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研究中国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IVCD)患者ApoE基因主等位基因分布状况、随机选择IVCD患者93例,平均年龄63.9岁;并选择同龄非ICVD受检者100例进退这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检测ApoE基因型。主要结果如下:(1)ICVD患者组ApoEε3/3频率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2)中年组ICVD患者中ε3/3为56.78%,明显低且之73.07%,ε4/2频率(31.37%)较同龄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噻氯匹啶(TIC)预防缺血性卒中(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小剂量阿司匹林(ASA)预防IS的疗效作对照。方法 选择329例TIA与轻型IS病人,随机分为TIC组(165例)与ASA组(164例)。TIC组口服TIC 250mg/d,ASA组口服ASA 50mg/d,禁服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每例病人1~2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6~18个月。结果 TIC组卒中死亡率(8.3%)低于ASA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本文对36例ICVD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并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CVD患者血清MDA含量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MDA含量与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提ICVD患者体内脂过氧化与血液流变关系十分密切,自由基反应可能是影响血液流变学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本文对36例ICVD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并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CVD患者血清MDA含量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MDA含量与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提示ICVD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十分密切,自由基反应可能是影响血液流变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伴OSAS患者的血压和血管舒缩功能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伴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放免方法测量31例患者血浆CGRP和ET含量,静息状态下测量血压;多元相关分析。结果 ICVD伴OSAS患者组MABP、ET均炕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CG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CGRP与MABP  相似文献   

6.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出血性(HCVD,n=10),缺血性(ICVD,n=31)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n=10)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153-185)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HCVD组血浆ProAdM153-185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ICVD组(分别P<0.05及<0.01),ICVD组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在ICVD组中,大灶皮层梗塞患者血浆ProAdM153-185含量又显著高于皮层下梗塞患者(P<0.01),发病后第3d的患者血浆ProAdM153-185含量显著高于第1d及第2d的患者(分别P<0.05,0.01)。提示ProAdM153-185在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定量脑电图与影像及功能影像检测的相关研究概况潘映辐定量脑电图(qEEG)对脑血管病(CVD)中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可逆性神经系损伤(RIND)以及部分非进行性卒中(PNS)的早期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区分病人和健康人)已...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ICAM—1,VCAM—1,CD62p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粘附分子(VCAM-1)和血小板P选择素(CD62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21例缺血患者发病48小时内ICAM-1、VCAM-1、CD62p的改变。结果 (1)各种急性脑缺血患者ICAM-1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脑血全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CD62p升高,P〈0.05;脑血栓形成VCAM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磁场强度为2.0T,并利用磁化转移对比技术,在诊断性MRI检查同时,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60例进行了磁共振血流成像(MR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异常信号49例(81.6%),其中动脉闭塞4例,动脉狭窄39例,动脉分支显著减少8例,其它改变者9例。临床表现,MRI与MRA对比发现,MRA不仅是一项无创伤性检查,所提供脑血管病理改变的信息,在ICVD预防,选择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方面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和多肽生长因子含量变化,探讨其在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临床诊断为AD患者8例,VD患者15例及6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β-AP、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水平,同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AD与VD患者β-AP、TGF-α和IGF-Ⅱ水平明显高于ICVD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ICVD患者血清β-AP、TGF-α和 IGF-Ⅱ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脑梗塞后遗症(SCI)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组增高十分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D与 VD患者 3项测定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结论:①β-AP可能是AD和VD发病的危险因素。②引起AD和VD神经元毒性作用进而导致痴呆.这可能与TGF-α和IGF-Ⅱ增多有关。③β-AP与TGF-α、IGF-Ⅱ密切相关,在老年斑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3例正常对照组血清VitC、Vit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在脑供血不足组,VitC、VitE、SOD含量略降低,MDA含量略升高;而在脑梗塞急性期,VitC、VitE、SOD含量明显降低,MDA明显升高;恢复期均恢复正常。结论以MDA为代表的自由基代谢产物参与了脑缺血性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而内源性抗氧化剂VitC、VitE、SOD可作为一个敏感指标,早期证实脑缺血的发生,推测缺血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CT灌注成像及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CTPI)及CT减影血管成像(CTS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发病24h内的AICVD患者进行常规CT、CTPI及CTSA检查,部分行CTPI、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等复查。结果 24例患者中,11例首次CT平扫未见异常,其中3 ̄6h6例,6 ̄12h3例,12 ̄24h2例;10例由CTPI检出病灶,2例为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其中1例CTPI阴性,临床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另13例首次CT平扫阳性者9例,由CTPI检出的闰灶比平扫范围大,其中1例为MCAO、1例为预内动脉闭塞(ICAO),4例CT平扫与CTPI基本相符者为腔隙性脑梗死。有4例发现2个以上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行为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文献综述)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医院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室(102849)檀培方综述黄益兴审校一、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血小板功能密切相关,我们的资料也证实ICVD与血小板计数关系不大,而是由于其行为异常所致[1]...  相似文献   

14.
764-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64-3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种单体,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本工作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进一步观察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突触体功能、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的变化以及764-3的影响。发现SAH后突触体钙摄取明显增加,脑组织中MDA浓度升高,皮层局部脑血流(r-CBF)下降。764-3可以抑制突触体的钙摄取和降低脑组织中MDA,改善r-CBF,使之在SAH80分钟后趋于恢复,764-3对CVS引起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ICVD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组患者和82例对照组人群分别检测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DI等位基因频率之比脑血管病组为0.590.41,对照组为0.420.58(P<0.05);DD基因型在ICVD组更多见(31/88例),对照组15/82例(P<0.05);DD基因型对各种类型ICVD的相对危险性为2.43,进一步分析表明,其危险性增高主要是由腔隙性梗塞和脑栓塞所致。结论ACE基因缺失多态性与ICVD的发生显著相关,ACE基因的缺失多态性对腔隙性梗塞和脑栓塞均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764—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764-3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种单体,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本工作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进一步观察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突触体功能、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的变化以及764-3的影响。发现SAH后突触体钙摄取明显增加,脑组织中MDA浓度升高,皮层局部脑血流(r-CBF)下降。764-3可以抑制突触体的钙摄取和降低脑组织中MDA,改善r-CBF,使之在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评估高血压性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 ACVD组40例,无 ACVD组4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并 ACVD组最小心率及平均心率高于无 ACVD组,P<0.01,前者R-R间期标准差(ADNN)、心率变异指数(HRV Index)均低于后者,病灶部位越接近心血管中枢部位及自主神经调节中枢,其HRV中SDNN及Index越低。结论:HRV是临床预防心衰、预测ACVD危险因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犬与鼠脑血管痉挛病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犬与鼠之间脑血管痉挛病变的不同特点。采用2次枕大孔注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犬的模型,及3次视神经孔注血致SAH鼠的模型,对2种模型做了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DCVS犬基底动脉的管腔明显缩小(P<0.01),管壁明显增厚(P<0.05)。SAH鼠中动脉的管腔无狭窄(P>0.05),管壁无增厚(P>0.05)。病理观察发现DCVS犬比SAH鼠的脑动脉病变明显严重。提示DCVS犬的模型恒定、可靠、发生率高。SAH鼠的模型不易产生DCVS,故较适用于SAH急性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预防实验性脑血管痉挛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我们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预防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效果进行了形态学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资料1方法:选用健康青紫蓝兔40只,体重22~3.0kg。随机分为假S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的临床及CDS改变的异同。方法:对患者进行眼底、颈椎X线片、脑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CDS)扫描。结果:VBI组、腔梗组,眼底动脉硬化Ⅰ度、Ⅱ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有无颈椎骨质增生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CDS检查两组均有明显的脑动脉硬化,VBI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减慢,腔梗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异常增快。结论:颈椎病与VBI密切相关;脑动脉硬化确是缺血性脑血管的病理基础;CDS检查有助于VBI和腔梗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