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是血液病患者病死率高于正常人的重要原因,且发热经常是其唯一指征。产气荚膜梭菌是梭菌属的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是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受到饮食、药物、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肠道发生菌群失调,可导致产气荚膜梭菌入血,引起菌血症。目前,由该菌感染导致恶性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菌血症的病例国内尚未见报道,此文报告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产气荚膜梭菌血流感染病例的诊断和治疗经过,以期为此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6月174例儿童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发生的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7.4%;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为45.4%,其次是口腔、血液、皮肤和肠道等;细菌感染为86.8%,真菌感染为13.2%;对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对革兰阴性球菌(G 球菌)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其他依次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医院感染致死率为44.4%。结论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作好基础护理、加强肠道消毒、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警惕真菌感染等是防治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牙周梭杆菌血流感染的检测方法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牙周梭杆菌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牙周梭杆菌菌血症的检测方法。结果该例患者为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发热,血培养检测出革兰阴性杆菌,该菌经基因测序鉴定为牙周梭杆菌,患者使用甲硝唑联合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后康复出院。通过文献复习发现牙周梭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在国内外未见相关文献报道,在牙周梭杆菌菌株鉴定上,9篇文献中5篇通过DNA-DNA杂交鉴定,3篇通过PCR鉴定,2篇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结论牙周梭杆菌在血液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可引起血流感染,常规方法鉴定困难,可以通过PCR和基因测序等方法对牙周梭杆菌引起的败血症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最佳诊断点。方法回顾性调查收集2015年7月-2018年6月医院血液科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血流感染组150例和不明原因发热(FUO)组250例的临床资料,检测PCT及CRP,评价其对此类患者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患者中,血流感染组血清PCT、CRP水平均较FUO组增高(P<0.05);血流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为118株78.67%,其次为革兰阳性菌16.67%和真菌4.67%;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PCT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P<0.05);PCT诊断血流感染的诊断准确性高于CRP,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vs 0.58;PCT的最佳诊断点为0.39ng/ml,其灵敏度达73.33%,特异度达94.40%,Youden指数为0.68,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优于CRP;分层分析显示,PCT诊断移植患者血流感染的诊断效能最佳,优于不同性别、年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感染及化疗患者。结论 PCT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效能优于CRP,确定整体人群以及各亚组人群的PCT最佳诊断点,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经验性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血流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 2 1例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率达 34 .7% (42例 )。粒细胞缺乏组 (粒缺组 ) 78.6 % ,非粒细胞缺乏组 (非粒缺组 )2 1 .5 % (P <0 .0 1 ) ;因医院感染死亡人数粒缺组 4例 ,非粒缺组 2例 (P <0 .0 5)。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 ,医院感染率逐渐增加。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为主达 41 2 % ,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达 32 .4 %。结论 粒细胞缺乏是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提高功能完善的粒细胞数是防治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孢吡肟在恶性血液病并严重感染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头孢吡肟治疗42例恶性血液病并严重感染患者.结果42例中,22例单用头孢吡肟,20例因粒细胞减少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例用过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为100%,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孢吡肟可作为恶性血液病并感染的首选药物,对粒细胞减少者合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及丙种球蛋白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一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从采集的8份呕吐物标本中检出5份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63%。在剩余米饭中也检出了蜡样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计数为2.8×106 cfu/g。其余均未检出蜡样芽孢杆菌。结论这是1起由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米饭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示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8.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感染状况,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随机抽取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中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11%,其中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口腔、胃肠道、肛周、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G-杆菌为主,其次是真菌,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疾病状态关系密切。结论血液病患者易并发医院感染,应据其疾病特点加强监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使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374例血液科医院感染病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血液科374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液科2188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74例、473例次,感染率为17.1%、例次感染率为21.6%;感染患者以恶性血液病者为主,占81.8%;感染部位中呼吸道占首位,为61.3%;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41.0%、革兰阳性菌占19.3%、真菌占39.7%;中性粒细胞数与感染关系密切,感染时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2.0×109/L者占76.1%。结论血液病患者尤其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中性粒细胞数低下是主要危险因素,呼吸道是重点监控部位,采取积极的全面综合性预防与针对性预防相结合的控制措施,对降低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是常见的食品污染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以及动物肠道等处,其能导致两种类型的食物中毒:腹泻型和呕吐型,在我国以呕吐型多见。虽然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通常症状较温和而且可自愈,但国内外也有报道因蜡样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而致死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