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新型经食管心房调搏仪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食管心房调搏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探查及刺激电极放置在食管靠近左房后壁的位置。作为探查电极,其可记录到心房振幅较高的心电图,有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作为刺激电极,其可将程序刺激发放至食管肌进而刺激左房心肌,并在心脏内扩布,即应用发放的人工心脏早搏刺激诱发和复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9,28(6):430-434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是一项经食管起搏心脏来进行临床电生理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该方法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或心室)进行调搏,同时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从而揭示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自1996年6月~1998年5月应用自行设计研制的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与经食管低能量电复律临床应用研究。病例选择(1)经食管心室起搏电生理检查46例,为在本院就诊需作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的病人,在心房调搏完成后再作经食管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4.
起搏器起搏阈值是指起搏器起搏心脏需要的最小电能,即起搏器的最低输出.其大小受生理、病理、药物等诸多因素影响常处于波动状态,会增加起搏器能量消耗,减少起搏器使用寿命,可能造成起搏器阈值升高时的失夺获[1].1972年,Funke首先提出通过起搏器自动检测心脏起搏阈值,并以高于起搏阈值较少的能量起搏心脏,可增加起搏器应用安全性,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大量研究证实,心室起搏阈值的自动测定和自动调整功能成为评价心室起搏功能的金标准[2-4].与心室除极波相比,心房除极波很小,很难通过测量心房电脉冲刺激后心房除极波判断刺激脉冲是否真正夺获心房,因此,心房自动阈值管理一直是临床一大难题.本文就起搏器心房阈值管理功能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缓慢心室率、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较常见,有些患者症状较重,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一般需要紧急心脏起搏;对于完全眭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房室传导障碍的患者,单纯心房起搏无效,需要紧急心室起搏。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某些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效果较差,常用的经食管心房起搏不能将其终止。本研究采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对入选患者进行紧急救治,探讨一种方便、易行的临床抢救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可引起靶器官损害,早期可致心脏电学改变.这些改变主要包括心房除极的P波改变、心室除极的QRS波改变、心室除极和复极总时间的改变、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等.通过心电图检查可直接了解和观察心脏的电学变化.本文对近20多年来国内外关于EH患者心脏电学改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因普通金属环电极在食管内较难定位心室部位 ,而且起搏阈值高 ,检查时病人痛苦较大 ,限制了经食管心室起搏的临床应用。为探讨一种低阈值、简单易行的经食管心室起搏方法 ,笔者自行设计研制了一种经食管心室起搏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该导电球囊电极经抽、充气可使球囊瘪缩或膨胀 ,以利于球囊导管自鼻孔插入或拔出。导电球囊经充气后膨胀 ,其导电面积较金属环电极增大 5 0倍 ,这有利于降低起搏阈值。笔者对 5 8例受检者同时应用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与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结果 :应用金属环电极导管只有 41例完成检查 ,而导电球囊电极导管有 5 6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 ,其成功率分别为 68.3%与 96.5 % ,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 38.67± 1 .2 8V和 2 5 .2 7± 3.69V ;两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该导电球囊具有导电面积大 ,与食管接触良好 ,易于在食管内定位起搏心室。与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比较 ,具有起搏阈值低、成功率高 ,病人痛苦小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是利用食管与左心房解剖密切的关系,经食管间接起搏心房来进行无创性心脏电生理检查。心房是此项检查的首要参与者,如果期前刺激无法激动心房,而以起搏心房为根本的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就失去了有效起搏心脏的基础,无法得到正确的电生理结果。本文报道2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由于其有效不应期短于心房,在房室结双径路进入有效不应期前,心房已进入有效不应期,使得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被掩盖,具  相似文献   

9.
食管心房调搏和标测专用导管电极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作者研制的9F8极食管心房调搏和标测专用导管电极对60例患者进行电生理研究,目的是探索降低食管心房调搏阈值,提高检查成功率和提高无创性电生理诊断准确率的途径.通过食管电生理对照研究,结果证明,应用此种新型导管电极,心房起搏和电生理检查阈值可降低25%—30%,检查成功率为100%.由于这种导管电极可同时进行心房调搏、同步记录2道食管双极导联滤波心电图,提高了无创性电生理检查诊断心律失常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行设计的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脏起搏,37例中35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起搏阈值25.27±3.9V。认为应用该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心室起搏较普通金属环电极具有成功率高、起搏电压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1引言1906年,Gremer首先记录到食管导联心电图,结合1970年问世的心脏程序性刺激技术,最终形成了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至今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已经历了40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对食管心脏电生理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当属Zoll、Monotoyo等心脏电生理大师。1952年,Zoll应用脉冲刺激仪经食管对心脏进行电刺激,首创经食管起搏心脏。1973年,Monotoyo应用经食管心房调搏进行了较全面的心脏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应用普通的食管金属环电极导管进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时起搏阈值高 ,患者有较大的痛苦 ,许多病人不能耐受 ,我们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研制出一种起搏阈值低、结构简单易作的胸壁 -食管多用电极导管 ,在临床上具有经胸壁食管心房调搏、经胸壁食管心室调搏、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和经胸壁食管低能量电复律等多种作用 [1]。现总结其在经胸壁食管心房调搏中的应用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胸壁 -食管多用电极导管组 (多用导管组 ) 1 62例 ,男性 94例 ,女性 68例 ,年龄 2 0~ 78岁 ( 4 2 .6± 1 0 .5岁 )。其中窦性心动过缓 60例 ,室上速 42例…  相似文献   

13.
心脏同步化重建指对有严重的心房与心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起搏治疗,以改变心房与心室的电机械活动不同步性,使心脏的除极过程更接近正常生理方式,从而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和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设置起搏的房室间期(PAV)的方法及远期心房起搏的有效性。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lOOms的患者10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房室间期设置为最大值,并最大限度开启房室问期滞后功能;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设置PAV的值为:140~180ms+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不开启AV滞后。结果经1个月至7年随访,5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10%,3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30%。50%,Holter显示心室起搏时为假性融合波,l例SSS患者及1例AVB患者为心室起搏心律,起搏比例〉99%,保证了房室问期的生理性。10例患者心房起搏阈值均〈1.5/0.4ms,未发生心房起搏阈值增高及失夺获。结论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远期的心房起搏夺获是安全的;设置起搏器PAV间期要将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计算其中,程控随访中应注意观察程控仪中监护图的心房波,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延长房室间期后观察心房波,部分患者因监护导联显示不清,需要通过12导联心电图进行观察,避免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病例被遗漏.导致增加心室起搏及非生理性的房室间期。  相似文献   

15.
无创性心室起搏(Noninvasive Venrt-ioular Pacing,简称NVP)是指把起搏电极放置于靠近心脏的胸壁或食管内,连接体外起搏器,使心室起搏。临床最早应用于心脏停搏的急救。随着起搏技术和设备日趋完善,NVP应用范围已包括终止快速性心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食管球囊电极心室起搏(TEVP)对抢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可行性。方法32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紧急心脏起搏的患者行TEVP,观察起搏参数与疗效。结果32例均获得成功,经食管心室起搏后临床症状消失,起搏电压为20.09±3.46V,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TEVP是可行的,并具有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易于接受、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正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无创性电生理诊疗技术,通过电极导管在食管发放刺激,间接地刺激左心房,不仅可以检查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某些电生理特性,还可以揭示与诊断心脏除极与复极过程中的某些特殊心电现象,如诊断与鉴别诊断束室旁路、房束旁路、室内阻滞与心室早复极等。一.束室旁路束室旁路是一种特殊的Mahaim旁路,临床上较  相似文献   

18.
将需急行心脏起搏的67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缓慢心室率组和室速组,均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行经食管心室起搏(TEVP)治疗。结果患者均起搏成功,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认为TEVP可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并终止部分室速,且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9.
心脏同步化重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同步化重建指对有严重的心房与心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起搏治疗,以改变心房与心室的电机械活动不同步性,使心脏的除极过程更接近正常生理方式,从而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和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效应.  相似文献   

20.
<正>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是一项无创性心脏电生理诊断和治疗技术。它充分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十分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内,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间接对心房或心室进行调搏。检查时记录体表及食管心电图,以及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揭示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还适用于不能进行运动试验的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该方法简单易行,相对安全,但也会出现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