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体外反搏时主动脉舒张期压力的提高是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设计以桡动脉脉波和肱动脉血压的关系,换算出反搏时主动脉血压变化的具体数值,以探索体外反搏时无创性舒张期反流压的检测方法。对30例患者分别检测反搏前、反搏过程中、反搏停止后血压变化,发现反搏过程中收缩压降低甚微,舒张期反流波峰值平均为125.9±17mmHg,比反搏前舒张压增高49mmHg,相当于增高64%(P<0.01)。舒张期末压平均64±8mmHg,比反搏前舒张压降低16.6%(P<0.05)。反搏停止后仍回复原水平。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病人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观察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脑梗塞、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脉压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收集347例住院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病人的临床资料, 根据入院时的血压水平计算出脉压,并将其分为<40mmHg,40~59mmHg,≥60mmHg三组,观察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脉压<40mmHg病人相比,脉压在40~59mmHg及脉压≥60mmHg病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 χ2 =21.902,P<0.05),脉压≥40mm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总病例数的90%以上.结论:脉压的水平是收缩压及舒张压综合信息的反映,脉压增大,增加了对心脑血管的损害,进而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增高.因此,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中积极控制脉压将能有效减轻对心脑血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10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脉压≥60mmHg组(48例)和脉压<60mmHg组(54例)。采静脉血测定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ELISA法测vWF,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low-MD)。结果:与脉压<60mmHg组比较,脉压≥60mmHg组空腹胰岛素增高,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vWF升高,肱动脉flow-MD减低(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以及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1例与颈动脉解剖异常有关的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性栓子形成病例。设计: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患者女性,38岁,右眼视力丧失。眼底镜检查发现,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眼底荧光造影证实该诊断。该血管远端发现一个栓子。结果:右侧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一个假性内腔,说明存在颈动脉解剖异常。球后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眼动脉血流流速较慢,但无反流。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随访时进行视野检查发现,由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的中下象限区域视野缺损。结论:颈内动脉解剖异常所引起的视网膜动脉阻塞可以引起血…  相似文献   

5.
崔英  刘畅  赵阳 《黑龙江医学》2007,31(9):653-654
目的 观察脉压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左心室大小的影响.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10例冠心病患者,排除合并有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分别测定每例患者的24 h的动态血压.根据24 h平均脉压分为3组,A组:脉压≤5.98 kPa(45 mmHg),B组:7.32 kPa(55 mmHg)≥脉压>5.98 kPa(45 mmHg),C组:脉压>7.32 kPa(55 mmHg),比较3组的24 h平均动脉压,心电图中Rv5 Sv1,心脏彩色超声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射血分数(EF).结果 脉压明显增高的C组较A组及B组LVMI、LVPWT明显增加,Rv5 Sv1也明显增加,但EF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脉压增高使患者的左心室肥厚更加明显,心功能明显下降,控制脉压有助于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动脉导管早闭或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超声检查并产后证实的胎儿动脉导管早闭或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总结其异常声像图特点.结果 动脉导管未显示6例,动脉导管狭窄1例.7例胎儿均右心扩大,肺动脉增宽,三尖瓣轻中度以上反流,反流速度Vmax 2.2~4 .3 m·s-1.分娩后即刻超声检查7例胎儿右心缩小,三尖瓣反流减轻,反流速度下降;6例未显示动脉导管,宫内动脉导管狭窄,1例仍残留动脉导管,但6个月后复查动脉导管消失;7例胎儿右心系均恢复正常.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诊断胎儿动脉导管早闭或狭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Yun HM  Fu P  Yuan JS  Zhang B  Li XX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401-3404
目的使用动态轮廓眼压计(DCT)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及眼脉动幅度(OPA)的昼夜波动趋势,并比较双眼的波动趋势是否一致。方法POAG患者18例,NTG患者17例及正常对照30名均来自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眼科,使用DCT测量获得眼压及OPA波动的日曲线,统计3组OPA日波动幅度,比较3组的眼压、OPA的波动情况和差异,并观察双眼的日眼压、OPA波动模式及其峰值分布。结果POAG患者、NTG患者和正常对照的DCT眼压的波动模式不同,且部分个体的双眼眼压波动趋势不同。在所观察的65人中,眼压峰值出现于非办公时段的正常人为右眼4例(13·3%)、左眼6例(20·0%),NTG患者为右眼4例(23·5%)、左眼5例(29·4%),POAG患者为右眼5例(27·8%)、左眼4例(22·2%)。POAG患者、NTG患者和正常对照的OPA存在日波动,且波动模式不同,左右眼之间也有区别。OPA的波动幅度,正常人:右眼(1·1±0·5)mmHg(1mmHg=0·133kPa),左眼(1·2±0·5)mmHg;NTG患者:右眼(1·1±0·8)mmHg,左眼(1·0±0·5)mmHg;POAG患者:右眼(2·1±1·3)mmHg,左眼(2·4±1·9)mmHg,波动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AG患者表现出较大的OPA波动范围。结论POAG、NTG患者和正常人的OPA存在差异,OPA存在日波动,且不同的人群波动幅度有差异,POAG患者表现出更大的OPA日波动;POAG、NTG患者和正常人有着不同的眼压和OPA波动模式,且双眼的波动趋势不尽相同;办公时段多次眼压测量不能完全代替1d眼压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1例因放射免疫治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应用血小板生长因子后引起双眼视乳头水肿。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1例38岁男性患者,有非霍奇金滤泡性淋巴瘤复发史,主诉因血小板减少用血小板生长因子治疗后出现双眼失明。结果:眼底镜检查发现双眼视乳头水肿及右眼视盘颞下方渗出灶。头颅、眼眶M RI及腰穿均未见异常。停止用药后视乳头水肿消失。结论:血小板生长因子治疗可能导致双眼视乳头水肿,但已经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证实水肿是可逆的。血小板生长因子相关的双眼视乳头水肿@Peterson D.C. @Inwards D.J. @Younge B.…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和方法 患儿男,2岁.因出生后发现心脏杂音入院.体查:患儿双眼无视力障碍,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体外循环过程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0~50mmHg,心室诱颤下直接缝合房间隔缺损,转流22min.术后神志清楚,睫毛反射存在,眼球活动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但无视力,强光照射下无眼睑闭合反射;眼底检查正常,诊断"皮质盲".用ATP、维生素B1,B12等药物及高压氧治疗1个月后,双眼视力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背景:特发性视网膜前膜(ER M)生长在视网膜内界膜表面,在年轻人中是一种少见疾病。方法:本文报道6例发生ER M的年轻病例,描述这些ER M的自发分离。通过Snellen视力表、A m sler方格表及眼底镜检查来评价功能及解剖复位情况。少数病例又作了OCT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年龄均在15~30岁,最初症状均为突然的单侧视力(VA)下降伴视物变形。所有病例都确诊无眼部外伤或疾病。最初眼底检查发现一灰白色的ER M在黄斑上方有半透明的牵张线。所有病例在ER M消退后视力恢复正常。连续性OCT检查显示ER M相继剥离后,黄斑厚度恢复正常。结论:应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新生儿重症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随诊的情况.方法 采用经皮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治疗新生儿重症肺动脉瓣狭窄16例,并进行定期随诊.介入治疗均采用球囊两次扩张方法.术后定期随诊,评估疗效及其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右室压力由术前(107.60±23.31)mmHg下降至术后(50.47±16.34)mmHg(P<0.01).3例病例残留中-重度肺动脉瓣狭窄,2例术后3个月再次行PBPV,其余病例正常.术后三尖瓣反流均明显减轻,动脉导管均自行闭合.所有病例术后伴轻度-中度肺动脉瓣反流.结论 介入治疗新生儿重症肺动脉瓣狭窄的疗效确切,随诊结果满意,可成为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对新青霉素耐药的后天免疫性群体性金色葡萄球菌(M RSN)引发双眼失明。设计:观察性病例研究。方法:一44岁男性患者切除鼻部脓疱后表现为突眼、上睑下垂、眼肌麻痹、无光感。鼻部脓液培养发现M RSA。影像学检查发现双眼眶蜂窝织炎、全鼻窦炎以及海绵窦血栓。右眼眼底严  相似文献   

13.
吴洪光 《中华医护杂志》2007,4(7):589-589,588
60例冠心病合并有高血压患者,依据脉压差分为3〈60mmHg和〉60mmHg两组,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脉压≥60mmHg组年龄增高。缺血性ST压低幅度≥0.5mV的比率增加,心射血分数降低,脉压增大是一个与心肌缺血,左室收缩功能减退有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31例全身麻醉病例,观察针刺“人中”穴后颈总动脉的血流及全身血压、脉搏的变化,发现在针剌“人中”穴后颈总动脉的舒张期速度有明显增高,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明显下降并持续到拔针后1分钟,收缩期速度未见明显变化,而针刺后平均动脉压及脉搏无明显改变。提示针刺“人中”后,动脉血流搏动方式有改变,阻力明显降低有利于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复苏。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现报道颈动脉闭塞首诊眼科1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7岁,诉眼眶胀痛1年,首诊于2009年5月24日,眼科检查示视力右眼1.0,左眼1.0。眼压:右15mmHg,左眼13mmHg,双眼前节及屈光间质正常,眼底检查示双眼视乳头界清,色泽正常C/D=0.3。静脉血暗,瘀滞扩张,动脉细,以左眼明显,黄斑  相似文献   

16.
病例 女,28岁,因停经38 3周,彩超发现胎儿脐带绕颈,动脉导管早闭,三尖瓣轻度反流1天,于2006年5月19日入院.孕妇平素月经规律,LMP:2005年8月23日,定期产前检查.孕35 3周时彩超示胎儿心率不齐,三尖瓣中度反流.入院当日彩超示宫内活胎,胎儿脐带绕颈1周,胎儿动脉导管早闭,三尖瓣轻度反流.孕期无感冒发热及有毒物质接触史,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脉弹性功能与血压分级、脉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10月在我院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的128例EH患者为EH组,按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分级标准分为3组:(140~ 159)/(90 ~99)mmHg(1mmHg =0.133)为EH1级组,57例;(160~179)/(100 ~ 109)mmHg为EH2级组,42例;≥180/110mmHg为EH3级组,29例.另外选取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167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采用Dynapulse200M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系统血管顺应性(SVC)、肱动脉顺应性(BAC)、肱动脉扩张性(BA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患者的SVC、BAC、BAD明显降低(P<0.01);EH组内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间只有BAD值在EH1级组和3级组间有差异(P<0.05),SVC、BAC在不同分级患者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脉压增加,SVC、BAC、BAD值显著降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脉压与SVC、BAC、BAD均呈高度负相关,与BAD相关系数最大(r=-0.908,P<0.01);年龄与SVC、BAC、BAD均呈轻度负相关.结论:EH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普遍减退,并与脉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下动脉盗血是引起上肢麻木、疼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见病因,以往对锁骨下动脉盗血引起的椎动脉反流报道较多,而对无名动脉狭窄引起颈动脉血流频谱的改变报道较少,此病例为锁骨下动脉盗血比较少见的一种类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54岁.1987年7月突感右眼视物模糊,外院查眼压,右眼43.38 mmHg,左眼34.84 mmHg.诊断为青光眼.遂用2%毛果芸香碱眼药水点双眼,3次/d;0.5%噻吗心安眼药水点双眼,2次/d.视力逐渐恢复,眼压正常.1988年4月来我院就诊,查眼压:右眼43.38 mmHg,左眼37.19 mmHg,视乳头杯盘比(C/D)右眼0.5,左眼0.4.前房角检查:入射角>40°,双眼各象限为宽角,诊断为双开角型青光眼.予0.5%噻吗心安眼药水,2次/d;2%毛果芸香碱眼药水,4次/d;醋氮酰胺250 mg口服,3次/d,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24小时平均脉压与冠心病危险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冠心病组(147例)和非冠心病组(61例)。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 Marquette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脉压(PP)值将147例冠心病组患者分为≥60mmHg组(96例)和PP60mmHg组(51例),比较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的差异。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的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差异更为显著(P0.05);随着脉压的增高,冠心病的发生比例逐渐增加(P0.05);24小时平均脉压≥60mmHg患者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比例显著高于24小时平均脉压60mmHg的患者(P0.05)。结论:24小时平均脉压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且随着脉压的升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应指导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