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0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24例;其中夹层动脉瘤10例,梭形动脉瘤9例,囊状动脉瘤11例;未破裂动脉瘤14例,发生过破裂出血1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2 a,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1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囊状动脉瘤11例中完全栓塞8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支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瘤体未见显影;梭形动脉瘤9例中单纯支架置入6例,双支架置入3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9例,其中6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置入者瘤体明显减小;2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部分栓塞,其中1例瘤腔基本消失,1例瘤体大小无变化;1例基底动脉中下段囊状宽颈动脉瘤单纯支架置入者未发现支架内狭窄,4个月后复查DSA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3年7月我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7例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即刻栓塞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和临床随访,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依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提示:致密栓塞3例,瘤颈残留2例,部分栓塞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4±3.5)个月,6例治愈,1例稳定,支架组患者无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临床随访平均(21.1±15.8)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mRS 0~2).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大型或宽颈动脉瘤,支架植入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血管内重建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12例患者应用Neuroform支架及冠脉支架,动脉瘤的瘤颈宽度介于3-8 mm之间,瘤体与瘤颈直径之比均小于2.0。其中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5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个,基底动脉顶端分叉部动脉瘤1个,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梭形动脉瘤1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个。患者在围手术期均口服血小板抑制剂。[结果]12个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患者在栓塞术后出现患侧大面积脑梗塞。5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天行栓塞治疗,采用Neuroform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4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 d之内行栓塞治疗;1例患者在出血后20 d行栓塞治疗;另1例患者在头外伤后1个月行栓塞治疗。本组患者死亡1例,11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支架血管内重建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长期疗效仍需大宗病例总结和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分析9例颅内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回顾总结。结果: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积血以脑干前方脑池最为明显,DSA显示为血管的扩张和狭窄。采取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单纯支架治疗2例,其余3例采用闭塞载瘤血管远近端治疗。8例恢复良好,Rankin评分小于3分者7例,4分者1例,死亡1例;6个月后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可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对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的DSA影像、介入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动脉瘤直径2.0~20.0mm,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Ⅰ级7例,Ⅱ级21例,Ⅲ级5例,Ⅳ级1例。全部患者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采取血管内栓塞治愈,并经DSA随诊见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1例栓塞90%的动脉瘤复发,改行手术治疗;1例假性动脉瘤复发,经载瘤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治愈。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和检验动脉瘤栓塞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采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大宗远期随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共6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16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颈内动脉C7段,5个位于颈内动脉C6段,4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1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2段。有49个动脉瘤采取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余15个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Y”型14个和“X”型1个)。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评分)和载瘤动脉血流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为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为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DSA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Ray...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均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并依据肿瘤直径选择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观察术中情况,并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视力恢复、并发症、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 31例患者通过造影检查共发现36枚动脉瘤,其中瘤颈直径<2 mm 3枚,≥2 mm 33枚,视术中情况使用25枚支架,支架均成功释放至动脉瘤内,其中3枚出现支架移位,术中产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经及时发现并行栓塞治疗后无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经12个月随访,视力恢复正常者29例、视野缺损者1例、单纯偏盲者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0枚,大部分闭塞4枚,小部分闭塞2枚,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动脉瘤完全闭塞比例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复发1例,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结论对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瘤的诊断和栓塞治疗。方法:18例患行CT或MRI检查,并均经DSA确诊。13例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5例因动脉瘤过大采用支架植入聚合GDC栓塞治疗。结果:GDC栓塞治疗13例,达致密栓塞9例,大部栓塞4例;支架植入联合GDC栓塞治疗5例,致密栓塞4例,大部栓塞1例,12例行DSA随访6个月,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或支架内膜过度增生导致载瘤动脉狭窄。结论:眼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是有效的,大型眼动脉瘤CT、MRI有典型特征,采用支架植入联合GDC栓塞可提高其致密栓塞率。  相似文献   

9.
马修尧  刘彬  任超  胡萍  范鹏坤  薛振生 《浙江医学》2022,44(20):2204-2207,2212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管内栓塞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Hunt-HessⅣ~Ⅴ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Hunt-HessⅣ~Ⅴ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患者16例,均予超早期(发病24h内)血管内栓塞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术后评估栓塞结果,并行6个月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量表(GOS)评分评价随访结果。结果16例患者Ⅰ度12例,Ⅱ度4例。术中出现大脑前动脉痉挛4例。术后1个月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16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其中,GOS评分5分10例,4分4例,2分2例。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联合脑室外引流是治疗Hunt-HessⅣ~Ⅴ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患者手术情况、影像学特点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1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动脉瘤16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影像学特点.术后随访2~18个月,观察两组动脉瘤栓塞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两组病例均未发生术中动脉瘤出血事件,术中动脉瘤均完全栓塞、载瘤动脉保护良好,术后均无再出血、无死亡病例,5例(26%)患者并发脑梗死(均为出血性动脉瘤患者).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0±8)个月,18例(95%)复查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5%)动脉瘤复发,再次行血管内治疗,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无复发.随访过程中,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未发生再出血及梗死情况.19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其中16例出血患者均行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患者行头颈CT血管造影(CTA)发现动脉瘤,并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可行,复发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降低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患者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euroform微型自膨支架在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经适当的抗凝后,将Neuroform微型自膨支架引入载瘤动脉处,通过同轴导管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支架释放后,行标准可脱弹簧圈填塞术.结果:9例患者中,达到100%栓塞7例,95%栓塞2例.栓塞后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放置支架后左侧大脑后动脉发生痉挛,但病人无症状.无术后死亡.4例术后6个月随访造影,除1例基底顶端巨大动脉瘤不全栓塞(95%栓塞)无改变外,3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Neuroform微型支架辅助可脱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好,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改善宽颈动脉瘤栓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2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0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19例术中栓塞满意,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天后死亡;1例术后3天并发右侧大脑后动脉梗塞,2天后死亡。15例患者术后6~8个月随访行DSA复查,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具体形态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 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相似文献   

14.
李明  任祖东  戴荣权  朱庆宝  黎明  王晓健 《安徽医学》2010,31(12):1446-1447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的DSA影像、介入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I:级4例,Ⅱ级8例,Ⅲ级2例,Ⅳ级1例。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动脉瘤大部栓塞。动脉瘤栓塞术后轻偏瘫2例,死亡1例。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基底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56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0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46例;其中夹层动脉瘤20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7例.未破裂动脉瘤20例,发生过破裂出血3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56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72个月,原有症状均获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2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囊状动脉瘤19例中完全栓塞17例,次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1例;梭形动脉瘤17例中单纯支架置入13例,双支架置入4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支架内血流通畅,瘤体未见显影;(经治疗后血管造影证实).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方法、可行性及预后。方法共收集4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21~70岁,平均52岁。Hunt-Hess分级评估: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6例;Ⅴ级1例。36例患者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4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术后行眼动脉段动脉瘤3D-DSA造影,观察动脉瘤闭塞效果。术后随访患者24个月左右,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0例眼动脉段动脉瘤完全闭塞37例,大部分闭塞2例,小部分闭塞1例。36枚Enterprise支架均被成功释放,4枚支架释放过程中出现移位现象,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35例无并发症;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共4例,1例术后发生视力障碍,1例术后发生视野缺损、轻度残疾。统计分析显示: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比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发生较少并发症(χ2=4.512,P=0.041),且患者预后恢复优、GOS评分高(χ2=3.971,P=0.043)。结论应用血管内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闭塞效果好,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预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7,(5):575-576
目的:探讨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患者23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术后即刻造影Ⅰ级完全栓塞18例,Ⅱ级瘤颈残留2例,Ⅲ级瘤腔残留2例,无载瘤动脉血栓形成,1例改为开颅夹闭术,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8.69%);出院时mRS评分0~1分15例,2分5例,3~4分2例,5分0例;临床随访:12个月时mRS评分0~1分20例,2分1例,3~4分1例,5分0例,术后随访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15~24)月,患者中无再次破裂出血者,行DSA随访18例患者,时间6~24个月,1例Ⅱ级患者复发。结论:颅内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难度较大,但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有效,术中需选择合适材料、适度栓塞,根据患者机体情况灵活运用手术技巧及个体化手术设计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相似文献   

19.
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外科治疗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ist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DACAA)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32例DAC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经CTA或/和DSA诊断,32例共发现36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根据患者的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情况及DACAA的解剖特点分为显微夹闭手术组及介入治疗组。22例26个动脉瘤采用显微夹闭手术,包括2例介入治疗失败患者,共夹闭动脉瘤颈25个,烧灼切除1个。余10例10个动脉瘤采用介入治疗。结果显微夹闭手术组23个动脉瘤完全夹闭,2个夹闭不全,1例载瘤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组中6例致密栓塞,1例瘤内栓塞,3例载瘤动脉闭塞。结论介入治疗适于Hunt-Hess分级Ⅲ~Ⅳ级、脑血管痉挛情况较轻、瘤颈较窄者;手术夹闭适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脑血管痉挛情况较重、合并颅内血肿者。外科治疗易导致夹闭或栓塞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尤其是介入治疗更易发生,因而我们更倾向选择显微夹闭手术。  相似文献   

2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3):236-238
目的:圆锥状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报道很少,本文探讨圆锥状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临床、影像学特点以便采取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圆锥状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男3例,女9例,12例为破裂责任动脉瘤,12例均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结果:Hunt-Hess分级Ⅰ~Ⅲ12例,8(8/12)例为非原始大脑后动脉起始,其中6(6/8)例采用单纯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5(5/8)例圆锥部残留显影,1(1/8)例动脉瘤和圆锥均不显影,另外2(2/8)例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和圆锥一起闭塞,即刻造影不显影。4(4/12)例为原始大脑后动脉起始,支架辅助栓塞1(1/4)例,其余3(3/4)例仅对囊泡栓塞,圆锥部分均显影。随访中7(7/8)例非原始大脑后起始部后交通动脉瘤成功随访,其中2例单纯栓塞者复发,再次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圆锥和动脉瘤一起栓塞;单纯栓塞者另外3(3/5)例动脉瘤稳定;2例采用支架辅助栓塞者随访动脉瘤及圆锥均不显影。随访中3(3/4)例原始大脑后动脉起始后交通动脉瘤成功随访,支架辅助栓塞1例动脉瘤稳定,另外2例单纯对囊泡栓塞者复发,采用支架辅助栓塞保留圆锥部显影。失访病例为1例高龄患者。结论:圆锥状原始大脑后动脉起始后交通动脉瘤需要采用复杂的方法治疗动脉瘤,圆锥状非原始大脑后动脉起始后交通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栓塞连同圆锥一起闭塞,为治疗复发及减少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