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癫癎药高度敏感综合征(AHS)是一组与芳香族抗癫癎药(AED)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内脏损害三联征[1].国内少有报道,我科1996年10月至2003年5月共收治3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抗癫痫药高度敏感综合征(AHS)是一组与芳香族抗癫痫药(AED)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内脏损害三联征。国内少有报道,我科1996年10月至2003年5月共收治3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抗癫癎药高度敏感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均有发热、皮疹,粘膜损害伴肝脏损害3例,脾大2例,淋巴结肿大3例,心肾受累各1例,5例均用皮质激素治疗,2例配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疗效良好,随防3月~半年,除皮肤色素沉着外,其它症状、体征及实验检查均正常,5例中2例换妥泰,另3例换丙戊酸钠后无过敏及癫癎发作.结论抗癫癎药高度敏感综合征多见于服用抗癫癎药后l~8周,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内脏功能损害三联征.尽早停用致敏药物,激素及综合治疗,预后良好,调整抗癫癎药要注意其交叉过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抗癫药高度敏感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 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均有发热、皮疹 ,粘膜损害伴肝脏损害 3例 ,脾大 2例 ,淋巴结肿大 3例 ,心肾受累各 1例 ,5例均用皮质激素治疗 ,2例配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疗效良好 ,随防 3月~半年 ,除皮肤色素沉着外 ,其它症状、体征及实验检查均正常 ,5例中 2例换妥泰 ,另 3例换丙戊酸钠后无过敏及癫发作。结论 抗癫药高度敏感综合征多见于服用抗癫药后l~ 8周 ,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内脏功能损害三联征。尽早停用致敏药物 ,激素及综合治疗 ,预后良好 ,调整抗癫药要注意其交叉过敏。  相似文献   

5.
卡马西平高度敏感综合征六例临床特征与救治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癫痫药高度敏感综合征(AHS)是一组由芳香族抗癫痫药引起的副反应综合征,是指在应用常规剂量抗癫痫药物治疗2—8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和内脏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三联征:我所近10年来共有9100例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其中6例出现了AHS。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早期(2—4d)出现发热、皮疹伴血管源性水肿、颜面和眶周肿胀、颈腋部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6.
抗癫(癎)药高度敏感综合征(AHS)是一组由芳香族抗癫(癎)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征,属Ⅳ型超敏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1].多见于苯巴比妥(PB)、卡马西平(CBZ)及苯妥英钠(PHT)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内脏损害.  相似文献   

7.
抗癫(癎)药高度敏感综合征(AHS)是一组由芳香族抗癫(癎)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征,属Ⅳ型超敏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1].多见于苯巴比妥(PB)、卡马西平(CBZ)及苯妥英钠(PHT)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内脏损害.  相似文献   

8.
认知功能损害是癫的不良后果之一。影响癫认知功能的因素很多,其中抗癫药物(AED)作为癫治疗的主要手段,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备受临床医生关注。我们采用随机对照、单药治疗的方法探讨新诊断成人部分性癫患者在用药前额叶相关认知功能的改变及AED对其影响,以便在控制癫  相似文献   

9.
癫癎及癫癎综合征国际分类(1989年)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目的探讨各类癫和癫综合征在就诊人群中的分布,以利于癫患者的诊治。方法按国际抗癫联盟(ILAE)1989年推荐的癫和癫综合征的分类方案对门诊患者进行调查。结果1191例患者中,部分性癫和综合征766例(64·3%),全面性癫和综合征240例(20·2%),不能确定为部分性或全面性的癫及综合征79例(6·7%),特殊综合征16例(1·3%),其他非癫疾患90例(7·6%)。在部分性癫和综合征中,症状性者占了绝大多数,而全面性癫和综合征中,特发性者占绝大多数。结论正确地进行癫分类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种癫综合征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抗癫痫药高度敏感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均有发热、皮疹,粘膜损害伴肝脏损害3例,脾大2例,淋巴结肿大3例,心肾受累各1例,5例均用皮质激素治疗,2例配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疗效良好,随防3月~半年,除皮肤色素沉着外,其它症状、体征及实验检查均正常,5例中2例换妥泰,另3例换丙戊酸钠后无过敏及癫痫发作。结论 抗癫痫药高度敏感综合征多见于服用抗癫痫药后1~8周,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内脏功能损害三联征。尽早停用致敏药物,激素及综合治疗,预后良好,调整抗癫痫药要注意其交叉过敏。  相似文献   

11.
抗癫痫药物高度敏感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癫痫药物高度敏感综合征是一组由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药物副反应综合征。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皮疹和内脏器官功能损害的三联征。在应角常规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后2~8周即可出现症状。AHS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及时停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关于癫疒间(Epilepsy ,Ep)虽然已有许多发现 ,但迄今尚无全面的、一致的了解。本文对我科 1992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确诊为癫疒间 的患者进行血清部分微量元素测定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①Ep组 :5 2例 (均符合国际抗癫疒间 联盟1985年癫疒间 和癫疒间 综合征的分类方案诊断标准 ) ,其中男 31例 ,女 2 1例 ,年龄 11~ 6 0岁 ,平均 2 4 6岁。病程 3~ 31年 ,平均病程 (16 6± 6 9)年。 5 2例中全身性或强直 阵挛性发作 4 1例 ,单纯部分继发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 11例。 5 2例脑电图均异常 ,有棘波或棘慢波综合。②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卡马西平易致皮疹,文中探讨卡马西平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1例卡马西平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68岁男性。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继发性癫■"规律服用卡马西平0.2 g,bid,抗癫■治疗。服用后第28天,患者出现全身多发皮疹伴发热,3 d后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立即停用卡马西平,予以甲泼尼龙静脉滴注,症状较前好转。后续独立加用左乙拉西坦、氯硝西泮治疗,皮疹再次加重,复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3.10×10~9/L(14%),异型淋巴细胞12%。临床诊断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遂停用所有抗癫■药物,激素加量并辅以口服抗过敏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随诊1年,皮疹未再复发,且未再有癫■发作。结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严重可致命,临床上需要紧急施以治疗,尽管左乙拉西坦、氯硝西泮所致皮疹的文献报道较少,且通常被认为在对芳香族类抗癫■药物过敏患者的使用中是安全的,临床上替代治疗时需谨慎,小剂量起始、缓慢加量、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TD)与神经软体征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2001年3月至今的住院患者,住院时间均>6个月,精神症状稳定,能够配合治疗。入组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总病程>3年;累积服用抗精神病药至少6个月。排除脑器质性疾病、严重躯体疾病、目前服用抗癫疒间药或苯二氮卓艹类药以及痴呆患者。本人  相似文献   

15.
枕叶癫癎是一组有特征表现的癫癎综合征.其发病率占全部癫癎患者的1.2%~2.6%,本文就2000年以来浙江省湖州中心医院收治的22例诊断为枕叶癫癎患者的临床表现、EEG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诊断标准参考1989年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关于癫癎和癫癎综合征的分类标准,以提高大家对于枕叶癫癎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国际抗癫(癎)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1989、2001、2006年癫(癎)综合征分类的可分类率并分析架构变化.方法 先后依据3个分类对2007年8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连续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癫(癎)中心的1356例癫(癎)患者进行癫(癎)综合征诊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分类的可分类率分别为75.5 % 、89.0 % 和88.1 % ,2001及2006年分类明显优于1989年分类(x2=116.3,P<0.01);对特异综合征的可分类率分别为11.6 % (157例)、12.0 % (162例)及11.9 % (1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05).结论 ILAE 2006年癫(癎)综合征分类引入了较科学的分类模式和评价体系,提高了癫(癎)的可分类率,可尝试应用于临床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国际抗癫(癎)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1989、2001、2006年癫(癎)综合征分类的可分类率并分析架构变化.方法 先后依据3个分类对2007年8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连续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癫(癎)中心的1356例癫(癎)患者进行癫(癎)综合征诊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分类的可分类率分别为75.5 % 、89.0 % 和88.1 % ,2001及2006年分类明显优于1989年分类(x2=116.3,P<0.01);对特异综合征的可分类率分别为11.6 % (157例)、12.0 % (162例)及11.9 % (1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05).结论 ILAE 2006年癫(癎)综合征分类引入了较科学的分类模式和评价体系,提高了癫(癎)的可分类率,可尝试应用于临床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就 118例服用利培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 ,并与服用氯氮平者作比较。1 对象和方法为我院 1998年 3月~ 2 0 0 2年 3月期间住院患者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既往体健 ;入院前 2周未用过抗精神病药及其他可能影响心电图的药物 ;入院时心电图正常 ;伴有锥体外系反应或失眠者 ,分别服用安坦和氯硝安定。利培酮组 118例 ,男 6 6例 ,女 5 2例 ;年龄 18~ 5 4岁 ,平均 (31 2± 11 2 )岁。氯氮平组 15 6例 ,男 86例 ,女 70例 ;年龄 19~ 5 3岁 ,平均 (34 3± 9 6 )岁。两组以上各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国际抗癫(癎)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1989、2001、2006年癫(癎)综合征分类的可分类率并分析架构变化.方法 先后依据3个分类对2007年8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连续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癫(癎)中心的1356例癫(癎)患者进行癫(癎)综合征诊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分类的可分类率分别为75.5 % 、89.0 % 和88.1 % ,2001及2006年分类明显优于1989年分类(x2=116.3,P<0.01);对特异综合征的可分类率分别为11.6 % (157例)、12.0 % (162例)及11.9 % (1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05).结论 ILAE 2006年癫(癎)综合征分类引入了较科学的分类模式和评价体系,提高了癫(癎)的可分类率,可尝试应用于临床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国际抗癫(癎)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1989、2001、2006年癫(癎)综合征分类的可分类率并分析架构变化.方法 先后依据3个分类对2007年8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连续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癫(癎)中心的1356例癫(癎)患者进行癫(癎)综合征诊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分类的可分类率分别为75.5 % 、89.0 % 和88.1 % ,2001及2006年分类明显优于1989年分类(x2=116.3,P<0.01);对特异综合征的可分类率分别为11.6 % (157例)、12.0 % (162例)及11.9 % (1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05).结论 ILAE 2006年癫(癎)综合征分类引入了较科学的分类模式和评价体系,提高了癫(癎)的可分类率,可尝试应用于临床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