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云凌  赖新生 《新中医》2012,(2):142-143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属中医学瘾疹范畴。本病常反复发作,西药常规治疗有时疗效不甚理想。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对治疗荨麻疹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见解。笔者有幸师从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赖教授针药结合治疗荨麻疹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针灸扣刺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4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奕丽  何立 《陕西中医》2003,24(7):648-648
目的 :观察针灸 ,扣刺拔罐并举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选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穴 ,采用针刺艾灸 ,选肺俞、大椎、风市、血海穴 ,采用梅花针扣刺并用拔罐 ,综合治疗荨麻疹 46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 93 .5 %。提示 :针灸扣刺拔罐综合治疗本病有调和营卫宣热 ,祛风消疹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荨麻疹中医药治疗临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伟 《新中医》2018,50(4):24-27
慢性荨麻疹具有反复发作、治疗困难的特点,传统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笔者就近年来慢性荨麻疹的辨证论治、单方验方、中成药、其他治疗方法等4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概述了中医药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性头痛,可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本病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针灸疗法对本病的治疗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且疗效显著,本文以探讨和分析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诊疗思路为目的经查文献发现:本病系由风邪、气郁或痰浊、瘀血等阻滞脑络"不通则痛"而发病,或因气血亏虚、血不上荣引起"不荣则痛"而致偏头痛的发生;在针灸临床治疗本病时主要以经络辨证为主,同时还要重视外感还是内伤致病,紧密结合辩肝、心、脾、肾等脏腑辨证思路,治疗过程中以足少阳胆经取穴结合辨证取穴的选经配穴思路为主;目前临床上对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多,且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5.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属中医瘾疹范畴。其发作时伴有剧烈瘙痒或烧灼感,以此起彼伏为特点,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患者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得以入侵,邪郁腠理,营卫失和或胃肠郁热,复感风邪,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通达,郁于腠理而发病。目前,中医治疗本病,或以辨证治疗为主,或运用古方为主加减治疗,或以验方、自拟方加减治疗,或用中药外熏,或用针灸治疗,治疗时多从祛风、除湿、养血、活血、固护卫表等方面着手,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当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时称为慢性荨麻疹。因本病病因不易确定,故治疗较困难。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联合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慢性荨麻疹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荨麻疹俗称"风团",属于中医学"瘾疹"范畴。其主要表现为突发突止的风团状皮疹,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常伴剧痒,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且严重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本病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任勤教授学习,现将导师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及机制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报道,也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在临床上具有的有效性及可行性。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有很大的优势,并且治疗方法种类繁多,无论是单纯针灸治疗或是综合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复发率低,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由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临床研究评价疗效时选用的参考指标不同,大多选用血清IgE及补体C3、C4、IL-4等作为观察指标,尚缺乏统一的实验室观察指标。(2)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普遍存在着自拟疗效标准,盲目参考西医疗效标准选用定性描述性疗效标准,注重症状体征的观察以及忽视生存质量的改善等问题,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针灸临床疗效,使得不同研究结果之间难以横向比较。(3)由于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对于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普遍性及临床推广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对于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势突出不明显。针灸对于免疫机制的调整作用已得到临床和试验证实,因此,在大样本收集统计的情况下,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机理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出慢性荨麻疹的最佳针灸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9.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在皮肤科约有1%-2%为荨麻疹患者[1]。本病缺乏特效性药物,治疗过程中易反复发作,迁延为慢性荨麻疹。自2010年3月以来,笔者跟师采用玉屏风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以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的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骤起骤落,并伴有剧烈瘙痒或烧灼感为临床特征。因其时隐时起,遇风易发,中医称之为"瘾疹"、"风疹"、"风疹块"。本病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多可痊愈,慢性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采用针刺加拔罐治疗荨麻疹患者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患者刘某,女,25岁。因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风团,伴瘙痒反复发作半年余,加重4天于2014年3月27日就诊。自诉半  相似文献   

11.
荨麻疹瘙痒剧烈,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西医治疗荨麻疹多以第2代抗组胺药物为主,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中医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著,并能有效防止复发,不良反应少。中医治疗本病多以疏风止痒为原则,韩首章教授在此基础上兼以健脾祛湿、补肾滋阴,临床疗效显著。该文分享韩首章教授从健脾、疏风论治荨麻疹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荨麻疹是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是皮肤性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程超过6周者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CU)。慢性荨麻疹发作时以皮肤上突然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消,退后常不留痕迹为特征,伴瘙痒或烧灼感,其皮损易反复发作。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瘾疹",根据其发病特点,中医文献中又有"癗""风瘙隐胗""赤白游风""风疹块""鬼饭疙瘩"等病名。现将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疾病,本病属中医"瘾疹"、"风团"范畴.是一种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具有发无定处,忽陷忽现,来去迅速,瘙痒无度,退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的特点.近年来,笔者采用解表养血汤治疗本病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鼻炎亦称为变态反应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疾病,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塞、流清涕、鼻痒、喷嚏等为主要特征。该病属中医学"鼻鼽"范畴,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我院欧阳枝磊教授系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认为肾阳虚衰,邪害空窍乃本病发病病机,擅用"温阳通窍"法,自拟"温通饮"配合针灸治疗本病,颇具心得,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近十年来针灸治疗荨麻疹的针灸治疗方法,为临床研究予以指导。方法:归类整理其研究方法,穴位,归经等,对规律进行总结讨论。结果: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针灸疗法大多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来发挥临床疗效。结论:慢性荨麻疹针灸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病程少于6周的为急性荨麻疹.本病起病较急,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笔者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荨麻疹6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指的是诱因不明且皮损反复发作6~8周的荨麻疹.近年来,笔者应用中药颗粒剂辨证治疗本病33例,获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伏邪学说为基础,结合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规律,从发生原因、藏匿部位、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4个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机和治疗。慢性荨麻疹由伏风兼夹热、暑、湿、寒诸邪所致,本病伏邪主要藏匿于肌肤,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伏邪可藏于络脉;其发病可由正气虚衰、正不胜邪以致邪气肆虐,可由伏邪加强所致"因加而发",亦可由新感六淫外邪引动内伏之邪,内外相合而发病,治疗的总则为扶正、透邪辅以泄热、缓攻通络之法,将伏邪学说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丁玲  李澎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87-88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是指患者在日常活动或生活工作中突然出现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本病作为一种睡眠-觉醒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与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密切相关.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多寐""嗜卧"范畴,其病位在心、脑、脾、肾诸脏,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衡,阳虚阴盛.现代医学治疗本病虽有一定疗效,但毒副作用较多,患者难以坚持治疗,而临床研究显示针灸疗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李澎,主任医师,擅长于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现将其临床运用醒脑针刺法治疗发作性睡病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近10年国内外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文献进行特征分析,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水平,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回顾分析国内外2007年1月至2018年6月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相关临床文献,并对上述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文献245篇,分别发表在94种期刊上;自血疗法、常规针刺、罐法、穴位埋线为常用刺灸方法;两种及其以上治疗方式联合的综合疗法为常用治法;曲池、足三里、血海、膈俞、三阴交为常用腧穴。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临床研究方法学水平偏低,研究设计不严谨,需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证据予以支持,且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改变目前治疗方法繁杂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