增生(18例,CH组)和单纯性增生(26例,SH组);另选取20例正常的增殖期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Cath-D、PCNA、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四组ER的阳性表达率相仿(P>0.05).AH组、CH组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H组和CH组的Cath-D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H组、CH组、AH组细胞核中Cath-D、PCNA的阳性表达率逐级递增,而PR的表达水平逐渐减弱.结论 检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Cath-D、PCNA、PR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增生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第二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者在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息肉及8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并将其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C-erB-2、ER及PR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组与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C-erB-2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相关(P<0.05);PR与组织细胞学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C-erB-2与ER的表达呈负相关(r=-0.247,P<0.05),ER与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6,P<0.05).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中,C-erB-2、ER及PR 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指导内分泌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中Bcl—2、ER、PR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玉  刘丽  苏菊 《天津医药》2001,29(9):523-525
目的:了解绝经过渡期功血患者子宫内膜病理学改变与Bcl-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膜细胞的Bcl-2、ER、PR的表达。结果:增生性宫内膜Bcl-2、ER、PR水平与增生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分泌期、ER、PR水平低于增生和增生性和增殖期(P<0.01),Bcl-2、ER、PR水平单纯增生>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结论:Bcl-2、ER、PR水平随着宫内膜的增生程度下降,以此监测病变的不良倾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欧新辉  范元春 《河北医药》2014,(7):1033-1035
目的通过比较口服三苯氧胺(TAM)对于患者子宫内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及检测子宫内膜中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生成素-2(ANG-2)、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表达,研究口服TAM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试验组为80例乳腺癌患者口服TAM(均满1年)后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子宫内膜增厚或质地不均(B超提示),行宫腔镜检查并电切取其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另外取同期就诊的120例以上述症状就诊的未口服TAM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也行宫腔镜检查并电切取其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比较其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有何差异。选取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子宫内膜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A、ANG-2、HIF-1在实验组(TAM组)和对照组中的蛋白表达,并对比口服TAM对于子宫内膜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术后病理证实:TAM组: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复杂性增生40例(50%),不典型增生9例(11.25%),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22例(27.5%),子宫内膜癌4例(5%),黏膜下肌瘤5例(6.25%)。对照组: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复杂性增生80例(66.7%),不典型增生8例(6.67%),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25例(20.8%),子宫内膜癌3例(3.75%),黏膜下肌瘤4例(2.5%)。TAM组中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息肉、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4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X^2=3.963,P〈0.05)。免疫组化的检测显示出:VEGF—A、ANG-2、HIF-1在TAM组和对照组中均有表达,只有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组织在TAM组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三种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组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长期口服苯氧胺增加了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等病变的发生率;口服三苯氧胺增加了VEGF-A、ANG-2、HIF-1三种蛋白在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姜展红  杨丽  吴宜勇 《河北医药》2010,32(20):2873-2874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女性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差异及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检测109例子宫内膜癌肿瘤中的ER、PR水平。结果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临床及病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ER与PR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化呈负相关。结论不论是绝经前还是绝经后患病,子宫内膜癌大部分都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ER、PR是反映子宫内膜癌疾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ER、PR、EGFR与AM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EGFR的表达。结果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无周期性变化,而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均符合增生期高于分泌期的变化规律。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并且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异位内膜。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水平低,可能是其对抗激素药物治疗反应差的原因。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表达水平增强,提示EGFR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为靶向生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周莉  郭兵 《贵州医药》2010,34(4):308-310
目的研究胱天蛋白酶Caspase-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组织(组织学分级G1组16例、G2组27例、G3组8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2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aspase-3在子宫内膜癌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中的表达。结果 Caspase-3在子宫内膜癌组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G2、G3组的表达低于G1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 Caspase-3的低表达可能促使细胞抗凋亡能力增强,导致细胞凋亡不足增殖过度,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K34βE12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方法。方法选择子宫内膜病变蜡块标本158例,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观察,根据病变性质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K34βE12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为90.36%(75/83),其中,单纯性增生组为93.02%(40/43)、腺囊性增生组为87.50%(35/40)、非典型增生组为76.74%(33/43);子宫内膜腺癌组为9.38%(3/32)。CK34βE12阳性表达率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高于子宫内膜腺癌组,非典型增生组高于子宫内膜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CK34βE12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典型增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5)。结论CK34βE12检测可作为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状瘤病毒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P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对28例子宫内膜癌、2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进行HPV16/18DNA检测,以16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结果(1)2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25例检测出HPV16/18DNA,检出率均为89.3%;(2)2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检测出2例HPV16/18DNA,检出率均为9.5%;(3)对照组1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检出1例HPV16/18DNA,检出率6.3%。结论子宫内膜癌中HPV16/18DNA感染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ER、PR、PS2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病理科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存档蜡块中抽取子宫内膜癌患者100例,为A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100例,为B组;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者100例,为C组,对三组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对比检测水平。结果 C组中ER、PR的表达均显著高于A、B组,其中B组高于A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2在C组中无表达,在A、B组中均有表达,其中A组高于B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高分化患者ER、PR、PS2表达显著高于中分化、低分化患者,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中ER、PR、PS2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癌变患者,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PS2的表达同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呈正相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有关,并与其预后有关。子宫内膜癌中ER、PR、PS2表达较高者对内分泌治疗反应及预后较好,故ER、PR、PS2能指导子宫内膜癌术后的内分泌激素治疗,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陶小钰  陈骏骊 《江苏医药》1997,23(5):346-347
近年研究表明,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可以反映细胞的活动状态,在恶性病变中AgNOR数目明显增加,因此被妇科用来区分子宫内膜癌和增生过长。组织中有雌激素受体(ER)存在,反映该组织对雌激素有应答反应;而孕激素受体(PR)的存在,证明ER系统具有完整的生物学功能。据此,我们对子宫内膜癌进行AgNOR计数和ER、PR的检测,以期在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上取得客观指标。材料和方法一、资料来源选自1985年1月~1995年12月,我院子宫切除和内膜刮除术标本52例,其中子宫内膜癌28例(I级11例、!级13例、四级《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