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原位肛门重建的犬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原位肛门重建的犬实验模型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杂种犬 17条 ,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 ,第 1期单行股薄肌原位游离 ,实验组术后行电刺激连续 6周 ;2组第 2期均行腹会阴联合切除肛门 股薄肌原位肛门括约肌重建 ,术后 2周测量基础新肛压、功能性新肛压和移位股薄肌肌肉耐疲劳性曲线 ,取肌肉样本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组的I型纤维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两组间基础肛压、基础新肛压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功能性新肛压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实验组的移位股薄肌肌肉耐疲劳性曲线更平缓 ,平台期更长。结论 经过长期电刺激后 ,股薄肌纤维构成发生适应性改变 ,抗疲劳性改善 ,可替代括约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人工肛管括约肌装置已用于治疗严重排粪失禁 ,其效果不亚于股薄肌成形术 ,但有感染和腐蚀肛管的可能 ,有必要对这一装置进行总结。收集意大利罗马、那不勒斯等医院 2 8例严重肛管失禁女性病人 ,平均年龄 5 8岁 ,失禁已历时 1年以上 ,均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其病因属原发性 14例、产伤 6例、神经病变 4例、肛管手术后 3例和先天性畸形 1例。 11例伴有全层直肠脱垂 ,曾作骶骨直肠固定 5例和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 1例。 2例伴有肝硬化及出血危机 ,1例伴有尿失禁并已作 Burch手术。 7例在以往曾做过各种直肠肛管手术。均作肛管测压管等检查。…  相似文献   

3.
动力性心肌成形术主要是指将带蒂(含神经及血管)的背阔肌引入心包包裹心脏,并对其施以同步电刺激,使其与心脏同步收缩以达到辅助心肌收缩,改善心肌功能的一种手术方式。使背阔肌由Ⅰ型纤维向耐疲劳的Ⅱ型纤维转化,增强其耐疲劳性是这种技术的前提。此术主要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治疗大便失禁RosenHR,etal.IntJColorectDis,1994;9:184股薄肌吊带法因为它不能产生持续的神经性强直性收缩,故应用效果不佳。如不断刺激,使肌肉的快抽搐易疲劳的纤维变为慢抽搐抗疲劳的纤维,则可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5.
凡神经性或创伤性肛门失禁而直接括约肌修补不可能或失败时,移位骨骼肌可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率,其中尤以臀大肌移位最为常用,因其邻近肛管和与肛门收缩有关,可替代股薄肌移位术.过去报告一侧臀大肌移位的效果不满意,作者采用双侧臀大肌移位术治疗肛门失禁病人,取得一定的效果.7例中,5例女性,2例男性,中位值年龄34岁(21~60岁),4例原发性肛门失禁女病人曾行肛门修补,1例产伤曾作重叠缝合修补,2例男病人因肛管狭窄在儿童期曾行肛管重建,但7例病人均不能控制固体粪便,直肠不能忍受滴入200ml以上粘性液体.手术前后的功能性测定如下表所示:(1例病人资料不全)  相似文献   

6.
肌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不仅可应用于创面缺损的覆盖、外形的重建,有收缩能力的肌瓣还被广泛应用于瘫痪肌肉的动力功能重建。除了骨科临床常用的四肢动力功能重建外,还被探索应用于外科其它领域的功能重建。如Acker报道的背阔肌心肌成形术(cardiomyoplasty)、Perez—Abadia等报道的股薄肌成形术(graciloplasty)以及Baeten等报道的动力性股薄肌成形术(dynamic graciloplasty)等,Stremel将其统称为动力性肌成形术(dynamic myoplasty)。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是截瘫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建肛门外括肌和直肠肛管角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先天性肛门闭锁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肌并重建直肠肛管角。结果:32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肛门功能优19例,良9例,较好4例,无效者未发现,总满意率为87·5%(28/32)。结论: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肌并重建直肠肛管角,术后患者肛门功能满意率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保护和恢复对大便的控制能力一直是肛肠外科需要解决的问题。现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永久结肠造瘘和肛门失禁依然困扰人类健康。电刺激股薄肌肛门成形术是一种新的术式 ,本文就其手术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电刺激股薄肌肛门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和恢复对大便的控制能力一直是肛肠外科需要解决的问题,现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永久结肠造瘘和肛门失禁依然困扰人类健康,电刺激股薄肌肛门成形术是一种新的术式,本文就其手术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薄肌肛门原位成形术(GP)治疗肛门失禁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GP治疗5例肛门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伤口愈合时间32d(24~51d)。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Wexner评分分别为8.0±0.4分和6.8±1.4分。术前术后肛管直肠动力学比较发现:术后患者的肛管静息压和肛管长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GP对肛门失禁的疗效好,并可以维护肛门功能及肛门外形。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二期手术法。建立了原位肛门重建的犬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dynamic graciloplasty,DGP)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对肛管高压区、耻骨直肠肌及直肠下段三个部位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耻骨直肠肌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我们对42例耻骨直肠肌失弛缓型便秘患者采用此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电刺激模式:20min/次,3次/d,15次/周,均治疗2周。结果显示,随访3个月,患者排便症状改善情况:显效9例,有效2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1%(36/42)。患者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排便用力程度、肛门及骶后疼痛在治疗结束时、3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均非常显著(P〈0.01);粪便性状在治疗结束时、3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改善显著(P〈0.05)。患者治疗结束时肛管静息压、括约肌功能长度、直肠阈感觉容量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量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5)。结果表明,精确肛管高压区、耻骨直肠肌及直肠下段三个部位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地治疗耻骨直肠肌失弛缓型便秘。  相似文献   

13.
复习 1999年以前有关动力性股薄肌成形术的治疗效果 ,在某些病例有较好的功能恢复 ,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率 ,要慎重选用 ,并希与结肠造口术作随机对照比较。  相似文献   

14.
采用肌肉移植代替括约肌行原位肛门成形术能够改善肛门失禁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股薄肌位于大腿最内侧,部位隐蔽、便于切取、血管固定、供血丰富、神经支配单一,用于重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效果良好。现对股薄肌移植重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复习1999年以前有关动力性股薄肌成形术的治疗效果,在某些病例有较好的功能恢复,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率,要慎重选用,并希与结肠造口术作随机对照比较。  相似文献   

16.
双侧股薄肌代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双侧股薄肌代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在低位直肠癌术后控制排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近10年来诊治低位直肠癌56例病人,采用双侧股薄肌代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并制定肛门排便功能的临床评定标准,以8分法进行评定,8~6分为优.6~4分为良.4~2分为差.2~0分为无效。术后随访客观分析其疗效。结果 根据评定标准56例病人中优32例,良17例,差5例,无效2例,我们把优及良病例定为有效,总有效率为87.5%。结论 双侧股薄肌代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疗效可靠,是人工肛门手术方式中较理想、较科学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定经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式治疗5年以上先天性巨结肠68例疗效。方法 随访收集1992至1996年间采用心型吻合术式根治的先天性巨结肠68例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28例,手术时年龄<6个月22例(32%),其中新生儿10例(15%),6个月~3岁27例(40%),>3岁19例(28%);常见型46例(67%),长段型10例(15%),短段型12例(18%)。本组患儿均来院复查。通过①临床观察排便功能检查:每日排便次数、性状、有无便意、便秘、失禁及污粪,是否使用泻药,是否影响日常群体生活等。同时常规做肛诊检查。②客观排便功能测定:钡灌肠造影检查、直肠肛门测压。结果 肛门功能异常者13例(19%),主观检查以污粪为多7例(10%),其中术后6年以上1例(1.4%),4~6年6例(8.8%),便秘2例(3%),失禁4例(6%);钡灌肠造影检查:肛管直肠角68例均在正常范围,钡剂外溢7例(10%),24 h钡剂潴留2例(3%)。直肠肛门测压: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阳性36例(52.94%),肛管直肠压差和肛管高压区长度均低于正常参考值。结论 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适用于各年龄组及各种类型的巨结肠,其远期肛门直肠功能受无神经节细胞肠管长度影响,但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可望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加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的肌电监测技术与标准.方法 在89例痉挛型脑瘫患者SPR中,采用50 Hz方波电脉冲,分别刺激L3-S1神经后根小束,分别于双侧三角肌、长收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记录自由肌电反应及触发肌电反应,同时观察下肢肌肉痉挛性收缩活动.对肌电反应向对侧、乃至远隔神经支配节段明显扩散的3+级和4+级神经后根小束,及引起下肢或足趾肌肉收缩活动的相对低阈值的神经后根小束进行选择性切断.术后观察下肢肌张力的改善程度,并对下肢感觉、运动及排便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触发肌电反应的出现明显滞后于自由肌电反应,观察自由肌电反应更能及时的判断"异常的"神经小束.89例患儿的372根神经后根被选择性切断,其中324根(83.5%)腰神经后根的出现3+~4+级肌电反应的神经小束被选择性切断;48根(12.9%)神经后根的神经小束根据"相对低阈值"被选择性切断.所有患儿术后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未出现明显的下肢感觉、运动及排便功能障碍.结论 SPR中,肌电监测所出现的向对侧和(或)远隔节段扩散的持续的肌肉动作电位反应,是判定"异常"神经后根小束并进行选择性切断的有效并可重复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设计应用节段性兔股薄肌肌皮瓣构建再造阴茎、重建勃起功能的动物模型.方法 依据肌亚部原则,近似二等分纵向完全劈开兔股薄肌,以前部肌束作为功能单位和皮瓣血供来源,植入硅胶假体作为支撑,构建阴茎再造的动物模型.应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刺激再造阴茎活动,并同步检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结果 通过电刺激兔再造阴茎根部的神经,可使前部肌束收缩,引起阴茎形态的相应改变,当肌束发生强直收缩时,再造阴茎上翘幅度最大,并可维持翘起状态数秒,较满意地模拟了阴茎的勃起动作.结论 应用节段性兔股薄肌肌皮瓣构建的再造阴茎动物模型,较满意地重建了阴茎勃起功能,达到了兼顾改善阴茎外观与保留肌肉收缩功能的要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前曾有通过实施股薄肌移植术治疗肛门失禁的报道。总的看来,这项技术效果令人满意,尤其适宜于创伤所致的肛门失禁。作者对接受该手术治疗的19例患者分别进行了长达2~14年的随访,并报告结果如下:患者与方法:19例患者(男5例,女14例)年龄在5~60岁之间,均患有肛门失禁,其中由于交通事故所致的会阴部损伤5例,妇产科手术意外6例,会阴部先天畸形治疗不当7例,会阴部严重感染1例。他们均于1973~1986年间实施了股薄肌移植术,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